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面成本控制

时间:2022-04-17 05:08:20

浅谈全面成本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各方的挑战。

全面成本控制(total cost control),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有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成本、成本形成中的全过程、企业内所有员工参与的成本控制。由其定义可知,全面成本控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全部成本控制

全部成本控制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包括料、工、费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监督和限制,不仅对变动成本要进行控制,如原材料的价格,损耗等,对固定成本也要进行控制。固定成本是指其成本总额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在短期内相对稳定的成本。在单位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不减少成本金额绝对值的前提下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单位固定成本。

二、全过程成本控制

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指对产品设计、工艺、采购、制造、销售、使用的整个过程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不仅对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控制,也要对生产前的设计、工艺和生产后的销售、使用所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

生产部门是与成本关系最密切的部门,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完毕全过程的主要管理兼执行部门,对成本控制的事前、事中两个阶段负重要责任,建立有序高效的生产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部门应通过优化设计产品和工艺设计来降低成本,因为恰当的前期设计能够减少材料成本、制造费用等,并且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及竞争力。

供应链采购部门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招标、采购外包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三、全员成本控制

全员成本控制是指发动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生产员工树立成本意识,参与成本的控制。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涉及设计、技术、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各项工作,要真正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必须调动和组织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明确每个员工、每个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使成本控制工作成为全体员工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付诸行动。为了调动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对部门间的沟通有很高要求,跨部门的成本降低项目并不是容易开展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那么,全面成本控制具体如何来执行呢?

依据企业的利润目标,财会部门通过测算确定目标总成本,并把成本计划及降低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所有部门的员工身上,做到企业真正以效益为中心,使职工真正认识到成本的重要性,从而大大加强了成本意识。 同时,还要考虑到把成本管理的责任、成本计划及其有关指标分别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各部门在成本降低时可以采用成本控制点的方法。例如,假设需要降低原材料成本,可以列如下:

首先找出降低材料成本的突破口,即控制点,接下来对应相关部门,最后确定从哪方面实施控制。相同原理,也可以分别做出人工成本、机器折旧、管理费用中每个科目的控制点,全部细化后并落实到整个企业每位员工,各个业务生产环节。财务部门及人力资源部应及时对收益情况总结并给予激励,成本完成情况直接与部门的奖金挂钩,一切业务活动都以降本增效为出发点,达到全部、全过程、全员的成本控制。

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介绍了企业的全面成本控制,企业应围绕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和特点,确定以成本控制方法、管理重点、组织结构、奖惩办法等相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体系,实施目标管理与科学管理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3 (1): 268-295.

[2]Lev, B., and S. H. Penman, 1990, “Voluntary Forecast Disclosure, Nondisclosure, and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8 (1): 49-76.

[3]Baginski, S. P., and J. M. Hassell, 1997, “Determinants of Management Forecast Precisi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72 (2): 303-312.

[4]薛爽,2001:《预亏公告的信息含量》,《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第3卷第3期

[5]洪剑峭、皮建屏,2002:《预警制度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第9期

[6]杨德明、林斌,2006:《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第16期

[7]杨德明,2005:《预测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中国管理科学》,第13卷第2期

[8]张保华,2003:《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研究》,《法律适用》第4期

[9] 柳木华,2005:《业绩快报的信息含量经验证据与政策含义》,《会计研究》第7期

上一篇:谈政府采购供应商诚信体系的建设 下一篇:企业诚信建设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