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独到 浑然一体

时间:2022-04-18 09:40:20

构思独到 浑然一体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本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既无对平常事务的叙述,也无客套的絮语,而是抓住富春江两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特点,仅用一百多字便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卷,成为南北朝时期骈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佳作之一。

【技法简析】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写景技法上有以下特点值得同学们借鉴:

一、结构严谨,运笔有序

文章的第一段中就指出了景物总的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其余两段分别描写“水之异”与“山之奇”。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干净利落,衔接自然。在写景中,作者按视线的移动方向来写,显得有条不紊。“风烟”两句是远望,“从流”两句是近观,“水皆”两句是粗写“水之清”。接着,又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以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水之清澈。

第二段“夹岸”以下六句,写“山之奇”,接着写“泉水”,视线由高到低。此处也是由“绘形”转向“摹声”的地方,接着作者写了泉、鸟、蝉、猿之声,以天籁之音反衬山林的幽深寂静。此景宛如仙境,使人忘却俗世的纷争和烦恼。所以,以下两句作者自然地发出议论,从侧面衬托出山水风景的巨大魅力。最后四句,作者以写林中光影的变化结束,视线由高到低。

二、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写景状物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波涛汹涌奔腾之状,使人如闻波涛咆哮之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既写泉水激石之态,又写出了泠泠泉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鸟声悦耳,兼有美丽之形、欢畅之态。“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从视觉写起,大笔勾勒了一幅静美的景物图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则写动景,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时闲适飘逸的情态。“水皆……直视无碍”,写景静中有动,表现了江水平静时的美。“急湍……若奔”是动景,描摹了江流迅猛之状。而写山林中丰富的声响,既是写实,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其中的“寒树”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想象。写山“负势竞上……千百成峰”,调动感官,发挥想象,拟人化地描写山峰,化静为动,实中有虚,从侧面反映了风景的优美迷人。

三、文章充满画面美

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文字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富春江山水的全景图。这里有远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也有近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还有长镜头:“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这是由远景转向近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特写镜头,展示了水的清澈和静美。接着,作者又写了山、树、泉、鸟、蝉、猿等景物,无不具有画面美。“鸢飞……经纶……”两句,则直接刻画了一个陶醉于眼前山水美景而厌弃世间名利纷争的游人形象。

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的“淡出”镜头,以刻画风景结束,戛然而止,但却令人回味无穷。其实在此处,作者既呼应了文章开头的风景,又照应了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别有韵味。“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是很有诗意的画面:深林里,头顶树枝交织,脚下光线昏暗;在树枝稍微稀疏的地方,洒下了几许阳光,斑驳地落在潮湿的地面上……

【延伸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A.这些年随俗从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像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B.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起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吗?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吗?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后不是还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与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节选自马卡丹《柴达木看山》)

请从构思立意的角度,赏析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子。

上一篇:郑恺:逗比男神惹人爱 下一篇: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