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时间:2022-04-19 02:36:30

城镇化进程中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提 要]通过对江西城镇化和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应结合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思想,从提高农民的素质入手,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关键词]城镇化;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闫佳宁(1991―),女,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陈明华(1967―),男,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工程资助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15QM98)

一、江西城镇化现状分析

江西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据江西省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13年,江西省总人口为4522.14万人,按照城乡分的人口数标准来划分,城镇人口总数为2209.97万人,达到了全省总人口数的48.87%,农村人口数为2312.17,占总人口数的51.13%,与2012年相比较,虽说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分别都升高和降低了1.36个百分点,但升降幅度不是很大,所以说江西农村人口数量仍旧很多。要加快城镇率,我们就要从农村劳动力入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尽快适应城市的需求,而最好的途径就是对农村最庞大的群体进行有效的开发,为城市提供最佳的人力资源。然而由于人口数量庞大,素质不高等主客观因素,增加了江西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导致江西城镇化进程缓慢。

二、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

江西农村的劳动力一方面是数量巨大,而另外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对文化素质的开发,而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建立在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上的,所以看农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高不高,就要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高不高。然而江西农村受教育水平的状况表明:江西农村受教育年限较低,半文盲、中文盲的人数占81%,也就是说接受小学程度和高中程度的人占绝大多数,这是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差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没有专业技术作为支撑,造成产业结构和产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之城镇化水平落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不能吸纳和消化,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化的作用,所以,想要很好地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农民自身思想观念落后且自身贫困,对教育投资力度小

追溯中国历史,长期封建制度下的闭关锁国使得农民思想禁闭,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在教育上,农民对下一代教育的投资甚少。从许多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农民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有的孩子过早放弃学习,跟随父母外出打工,有的孩子则跟随自己的父母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学习,家长不能为受教育者创造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条件。据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调查,江西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也已经降低,“读书无用,打工有功”的理论正在蔓延,他们认为下一代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可以步入社会,无需太多知识的储备,即可成为低素质的劳动者,所以近些年也出现高考考生人数下降的情况。对待自己的下一代尚且如此,对自身的教育投入就更是少之又少。长期以来,农民自给自足的供给模式致使他们丧失了竞争学习的意识,从没有想过要居安思危,也从没想过教育的投资会给他们带去怎样的利益,对智力、文化、精神消费上几乎没有认识。正是由于这样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心态,才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落后,不仅在经济上,甚至在精神上也越来越贫困。

(三)农村教育体制欠缺,科技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农民来说,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不高,观念的落后和习惯使然,使得他们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很快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要完善农村教育体制,这是解决农村教育的强有力措施。一直以来,国家在农村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在农村教育体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联系农村的实际状况,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这样的教育体制却不适用于农村教育,不能够满足农村的特殊要求。农村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质是在为城市培养所需人才,他们毕业后很少回到农村。对于农村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针对农村教育,制定针对于农村现状的教育制度,从根本上为农村培养人才,这样才能真真正正的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医疗卫生制度不健全,农民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

首先,由于长久以来,农民收入增加缓慢,随之带来的就是各种消费受到限制,致使生活水平低下。在饮食上,各种营养的缺失影响着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身体素质,在医疗上,高昂的医药费使许多农民难以承受,于是放弃治疗;其次,自建国以来,我国针对农村医疗制度提出多次意见并执行,随后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得到了农民的肯定,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相对于城市先进的医疗卫生条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医疗诊所数量分布不均,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地区,医疗诊所数量少之又少,许多医生需要翻山越岭,才能服务到群众,加上农村医疗卫生诊所医生的医疗水平有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部分农民虽说到城市就诊,享受城市医疗技术,但又由于巨额的医疗费而止步,因病致贫、因贫致病就这样恶性循环,农民基本的身体健康都得不到保障,何谈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

三、城镇化进程中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及对策研究

(一)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自1986年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者的长期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也已经基本扫除,这一成果的实现,使农村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要认清的是我们却未能真正扭转农村教育日渐衰落的大势,城乡居民所受基础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乡教育的流动,农民稍有能力的就愿意将孩子送进城镇,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就此松懈,虽说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的同时,完善基础教育体系才是重要的,才是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所以首先在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上,配备同城市相同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其次在师资上,不仅仅要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师资水平,更要从根本上建立城乡教育的良性生态,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关键举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有效措施,把准支持重点,着力改革体制,激励社会各种力量都参与到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来。我们要通过对乡村教育的大力发展,使得乡村孩子得到有质量的教育资源,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公平教育,防止教育贫困的现象继续在农村蔓延,阻碍农村的现代化。

(二)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

1.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制度

21世纪的农业国际竞争不再是数量上的竞争,高科技的投入使用要求现代农业竞争的优势取决于人才资源,所以要使农村现有闲置的人力资源很好地得到转移,就必须从农村人力资源入手,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且,随着科技进步日益加快,机器生产的大量投入,对传统的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导致在一些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行业乃至特定季节又存在着大量的就业空缺,所以说通过改进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无疑有利于缓解这种失业与空位并存的局面,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专业化,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加速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加快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

2.建立人力资源流动制度

在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时,人口流动是合理配置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前,为了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国主要依靠政府和制定计划的方式,制定了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本质上就是对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一种配置,让农民从事自己的农业生产,这样可以减轻城市人口的粮食压力,同时也会有足够的农业劳动生产者。改革开放以后,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进行了体制创新,建立起农村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农村人力资源开始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配置,将人力资源市场作为媒介,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

(三)做好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体系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要从农村的硬件设施出发,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让农村人也享受到跟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知道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关系到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高低,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全面实施农村的道路建设;加大农网改造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加强农用水利建设,让农民切切实实的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2.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现阶段,我们要鼓励广大外出就业的农民学会积极参加保险,树立连续参保的意识,进而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参保缴,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对于长期在外就业的农民工和临时就业的农民工,都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

3.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仍然搞城乡分治,党的十也明确提出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遵循“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方针,尽快实现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的接轨,在基本医疗制度方面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直通车”。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对于纳入社务卫生服务体系的农民工,将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疾病监测、疫情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

[参考文献]

[1]栗金池.借鉴国外经验加快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世界农业,2010,(1).

[2]吴雨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3]吴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湖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4]段晓臻.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潍坊学院报,2010,(5).

[5]周毅飞,商树松.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再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上一篇: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探析 下一篇:让冰城的孩子享受冰雪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