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磁场与星体演化及地震成因的关系

时间:2022-04-18 12:26:14

万有引力、磁场与星体演化及地震成因的关系

摘要:文章论述了万有引力、磁场、对星体形成后的作用力,进而提出了新的“大禹氏”地球模型,解释了南北极从来没有地震的原因,并预言南北极将永远不会有地震产生。并独创台风观测地震临震预报法:能造成1000人以上人死亡的强台风之后40天内将可能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世界地震数据分析超大地震临震预报法:通过世界地震数据分析在世界范围内,若60天内发生5次7.0级以上的地震,则有可能发生7.9级以上超大地震。

关键词:万有引力;磁场;星体演化;地震成因;铁磁流体;固体潮

中图分类号:P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178-04

一直以来万有引力是我们用来计算星体运行的公式,而且基本都正确,也因此就没有人再去研究星体是否存另外的引力,而事实上除万有引力还有磁吸力、只不过我们将两种力都计算到了一起,都归入了万有引力,两种力归入一起却基本不会影响到计算结果,所以也就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了。而我们不可否认宇宙中弥漫着强大磁场,而铁和镍也不可否认存在于其它星体中,我们不可能说只有地球有铁、镍。也就是说宇宙中因存在强大磁场和含有铁、镍的星体,它们之间就存在铁磁流体现象,这是不可否认的。

一、受万有引力、磁场影响下“固体潮”的宇宙星体演化模型

(一)受万有引力、磁场影响下“固体潮”的地球演化模型

1.万有引力下的地球“固体潮”现象。在宇宙形成初期由于万有引力的存在,对于运动中的宇宙物质有一个相互吸引力,大量的宇宙物质相互聚集,形成大小不一的星体,形成初期多数星体温度不高。又由于自身重力原因,大多数重金属向星体中心聚集,最后形成含大量铁镍物质的金属核,因形成初期的热能主要来自撞击力,因此撞击之后多数星球由液态从回固态,有的一直就是固态,当星体的重金属向星体中心聚集。

现以地球为例,最后形成含大量铁镍物质的金属核后,因为万有引力大小同质量成正比,而万有引力又因为地球内部物质因密度远大于地表物质密度。我们知道铁密度为7.86克/立方厘米,地核的总质量约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约占整个地球的16.2%。从而形成了其它星体对地球产生的引力强度不同,产生一种对地核引力将大于对地壳引力的现象,我们估算地核的密度是地壳的2倍,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它由直径2400千米的固态内核和直径7000千米的液态外核组成。也就是在计算万有引力对地核引力大小时,用地表平均引力乘以2,然后再考虑到磁流体现象。这样才能完整的将各种不同的作用力都考虑进去。

而万有引力将会使地核偏离地心而向引力来源方向运行。而问题是地球同时又是在自转过程中,因此引力因地球的自转而发生地心偏离方向的改变如图1所示。偏离的地核因地球的自转而反而运动,而地核内的这反向运动对地壳产生挤压力及摩擦力。从而产生大量的地热能,地热能使地核对地壳中间的挤压带成为高温的液态。筒单而言,我们可以统称为“固体潮”,如图2所示。但“固体潮”理论没有充分分析地核内因密度大而产生因万有引力、磁场、磁流体对地慢、地壳的挤压。而这正是本文的重点。

2.地球自转在同样在减慢。我们的地球自转在减慢,那是因为地核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反向挤压力,将地球的自转能转化为了地热能,从而形成液态地幔,我们知道地球每分种大约损失200至400亿千卡的转动能,这其中约有90%以上是地核的挤压而成为地热能。

3.从地震波进行分析证明内核为固态。事实上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分析,在外地核中地震纵波速度急剧降低,横波中断不能穿过,而纵波穿入内核时转换成横波,穿出内核时又转换成纵波,因此,可以证实内核是固态,外地核是液态的事实相符。如图3所示:

4.地核的挤压运动将会产生地核自转同地壳自转并不一致,地核自转速度将快过地壳。这种地核的挤压运动将会产生地核自转同地壳自转并不一致,地核自转速度将快过地壳,这种不同步及挤压力将推动地幔一直运动,从而推动地壳几大板块运动漂移,当地核受到来自外界的磁场、万有引力加大时地核的偏离就越大,从而对地壳的挤压力也是最大,挤压力将产生地壳板快的碰撞,碰撞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地震和火山。事实上科学家使用精密仪器对大地进行测量时发现,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固体地壳也存在着与海水一样的“潮汐”现象,其起伏的振幅约在0.5米左右。而这正是地核对地幔产生挤压力在地壳外表的反应,也就是说地核偏离地心运动将远远大于0.5米,可能为几十米至几百米。

5.铁磁流体地震成因的最大祸因。也许有人会说地核偏离地心不是很大,不至于对地壳有如此大影响。如果我们不考虑铁磁流体现象的存在,是不至有如此大影响,但我们再将铁磁流体现象再考虑进去则明显不同。首先我们来讲讲铁磁流体,它既具有磁性又具有流动性,在重力和磁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出现沉淀或分层现象。

与其他液体相比,磁流体具有以下特点:(1)在外加磁场下,有悬浮在载体中的能力;(2)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固体磁性材料的特性,有感应磁通的能力;(3)调节外加磁场强度,可以改变磁流体的表观比重和粘度,能使磁性的固体稳定地悬浮在其中;(4)超声波在磁流体中传播时,其速度以及衰减与外磁场有关,并显示各向异性。它的介电常数也是各向异性的。光通过稀释的磁流体时,或磁流体的薄层时,会产生光的双折射现象。当磁化时,使相对于磁场方向具有光的各向异性,具有高的折射率。此外,在交变磁场中还具有磁粘滞现象;(5)在垂直磁场的作用下,会自发地形成稳定的波峰;(6)对外加磁场的响应速度快,撤去外磁场后,磁流体中的磁性粒子很快呈现无规则分布,即在无外加磁场时,磁流体本身是不显磁性的;(7)磁流体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中,将流向并固定在磁场强度高的一方。

6.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受天体磁场下的磁流体现象。我们知道磁流体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中,将流向并固定在磁场强度高的一方。在垂直磁场的作用下,会自发地形成稳定的波峰。在外加磁场下地球内核的铁磁流体将向磁强度高的一方流动,而问题是地球又同时是在自转过程中,这将产生一个强大的磁流体液体潮现象,它以自球自转的反向运动,将会产生强大发动机现象。如图4所示。而这种发动机现象,将大大加快地幔的流动,地幔的流动也必将产生对地壳的挤压力,使地球板快之间发生明显的碰撞压力。于是就产生了地震。

7.大地震前后发现震区重力值有100~200微伽的变化就是地核偏离地心最大的最好证明。而大地震前后发现震区重力值有100~200微伽的变化就是地核偏离地心最大的最好证明。而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大是因为此时地核的挤压力是最大的,这种挤压同时会产生地磁异常,地电变化,地声的出现。而这些都是地震预测的基本常识。

8.地震云的成因及动物的反常反应的成因。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因此对同一地点将产生每24小时挤压一次,此时在地震处将出现水位上升,每12小时反方向挤压一次,此时将出现水位下降,地核将不断地重复着这种运动。当某处地壳较脆弱,将产生地下水上下对流,由于地热而在地震处产生大量水汽而形成垂直的地震云,而地震处因地下水上下对流还会将地壳内有害物质及有害气体带至地表,从而引起动物的反常反应。另地震前地震带将会有强磁场出现,而部分动物是通过磁场来确定方向的,这会使这类动物产生不安。从而引起动物的反常反应,未来地震预报我们可以通过地磁变化来进行临震荡预报工作。

(2007-08-02,01:08)瓦努阿图发生7.1级地震

根据现在地震临震预报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前震来分析进行地震预报工作,而对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因没有前震而无法预报。而事时上根据本文对地震成因的解释,地震临震预报是通过对全世界地震数据进行分析,而进行临震预报的,方法之一是:在世界范围内,若60天内发生5次7.0级以上的地震,则有可能发生7.9级以上超大地震,而超大地震将在第5次7级地震之后1~4天内发生,也就是说部分7.9级以上超大地震可以提前1~4天内知道。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因没有前震而无法预报,但用此方法却可以提前预报。因为在此之前5月8日日本发生7.1级地震。而超大地震强度可以通过5次7级地震中最大值再加0.7级推算出来。

(三)“大禹氏”地球模型是同样适用宇宙中所有行星

本人在此提出的“大禹氏”地球模型是同样适用宇宙中所有行星,所有行星都有这种现象存在,只不过因内核的大小不同自转而有不同的变化,在此不再一一论述。只选几个进行论述。

1.月球现象。我们知道月球的早期是有地质活动的,而在距今30亿年月球地质活动突然停止,那是因为月球初被地球捕获时月球有高速的自动自转,而地球对月球的万有引力使月球铁核发生偏离,近而产生强大的挤压力,在产生大量地热能的同时自动自转越来越慢,在距今30亿年时月球自转达到同公转同步,地球对月球内核的影响力消失,不再将自转能转化为热能。月球没有了热源,月球内部开始冷却,月球地质活动接近完全停止,月磁因此消失。

2.水星近日点进动超过预期。对水星近日点的进动超过牛顿力学的预期值每百年42.56”+0.94”。此后对金星、地球、和火星的观测也得到到类似的偏差。而这种正是因为磁吸力存在造成的。

(四)恒星模型

1.恒星模型同行星模型有不同之处。对恒星而言,同样存在恒星内核密度大于恒星外壳,因此根据万有引力同样内核因天体引力场的作用,以及自转的存在而发生挤压力,俗称“固体潮”。而这种固体潮现象将不断地将恒星自转能转化为热能,并因高温而产生核聚变反应。而通过对太阳中微子观测结果为中微大量亏缺,正说明太阳热能的主要来源并不是核聚变,而是恒星自转能转化为热能的结果,只有小部分是核聚变反应。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太阳才是很稳定的,否则如果热能完全来源于核聚变反应,恒星会发生大爆炸。而不是一种稳定形态。因此恒星的中心也不是温度高处。

2.变星现象。变星是经常变化的亮星,大多数变星都是名副其实的巨星,变星总是膨胀时亮,收缩时暗。那是因为变星受天体引力大时固体潮挤压力也最大,因此产生的热能也最多,同产生更多的核聚变反应,星体于是膨胀。变星受天体引力小时固体潮挤压力也最小,因此产生的热能也最小,同产生更少的核聚变反应,星体于是收缩并变暗。从这一点也说明核聚变反应不能使恒星稳定。

3.双星现象。我们发现双星的光度变化非常有规律。当一颗星从另一颗星的面前通过时,也会发生亮度的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双星的运动是非常有规律的,因此双星之间的有规律的运动产生有规律引力变化,从而产生有规律的核聚变反应,因此表现为有规律的发光现象。这也是本恒星模型的最好证明。

二、结论

1.提出“大禹氏固体潮”地球模型,地球内核心为固态铁镍金属核温度并不高,其地核中心处温度可能低于地表温度,地慢为液态,为地球温度最高处。地壳为固态。

2.地球自身不会产生热能,热能绝大多数来源地球自转能的转化。

3.估算地核的密度是地壳的2倍,也就是在计算万有引力对地核引力大小时,用地表平均引力乘以2从而使地核发生偏离。

4.而根据地核的运动方向我们发现地核是不可能对南北产生挤压力,地球南北极永远不会有地震,同现在的观测数据相符。

5.行星不会自身产生热能,所有内部热能均来源于其自转能因天体之间引力而发生的转换。

6.地震的成因之一:为内地核受天体万有引力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地核对地幔产生的挤压力以及因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固体潮现象。产生地球板块的运动。

7.地震的成因之二:在天体外加磁场下地球内核的铁磁流体将向磁强度高的一方流动,而问题是地球又同时是在自转过程中,这将产生一个强大的磁流体液体潮现象,它以自球自转的反向运动,将会产生强大发动机现象。将大大加快地幔的流动,地幔的流动也必将产生对地壳的挤压力,使地球板快之间发生明显的碰撞压力。于是就产生了地震。

8.地震同天体运动有关。地震前地震带将会有强磁场出现,未来地震预报我们可以通过地磁变化来进行临震荡预报工作。

9.独创台风观测地震临震预报法:能造成1000人以上人死亡的强台风之后40天内将可能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世界地震数据分析超大地震临震预报法:在世界范围内,若60天内发生5次7.0级以上的地震,则有可能发生7.9级以上超大地震。

10.宇宙中其它行星模型同地球模型原理相同。行星的热能主要来自万有引力的固体潮。

11.太阳热能的主要来源并不是核聚变,而是恒星自转能转化为热能的结果。

12.太阳中心不是温度高处,同样恒星的中心也不是温度高处。

13.恒星热能的主要来源并不是核聚变,而是恒星自转能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固体潮现象转化为热能的结果。产生的高温引起核聚变。

14.宇宙中因重力而产生的热能只是在原子核塌陷的霎间,表现为星系的大爆炸,它不是一种稳定状态,而如太阳这类相对稳定的恒星,其热能主要不是核聚变产生的,而是因固体潮现象产生的挤压力和摩擦力以及磁流体现象,它不断将恒星的自转能转化为热能。

15.月球自转公转一致为地球引力的结果。月球自转公转一致的时间为距今30亿年,同时月球地质活动突然停止。

参考文献

[1]栾巨庆.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M].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严秀茹,文彬.深奥莫测的地球[M].地质出版社,1989.

[3]F.普雷斯,R.锡弗尔.地球[M].科学出版社,1986.

[4]金性春.漂移的大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胡文瑞,赵学溥.太阳十讲[M].科学出版社,1987.

[6]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王祖正.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J].灾害学,2006,21(3).

[7]/publicforum/content/help/1/205668.shtml.

上一篇:隧道膨胀岩地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下一篇:浅谈土地地理信息系统的GIS平台选择与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