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业务模式解析

时间:2022-04-18 06:36:10

主体业务模式解析

2012年12月,国际财务报告理事会颁布了财务会计报告第9号(英文简称:IFRS9),向全球公开征求意见。本次征求意见内容主要涉及金融资产分类问题:将原先的两类修改为三类。对此,理事会就其中涉及的9个关键问题向理事会成员国发出征询意见,希望各方就这些问题发表观点,以求得金融工具分类方面的共享价值。在理事会看来,修改金融工具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为了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问题;第二,为了与美国财务会计靠近,消除在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方面存在的关键性差异;第三,考虑到保险合同会计的修改,为了保持一致性要求,金融工具分类应作出合规性反应。本次修改,其深层次原因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些著名的国际大公司也认为目前的金融工具分类不能满足其决策需要。本文讨论主体业务模式的含义、类型和方法。

一、主体业务模式含义

主体业务模式决定了金融资产的分类方式。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第9号准则要求主体评估金融资产的管理模式。如果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收取合同现金流量,那么,这类金融资产应该根据合同现金流量来评估,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不满足这一条件的金融资产,则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但有些学者认为,当销售资产的业务与以摊余成本计量为目的相违背时,这类金融资产就需要考虑销售资产的水平,并为此设定一个非定量的标准。即,以会计上“超过非重大程度”的重要性作为参考标准。然而,一些利益相关者认为,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金融资产无论是以摊余成本计量还是以公允价值计量都需要考虑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但这可能与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不相一致。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利益相关者希望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来计量,并把其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在他们看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未必恰当地反映了管理这类金融资产的业绩,可能仅仅是为了反映公允价值的利得与合同现金流合并的报酬最大化。进一步地说,这种核算可能产生非配比性。因为这样核算的金融资产可能会与保险合同负债的核算不一致。并且,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分类方面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基于此,理事会推荐了以下处理方法:根据合同现金流的特征,结合主体业务模式,金融资产应该强制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明确规定了以主体业务模式评估作为辨认“为持有而收回现金流”的金融资产依据。如此理解,业务评估模式的建议并非是为了增加一种业务模式,而是作为评价金融资产计量是否合理的一种测试方法。在理事会看来,依据合同现金流的特征,如果业务模式是为了收回现金流而持有的金融资产,那么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就是合理的选择。当然,对于一个主体来说,要评估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不仅需要考虑过去销售金融资产的频率与重要性,而且要考虑未来销售这些金融资产的期望。而要实现这个目的,主体就需要决定来自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与未来导入的现金流是否相一致。现实中,金融资产的信贷质量与主体收回现金流的能力是直接相关的,现金流的可回收性与金融资产的销售目标并非不一致。

二、主体业务模式类型

“为收回而持有”的业务模式下,由于学术界提出了不少问题,澄清业务模式评估特征十分必要。业务模式评估,其意图并非仅仅为了利用一种增加的业务模式,而是试图说明在用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时的评估特征。理事会强调,依据目前金融工具确认原则及合同现金流的特征,如果业务目的是为收回合同现金流而持有金融资产,那么就应该以摊余成本来计量。进一步说,在企业活动的频率与销售资产的性质之间,业务模式提供了一种应用指南,用以区别何种金融资产禁止用摊余成本来计量。而要评估业务模式,主体不仅需要考虑过去销售金融资产的频率与重要程度,而且需要提供销售这些资产的原因与未来期望,以便可以确定金融资产的现金流是来自合同现金流回收还是销售。在理事会看来,金融资产信贷质量与主体收回现金流的能力直接相关。考虑到可回收性,为销售金融资产而收回合同现金流,其目标是一致的。通常,销售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要比其他金融资产频率要少得多。这里,需要清楚地说明销售活动与业务模式评估的相关性。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在理事会看来,合同现金流的特征仅仅与支付本金和利息相关,是一种范围受到限制的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其信息有用性由其本身来决定,报表使用者对这种信息的要求总是遵循一种惯常的模式,反映了这类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同保险合同核算的交互关系。按惯例,也增加了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方面的可比性。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看来,理事会这一做法,在消除美国与国际财务报告一些关键性方面的差异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显然,金融资产这样的分类法,还是有条件的。理事会认为,当且仅当符合以下条件下时,会计主体才可以把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第一,该金融资产要有合同现金流的特征且仅仅是为了支付本金和利息;第二,要在相关业务模式内管理。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金融资产才可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这样划分的目的,从理论上来说,要比仅仅以摊余成本计量或者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所反映的业绩要真实得多。因为,对于这类金融资产,其管理模式要么为收取现金流,要么为了出售,不管采取那种模式,其业绩都会受到合同现金流或者公允价值可实现性的影响。摊余成本,反映了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合同现金流,除非出售它是为了业务模式的目标。公允价值模式,则反映了现金流是能够实现的。按这样理解,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金融资产的结果是资产负债表以公允价值的持有量来反映,而损益表则以摊余成本来反映。基于这一事实,理事会要求这类金融资产强制地以公允价值来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采用实际利率法,利息收入在损益表中确认;采用相同信贷资产的减值测试方法,其损失在损益表中反映;累计的公允价值利得或损失在其他综合收益表中反映,并在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自权益部分转为当期损益。对于以上会计处理,如果没有其他综合收益,摊余成本的信息就得不到反映,而这恰恰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关键特征。这样,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下,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累积的利得或损失在终止确认时就不会被重复反映:一个主体在初始确认时就属于不可撤销选择权的权益工具在其他综合收益中所反映的公允价值的变化;或者,具有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为了保持会计一致性,在某些情况下,周期性地使用这些利得或损失是不容许的。对于一些权益工具,其减值测试是非常主观的,在金融危机中得到深刻反映。理事会要求强制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应该采用与摊余成本计量相一致的减值测试方法,这是其一。对于一些具有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来说,其可归属于自身信用的累积金额不可以周期使用。因为这些金额具有偿还性质,自身信用风险的变化累计影响在到期时会自然地恢复到零。相反,一些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如强制地以公允价值来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它们会在到期日前出售,由于公允价值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了,到期日自然不会自动转回。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来说,正是遵循了这种模式,并采取了相应的会计处理。对于外币业务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采取与摊余成本计量相一致的模式。以摊余成本计量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在损益表中反映,而其他汇兑差异则在权益表中反映。理事会认为,金融资产这样的分类,可能会改善与保险合同负债之间的一致性。因为贴现率变化而引起的保险合同负债的变化会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得到披露。对于一个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保险合同来说,无论是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还是保险合同负债价值的变化,都会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得到恰当反映。对于利益相关方而言,可能会关心公允价值计量会不会增加使用问题。这在理事会看来,金融工具的分类并不会增加或减少公允价值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保证提供信息的相关性。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而言,其意义在于提供了其他两类金融资产所没有反映的信息。正如前面所述,摊余成本的信息含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损益表中反映了摊余成本的损益;二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了其他综合收益的信息。但是,这样的信息仅仅与某些特殊业务模式是相关的,也即只适用于具有特殊现金流特征的金融工具。结果,在其他业务模式下,这种信息是无效的。因此,有必要增加一类金融资产,以反映与之不同特征的信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是另外一种特征的金融资产。这类金融主要是为了交易的目的,以公允价值形式进行管理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三、主体业务模式评估方法

学术界对金融工具主体业务模式进行了广泛地研究,理事会也希望为所有金融资产计量提供一种普遍可适用的方法,但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以摊余成本计量为基础的金融资产上,对其他类型几乎很少涉及。根据理事会的观点,有两种评估模式可供选择:业务活动法和合同现金流法。第一种是采取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以“业务――活动”为基础的评估方法。其要义在于,金融资产的业务活动,包括借贷活动、投资活动、交易或者为出售而持有的活动。作为借贷业务活动,其标准是除了为收取合同现金流而持有金融资产外,要求主体在潜在的信贷损失可能发生时有能力与对方协商任何合同现金流的潜在调整。在理事会看来,要求主体有能力与对方协商,意味着成本过高,过于复杂,难以运用,可能会产生同一业务的不同分类。并且,金融资产的性质本身可能会对分类产生影响。比如,主体广泛而持有的债券显然不能满足这一标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进行双边协商。所以,理事会继续赞成这样的做法:为收取合同现金流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在理事会看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债券的期望未来现金流是合同现金流,用摊余成本来计量较为合适。

四、结论

主体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的特征决定了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方式。如果主体持有金融资产,其合同现金流是仅仅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且主体持有目的是为了出售而收回现金流,那么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是恰当的,而不应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就会导致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反映不一致,信息就不会相关;如果主体持有金融资产,其合同现金流是仅仅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且主体持有目的仅仅是“为了收回而持有”,那么以摊余成本计量是合适的,利息收入在损益表中,摊余成本在财务战况表中反映,体现了管理资产是为了持有而收回。用主体业务模式标准来划分金融资产,反映了主体客观性,增加了可比性,从而也就提高了财务状况与业绩信息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陈秧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管制与市场经验述评》,《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第6期。

[2]潘秀丽: 《IFRS9的实施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11年第2期。

[3]刘斌、鲍夏梦:《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技术经济》2010年第1期。

[4]史祯昕、谭春萍:《IAS39与IFRS9金融资产分类比较分析》,《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12期。

[5]许志胜:《金融工具分类体系与混合计量模式研究――兼评IAS39与IFRS9》,《金融会计》2010年第11期。

[6]韩翔瑜、巫珊玲:《基于准则的权益性金融资产差异的探讨》,《财会研究》2012年第17期。

[7]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10》,人民出版社2010版。

[8]The Internation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 IFRS Foundation, Exposure Draft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Limited Amendments to IFRS 9(Proposed amendments to IFRS 9 (2010)),November 2012.

上一篇:管锦康《成本基础之会计理论》 下一篇: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