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原动力,促进有效学习

时间:2022-04-18 10:30:46

唤醒原动力,促进有效学习

摘 要: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我们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动力不足或缺失的现象极为严重。本文从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表现出发,探寻相应的成因,找到合理的解决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力,进而更加快乐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学习动力;教育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农村学生中,却出现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的问题。本文着力调查研究影响农村中学生学习动力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以期为学生和老师找到这把“发动机”的金钥匙。

一、学习动力的定义及缺失表现

学习动力是引起、推动和维持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力量,它决定着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学生一旦学习动力缺失,就会连带产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问题。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厌学

表现:讨厌学习,不喜欢上课,对作业消极应付。拖延时间,用其他活动来逃避学习活动。

(二)容易受干扰

表现:在从事学习活动时,注意力差,不能专心看书,不能集中思考。他们关注的事情往往是与学习无关的一些奇闻异事、影视明星、歌坛新秀、玩电脑游戏等。甚至有的会干出违反校纪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目标选择盲从

表现:有些学生的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能动性。无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容易盲目跟从。

(四)伴随一定的负面心理或情绪

表现: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包括对学校的各种学习奖励措施不感兴趣,对各种惩罚措施也无紧迫感和压力。

二、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低下和缺失呢?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笔者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复杂的社会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首先,在学习问题上,许多人开始算起了经济帐,这就是为学习而在经济上的投入同产出之间是否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一些人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尤其是农村,目前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同时对农村中学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产生了悲观影响。

其次,当今社会生活令人眼花缭乱,挡不住的诱惑、强烈的刺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名目繁多的“吃”,形形的“穿”,层出不穷的“用”,花样翻新的“玩”,所有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中学生的心,相比之下,读书就成了某些人眼中“最无聊、最枯燥”甚至“最烦人”的事情,读书人就成了最“傻”的人。

(二)学校原因

首先,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了一大批学生自己感觉到身心备受折磨,上学是难以忍受的苦差事。

其次,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恶劣,经常导致一些学生情绪受干扰,自己难以摆脱而导致厌恶学习甚至离开学校。

(三)家庭原因

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口比例高,因此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他们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学自闭、社会逆反、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同时农村家庭中还存在相当比例的父母离异、犯罪坐牢、伤病死亡等问题,也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类孩子往往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那些健全家庭中的孩子那样有父母指导而只能自己解决。由于种种问题,自然也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或缺失。

(四)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所有的外部原因都要通过学生自己而起作用。依赖性强而适应性差的农村中学生,往往被动受外部因素影响,尤其是容易受外部消极因素影响,他们会主动接受这些影响,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当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向外部时,就很难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研究表明,越是感觉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越容易失掉对学习的兴趣,丧失上进心。成绩落后和动力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三、学习动力的激发策略

针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修复学生内心情感系统的发动机。

(一)“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求,培养学生争取成功、避免失败的倾向。并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学生为榜样,使学生了解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目标以及到达目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教学生学会如何到达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原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学生自身要强化学习策略意识,积极主动建构自己懂得学习策略。学校教师在强化学习动力指导中,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三)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碰到一点挫折、困难就灰心,退缩是意志脆弱的表现,接受挑战,锲而不舍,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化苦为乐,百折不挠,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坦然面对累与苦,就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诞生了。重塑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面对学业,坚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让我试试”,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体验活动,找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感觉。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胜任感、成就感,从而把失去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让学生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现在的不够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不够优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寻回梦想,重新启航。

当然,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好的教学措施和手段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美)布罗菲,陆怡如.《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2]孙义农,《初中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8

上一篇:商业银行发展黄金业务的必要性 下一篇: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