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来如此丰厚,源来如此美好

时间:2022-04-17 04:33:28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学生可以写成“扪参历井仰协息,以手抚鹰坐长叹”。“顾名思义”,学生可以写成“故明思意”,而且常见于作文开头,给老师当头棒喝。回想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别字满天飞,常见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去抄十遍八遍,但再次默写时,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学生学习不走心,默写不细心,这些都是内因。外因,我想,应该还有中国汉字的同音字那么多,“傻傻分不清”的状况定会时有发生。另外,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是死记硬背,对文字的“构造及起源”缺少了解,那么融会贯通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写错也“情有可原”。

除了单个的汉字易错,写作中鲜有意蕴丰厚、耐人咀嚼的句子;诗歌鉴赏中的那些“以少总多”的用典,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就读不懂,做不对。

这些问题的“源头”就在于学生缺少对汉字的起源、文学的典故等“源头”缺少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在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因势利导,探本溯源,加深理解,避免错别字;亦可以真正地运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智慧地“遣词造句”;读懂诗歌,也让课堂变得生动而丰富。

通过研习文字、词语、典故的缘起,探究文字背后隐含的生活或文化现象,明白汉字的起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汉字的简化、母语的弱化环境中,唤醒学生对于母语的情感,理解汉字背后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智慧,深入思考汉字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探本溯源”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繁简互见,巧说文,妙解字,引来源头活水

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书写和记忆,出现了简化字,书写方便了,但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它的意思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被“湮没”了。所以,繁体字依然有繁体字的好。假如我们能够在课堂之上除了教授汉字的书写之外,带领学生去探索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发展变化,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对汉字会形成更多的记忆“网点”,记得更牢,运用起来也更容易。

比如“见”――上面是“目”,下面是“人”。隶定字形从目,从儿。“目”与“儿(人)”联合起来表示“引人注目”。本义:(引人)注目。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见,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可以赋予它新的合理的内涵――用儿童的目光去看,即“见”。因为儿童的目光是直的,不会转弯。一如《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唯一的“孩子”。当所有人的目光都学会了“兜兜转转”,趋利避害时,只有儿童还保有最原初的生命状态,那应该是成人世界的一泓清泉,一面镜子。

比如“证”――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正是声部,但更是义。证人、证言都应该是“公正、正直”的语言。

比如“剖析”――剖,用刀破开,即解剖,解剖开来,才能发现它的间架结构;析,用斧头劈开木头才能发现木材的“文理”。就像议论文的说理,“理”是文章的内核,而“文”则是文章的修饰。文理兼有,文章才能焕发光芒――智慧的光芒以及文字的华彩。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一首意味隽永的诗。与“声入心通”的表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形入心通”的文字,能够见形知意,触目会心,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直观性。古人谈到象形的造字方法时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观鸟兽之行迹,察山川风雨之演相,体类象形而造字。”可见汉字的主要手段是观物取象,依类象形。从感性出发,由自然之“象”到文字之“形”,汉字的造字方法和结构正体现了汉民族感性、整体的认知方式和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

汉字充满形象、趣味、审美的特性,一方面为我们创造性地进行直观、生动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很快循着汉字表现性的因素,迅速进入汉字提示的文化语境,在意象的诉求、境界的融合中获得心灵的神会、情感的震荡、思维方式的体认,从而对汉字有全新的认知,能够纯熟地驾驭汉字,创造性地运用汉字,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少驭多,缘蛛丝,求马迹,创造繁复之美

在词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远离了诞生它的源头,很多丰沛的成语故事都被“风干”了。学生在识记过程中,更多的是借助字典或者词典记住几个干瘪的词语以及关于它的释义。学生死记硬背,用起来也晦涩不通。假如我们能够及时地引入“源头活水”,引I学生去发现词语诞生之初的情境,他们的知识便会得到润泽,运用起来也像得水的鱼。

上一篇:例谈高中生物实验材料的替代性选择 下一篇: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