循循善诱 挖掘潜能

时间:2022-04-19 06:49:49

循循善诱 挖掘潜能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62-02

绘画是幼儿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修养、陶冶幼儿情操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进行创造,目前幼儿园绘画教学普遍存在诸如过分依赖范例教学,儿童只会“依葫芦画瓢”,或过分关注技能发展,忽略幼儿绘画兴趣与意愿等问题。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循循善诱,讲究方法,努力挖掘幼儿潜在的美术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发展形象思维启迪创造意识

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让所画的形象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让幼儿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从而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

如:对季节特点的观察,就让幼儿身临其境,观察体验。当孩子还在小班时就可带他们去树林中去捡树叶观察秋天;让幼儿在树林里玩耍、游戏,沐浴秋季温暖的阳光,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回来后让孩子把自己画进美丽的画幅中。不仅让幼儿出去捕捉、感受物体瞬间的变化,还可让他们作长期的观察。春天 让孩子自己种花、种草,看小草是怎样长出小芽的,幼儿园里的太阳花、玉兰花是怎样由含苞到开放的,蝴蝶长着几个美丽的、有花纹的翅膀……另外,还可采用其他的形式,诸如听音乐化妆跳舞、玩木偶、戴面具戏剧演出、讲故事、看展览、看录像、拼图……把训练幼儿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通过行动去体验、去玩、去摸、去听……用现实的刺激促使幼儿的想象运动起来,经过他们头脑加工,创造性地外化于画面上。孩子们在学、做、玩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完成的作品各式各样、千姿百态且富有想象力。

二、调动幼儿兴趣引导愉快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对孩子在艺术领域的总目标是:孩子能大胆积极有兴趣的参与活动。《纲要》将孩子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而我们的美术教育活动其实也是幼儿主动意愿的表现,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表现往往取决于幼儿的兴趣。但在幼儿身上这种自发的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兴趣。

1.游戏的形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做任何事其实都是游戏,对于孩子美术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表现、宣泄自己情绪情感的一种游戏。如老师每次说“今天我们来画画”,“就这样画”的指导幼儿会觉感到索然无味。即使是教幼儿画简单的线条也应游戏化“让我们一起来爬楼”、“一起游泳呀”还可以结合一些拟声词“爬、爬、爬”,“游、游、游”。在游戏中孩子感到非常的轻松和自在。使注意和兴趣高效、有机的结合在活动中。

2.综合性的美术活动。《纲要》中将美术的目标归为在艺术领域的总目标里。它强调的是孩子在各方面得到的发展。所以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活动中不仅仅应是孩子画画。而应该是各方面的整合,将音乐、语言、音乐、科学等整合其中,使我们的孩子在一个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小熊分瓜》将科学常识、音乐和分享结合在其中,伴着轻柔的音乐,孩子在分瓜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大家分享的快乐,而且主动地观察到了西瓜的构造和色彩,所以当孩子转化在纸上时非常的随意自如。这些形式的存在也烘托了我们的美术活动的氛围,使孩子能更轻松、随意、自如地参与活动,自然地发展了各项能力。

三、感受色彩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1.欣赏世间万象,感受色彩魅力。欣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中,感受蓝天白云、旭日斜阳、青山绿水、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以及四季更迭的色彩美。生活中的色彩更是令孩子目不暇接,小到离幼儿最近的玩具、衣服、裤子、生活用品等,大到亭台廊宇、壁画、民间艺术以及名家作品等。

万紫千红的大自然孕育着无穷的色彩,为了让孩子正确感知色彩,感知色彩间的变化,我们就把大自然作为我们的课堂。春天,我们就带着孩子感受春天,孩子问我:“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我说:“春天到了,小草怎么样了?小树怎么样了?”孩子们马上发现都变绿了。有个细心的孩子还告诉我有好多种绿色,我就问孩子这些绿色有什么不一样,并且让孩子去找不一样的绿色。孩子们马上发现树叶之间和草地的绿色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嫩嫩的绿,有的是很绿很绿,还有的绿有一点点黄。孩子们觉得很开心,还玩起了颜色接龙的游戏。

在这样一个个不经意的过程中,幼儿发现颜色是有深浅的,从而掌握了颜色的渐变和过渡。春天的鲜花五颜六色,孩子们非常喜欢,我就问孩子你看了这些花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就回答:“红颜色很暖和”、“黄颜色很柔和”、“白色很冷的”……这些原始的色彩给了孩子不同的感受,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因此提高了对于色彩的理解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也逐步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为审美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再逐步鼓励幼儿模仿,继而创造自己的作品,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

2.注重色彩理解,发展审美表现力。各年龄段幼儿的色彩感知特征不尽相同。小班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应鼓励幼儿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如太阳一定是红的,鸡的羽毛一定是黄的,等等。

幼儿对生活的感悟带有情绪色彩,对所画事物的好恶也能决定其用色的变化,如有的孩子非常喜欢太阳和公鸡,就将其涂抹上五彩的色调,有的幼儿讨厌某些事物,就常用暗色涂抹,幼儿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相搭配的效果的同时,也积累了粗浅的颜色经验。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应引导幼儿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丰富绚丽的颜色将给予幼儿愉快的感受。

中大班的幼儿喜欢鲜艳的色彩,初步开始注重颜色的协调。涂色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如画“过新年”时,可让幼儿大面积地使用红色,形成暖调,突出渲染过年的热烈气氛。画“海底世界”时,可引导幼儿自选三种固定的颜色涂各种鱼的花纹,那么整个画面色调协调,能给人和谐的美感。

同时,教师要指导幼儿认识更多的颜色,能够说出名称,区别深浅色度。如,让幼儿观察树叶的深浅之分,新长出的叶子是果黄色的,较老的叶子是鲜草绿的,老叶子是深绿色的,让幼儿用不同的颜色去表现叶片色彩的层次变化,这样在绘画过程中,幼儿用协调、对比的搭配方法涂色,画面色彩便能更加丰富、鲜明、美丽。

四、弱化作品结果注重创作过程

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是幼儿绘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的绘画,是不能以绝对的对与错、像与不像划分的。教师对幼儿的作品应采取肯定,鼓励的态度,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评判与理解,既要看结果,又要注重整个创作过程。

首先,我常常让幼儿陈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一般来说,由于技能的局限性,幼儿笔下的作品与预期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给幼儿一个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回头看,将有助于幼儿形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反思习惯。

其次,让幼儿学会互相欣赏。幼儿的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许多地方值得幼儿相互借鉴学习,这也是个集思广益,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通过幼儿的自我表现和相互认识以及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效地达到幼幼互动、师幼互动,使幼儿的总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总之,每个幼儿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应善于引导与挖掘,使之处在萌芽状态的艺术表现像阳光辐射一样得到无限延长,而不是“揠苗助长”式地过早强求一律,儿童的美术潜质便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上一篇: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幼师音乐舞蹈教学模式改革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