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时间:2022-04-18 10:50:24

“理解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摘 要:“理解教育”把理解学生生命、顺应生命主动性的发展、保护与唤醒学生主动性作为课堂的灵魂。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认真实施理解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个性发展是非常有益的。结合“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实践,从三个角度对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

关键词:理解教育;分材自学稿;自学互帮板;反思集

“讲得精彩不如学得精彩,读得热闹不如读有章法,学得全面不如透点带面,形式合作不如实质合作,写得量多不如思写结合。”这是全国养成教育课题组专家杨乃林教授对理解课堂的评价要点。这一评价要点恰恰又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理解课堂”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的同时使各自的生命意义得到更好体现的过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充分使用”以及“课后反思集的整理与归纳”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将课前预习做得有声有色

(一)教师先行学习,制作分材自学稿

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催化者、促进者、实践者、开发者。而教师要扮演好这些角色,首先就要做好一名学习者。比如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教材,制定学习重、难点;把握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等等。总之,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把握新知,更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提前一周先行备课,制作分材自学稿。“分材自学稿”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在“分材自学稿”中,教师要把一节课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的,即内容、方法、过程都预设进去,也就是把一节课中教师的隐性操作显性化,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分材自学稿的制作有特定的模式、固定的板块。每份自学稿都分为“学习目标、旧知链接、自学检测、新知探究、达标反馈、知者加速、网络构建、问题跟踪”部分。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予以说明。

1.学习目标

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制定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分别是:反复诵读全词,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重点);结合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难点)。像这样在分材自学稿的第一个环节就列出学习目标,在于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旧知链接

从题材上来说,这首词是一首送别类的诗词,所以旧知链接部分设置的题目是“试搜集之前学过的送别类诗词名篇佳句”。这样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要用到的重要旧知的回顾,又为本节课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3.自学检测

该环节是将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基础知识的细化,要求学生通过自读教材能够独立完成的知识网络,是对本节内容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像对作者柳永的相关简介以及结合课下注释梳理全词内容等题目都可以在这一环节出现。

4.新知探究

这一部分,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了两个题目:(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品读鉴赏);(2)再读全词,思考品味词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合作探究)。题目的设计突出“大板块、自主学、打开思维”的特征。

5.达标反馈

该环节侧重对课内知识的考查,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为主。这样既能检测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能节约时间,方便快捷。

6.知者加速

这一环节是最能体现出分材自学稿特点的环节,也最能体现出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要求。相对前面设置的题目,这一环节较难。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好,课本内容的学习会让其觉得“吃不饱”。所以对这部分优等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就不强求做这类题目,即这一环节为选做题,学生可以视自己能力而定。

7.网络构建

此环节设置的内容主要是对新知识的主干进行建构。这首词设置的题目是“本词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对本课的难点加以巩固。对于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以填空、列表等形式进行引导性总结。

8.问题跟踪

在问题跟踪环节,学生可以自己记录本节课涉及的重要内容,直接罗列在分材自学稿上,也可以将典型题目写在反思集上。它既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握得更加准确与牢固,又体现了学生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结合分材自学稿自主学习

分材自学稿既是教师编写的一种系统的学习资料,又记载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足迹。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观是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的建构又不是学生天马行空想出来的,而是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而分材自学稿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要点信息,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借助其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建构。每次在学习新课的前一天,教师将分材自学稿发到学生手中。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至少将旧知链接及自学检测部分没有疑问的题目做完。对于有疑问的要在课本或自学稿上做出标记。这样一方面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在课前进行扎实有效的预习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效果也就好得多!

对此,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1969年曾经做过一个有关“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保持率”的实验。实验表明:同样是在学习两周后,仅靠教师讲课而接受的知识还能记忆5%;如果是靠自己一般阅读,还能记忆10%;而如果在学习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有声音、图片的辅助的话,还可以记住20%;如果自己对这一知识进行了演示实验,还可以记住30%……不管是实验数据,还是课堂教学实际,都明显地体现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优势。通过分材自学稿的引领,学生可以独立学习、合作互帮、师助探究,达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一开始分材自学稿只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后来就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这样一来,教师先行备课编制自学稿,学生结合自学稿自主学习,一份分材自学稿就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抓手。

二、自学互帮板的充分使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在学生结合分材自学稿进行了充分全面的预习后,环绕教室一周的围绕在黑色主黑板之下的挨近各学习小组的白色水笔书写板——自学互帮板,就成为展示他们预习成果的阵地!通过它,学生可以将预习的结果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位同学和教师的面前。对于展示的学生自身而言,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其自信心;对于其他同学,可以通过展示的内容找到彼此间的差距,并提出疑问,发现新问题。教师可以借此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把握学情,从而更加顺利地推动课堂教学。自学互帮板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好帮手,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

三、课后的反思整理与归纳,让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系统牢固

如果说课前的自主预习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那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展示加上教师的点拨就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不过,即使是这样,有些相对较难的内容还是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消化理解。这就涉及理解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反思。具体做法是:学生专门准备一个错题集,课后将课堂上那些遗留的问题以及考试中的漏洞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总结。这样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透彻、系统牢固。另外,对于专题复习中涉及的相关答题技巧、答题术语也都可以记录在反思集上,而且方便以后考试之前翻阅查看。可以说,每一本反思集都是学生自我纠错的载体,每一本反思集都汇聚了学生的辛勤付出,每一本反思集又都记录了学生的点滴进步。

高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理解教育”的过程中,从课前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到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展示,再到课后反思集的整理与归纳,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扎实有效。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与探索,理解教育的模式会更加完善,理解教育之花也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秦训刚,蒋洪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校)

上一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下一篇:浅谈古诗教学中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