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综述

时间:2022-04-18 12:07:40

国内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旅游产品不断增加,特色旅游村镇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国内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特色旅游村镇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国内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对今后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综述

一、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地区把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不仅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改善了我国经济结构。自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以来,特色村镇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以其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特色的旅游资源、多变的活动方式等吸引了很多的旅游者。

针对特色村镇旅游业来说,解决特色村镇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特色村镇旅游业的品牌建设、经营管理、开发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分类、开发模式、开发原则等理论,为今后形成我国特色村镇旅游的理论体系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研究各个特色旅游村镇,为今后我国特色村镇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 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文献分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搜索,搜集资料。搜集好与题目有关的参考文献之后,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分类阅读和归纳整理。

在查阅特色旅游村镇的文献时,笔者选择以“特色旅游村镇”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为主题,以CNKI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个主要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进行检索。截止到2013年,从CNKI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到文献有23篇,论文很少。

为了从整体上对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笔者重新输入主题,分别从“历史文化名村(镇)”“新农村建设旅游”“民族村寨旅游”“景区依托村镇旅游”等主题进行搜索,时间限定为2009-2013年,共搜出684篇文献。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有266篇,新农村建设型旅游100篇,民族村寨旅游267篇,景区带动村镇旅游20篇,查阅的所有文献的年度趋势图如图一,可以看出,我国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笔者通过对特色旅游村镇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考虑到每种类型的村镇背景不同、文化存在差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也不同。故认为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比较合理:整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和具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分类研究。具体对特色旅游村镇进行研究时,根据特色旅游村镇资源的特色将特色旅游村镇分为:历史文化名村(镇)、新农村建设型、民族村寨型和景区依托型。

三、 我国特色旅游村镇的整体研究

(一)概念研究

方明提出,特色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1]

(二)性质研究

赵晖提出特色旅游村镇的关键在于特色,并指出特色旅游村镇应具备三个基本性质:一是乡村的(或小镇的);二是当地的;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还指出特色旅游村镇的基本要求:一是安全;二是便捷;三是舒适。[2]

(三)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对特色旅游村镇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特色旅游村镇的影响因素、品牌、开发与营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郭娜指出了影响旅游村镇特色化建设的五大影响因素:资本要素、资质要素、市场要素、个人和组织要素、竞合要素。[3]胡金林、金治中等人探讨了特色旅游村镇在开发中应该遵循的原则。[4]杨艳等人对特色旅游村镇中的广告、节事活动、人际沟通以及网络传播品牌宣传进行详细的研究。[5]朱灶芳、吕华鲜、秦潇等通过分析婺源、涠洲岛、黄姚特色旅游村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8]但是整体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比较少,学者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

综上,学者们对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等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学者们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

四、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研究

学者们对于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研究很多,如评价体系、开发与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一)评价体系

历史文化名村(镇)本身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一方面供考古学家们进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游客可以感受下古镇的气息,同时,可以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知识。学者们对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价值进行了评价。如邵甬等人分别从评价因子的确定、层次结构、评分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试图建构适合于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体系。[9]但是,随着历史文化名村(镇)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镇很容易受到破坏,并且不容易恢复,需要进行严加保护。在此基础上,有学者针对这方面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如周铁军等人在建立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10]

(二)开发与保护

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因其景观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在促进村镇的发展的时候也会给村镇带来破坏。关于如何在开发中保护村镇,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宁多等人提出历史文化村镇的五种保护模式:整体原貌保护模式、更新利用保护模式、异地迁建保护模式、仿古开发保护模式和地产开发保护模式。[[11]]李欣华、杨兆萍等人指出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的保护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对相对完好的文物古迹采取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与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以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12]

(三)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在给村镇带给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村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权衡村镇的开发与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名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黄奕等人认为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理念,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有效措施,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旅游,调整村镇产业结构,尊重业态,协同环境,实现村镇的可持续性发展。[13]

综上,历史文化村镇在旅游开发中破坏很严重,可以看到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方面进行研究,而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特色、客源市场、游客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期望之后的学者能够多针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

五、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民族村寨作为特色旅游村镇一直吸引着很多的游客,它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者们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涉及了开发模式、保护方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成为一种趋势,鉴于开发主体的不同,开发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比如石坚从运作管理角度探讨西南地区民族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他认为开发模式主要有“社区自主型”、“政府主导型”、“企业主营型”、“政府+协会+农户”复合型四大类型。[14]而廖军华根据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特点,在已有的几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 5Cs 模式。[15]

(二)保护方式

黄继元通过分析石林县大糯黑村的非物质文化现状,提出生态博物馆这一最佳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利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16]

(三)可持续发展

鉴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环境、文化等很容易遭到破坏,为了民族村镇得到完整的保留,很多学者探讨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廖军华提出保护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7]丰燕等人指出民族村镇的旅游开发必须走和谐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8]而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讨了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针对此从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能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19]

综上,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由于民族村寨在开发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对开发、保护等方面做了研究。但是关于民族村寨的文化挖掘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希望之后的学者能够针对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六、 我国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很多乡村以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客源,在景区内部或者景区周边开展乡村旅游。同时,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模式、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一)开发模式

由于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不同,开发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如李冠英等人在总结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20]刘彩玲以南召县大石窑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从开发类型、开发方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民俗娱乐文化等多方面探讨了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模式的开发思路。

(二)可持续发展

在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进行研究时,学者们更多的是利用具体的案例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比如谢莉通过分析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诸多优势,提出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条策略。林辉等人通过探讨大别山区景区依托型乡村在发旅游过程中保持原真性的问题,以期对大别山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王祖良基于社区参与的视角,以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乡天目村为例,通过分析农家乐经营者对社区参与的感知度,提出景区依托型农家乐的社区参与策略。

综上,学者们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研究某一景区依托型乡村在发展旅游时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笔者认为之后的学者在研究时可以多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如开发原则、经营管理、利益相关者等方面。

七、 我国新农村建设旅游的研究

关于新农村旅游学者们研究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比如陈海鹏分析了新农村旅游发展的成因,构建了新农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归纳出新农村旅游的3种主要开发模式:政府主导开发模式、企业主体开发模式、农民主动开发模式。李亚娟通过SWOT分析法剖析了武汉市“四季吉祥”新农村旅游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钟凤、谭慧英等人探讨了长岛等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综上,学者们对新农村建设旅游的研究比较少,并且研究多从个案出发,学者们应该多从总体上把握新农村建设旅游,并指出新农村建设、社区关系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八、 总结与展望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涉及了各个层次和角度。包括特色旅游村镇的概念、性质等基本理论;影响因素研究;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结合特色旅游村镇的现状研究来看,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亟待着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 研究对象上局限于从某一具体的案例出发,对特色旅游村镇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保护措施。而从整体上把握对特色村镇旅游的研究较少。

2.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特色旅游村镇定性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强对特色村镇旅游的定量分析,以统计数据和模型为基础,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得出切合实际发展状况的研究结论,更好地指导特色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3. 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特色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创新。应该加强对社区关系、经营管理、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应该加强对特色村镇旅游的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特色旅游村镇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特色旅游村镇“特色”不明显。学者们在对特色村镇旅游进行研究时应加强村镇的特色研究。

研究视角上主要集中在从旅游的视角对特色旅游村镇进行研究,缺乏创新。由于特色旅游村镇本身具有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多重价值,特色旅游村镇的研究应该与各学科的成熟理论相结合,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引入到特色村镇旅游的研究中,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明.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 规划生态宜居的旅游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研究中心方明主任谈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工作重点[J]. 小城镇建设,2009,06:26-31.

[2]赵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色要求和基本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赵晖副司长在海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小城镇建设,2009,06:10-13.

[3]郭娜. 影响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研究[J]. 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6:17-18.

[4]胡金林. 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江苏商论,2010,03:70-72.

[5]杨艳,朱飞,李泽华. 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优势分析[J]. 商,2013,12:297.

[6]朱灶芳,于海漪.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11,01:100-104.

[7]吕华鲜,莫英. 北部湾地区特色旅游村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北海市涠洲岛为例[8]秦潇. 广西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开发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179-180.

[9]邵甬,付娟娟.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意义与方法[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644-650+656.

[10]周铁军,黄一滔,王雪松. 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1,06:109-116.

上一篇:应收帐款质押融资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下一篇:浅谈英文商标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