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则思变

时间:2022-04-17 10:25:42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因其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倍受学习者青睐。从学习策略模式理论、语域理论、体裁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四个方面阐述在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定位两个角度思变方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学习策略;语域;体裁;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11405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和文化双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国民的整体英语水平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加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从而陷入了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学要求日愈提高,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在加剧,一线教师的工作量愈来愈大;另一方面,众多学生抱怨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未见明显提高,或是觉得所学的英语不具有实用性,有些人就给大学英语教学冠以“高效低能”的帽子,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去大学英语”的极端观点。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转型显得十分必要,强调“学以致用”的ESP课程因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一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一、ESP课程简介

其实,ESP这一概念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并不陌生。国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ESP的著作。80年代开始,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ESP是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定的,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实践活动相关联,立足于研究这些实践活动中的语法、词汇、语篇、语义和话语分析,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对照。Dudley-Evans & St. John 发展了Strevens的观点,但在他们对ESP的定义中删除了“与一般英语形成对照”的说法,指出ESP应该被视作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途径。这一点与Hutchinson & Waters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对ESP做了更为全面的定义,用树形结构详细描绘了ESP的分类,更是明确指出ESP是基于学习者需求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或途径[1]。ESP课程在许多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都广泛存在。在我国,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介绍了ESP的内容,随后,刘润清、范谊、卫乃兴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权威刊物上讨论过ESP课程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理据。但大学英语界对ESP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由于受到来自传统基础英语和新兴双语教学两方面的影响,ESP在国内小热一阵后就陷入沉寂。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秦秀白、蔡基刚、束定芳、王守仁等多位外语教学界的权威专家都曾或正在研究ESP的重新定位,以呼吁高校建立ESP课程体系。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 的精髓在于,它能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ESP的设立可以改变因语言学习而学习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了专业学习而学习英语,可以在英语通识教育和专业英语之间搭起一座过渡的桥梁。ESP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从图中看出,ESP课程是为学生进入专业双语教学乃至纯英语教学的语言准备性课程,通过这个衔接过程实现语言教学向学科教学的转变[3]。通过ESP教学,已经有了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基础的学生可以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句法、篇章特点,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学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讲座的听力、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的撰写、文献的阅读检索等与专业学习、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英语能力。因ESP教学内容符合或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ESP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更有效的语言输入,于是,教育生态链上的各个因子共生互利,使得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教学生态模式成为可能。

二、ESP课程可行性的理据分析

尽管我国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结构大调整,大学英语界对ESP的看法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着重讨论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

(一)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学习策略模式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还要积极地运用其思维、记忆、选择、归纳、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并非机械的、被动的反应或刺激的联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学习者只有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4]4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安德森将认知结构记忆中的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指出学习者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不是简单的直线模式,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4]44。换句话说,这一过程是学习者知识学习向学习能力的转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学习者都需要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认知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意义建构者。因此,认知理论观在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的构建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着重研究学习策略与潜意识活动、学习策略与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学习技能等认知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各种学习策略理论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非智力情感因素。动机通常指学习者为了满足某学习愿望而做出的努力,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学习动机常常被视作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将学习动机分成“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以融入目的语文化为愿望,后者则指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例如,为了阅读外文资料、满足工作求职之需、或是出国深造,等等[5]。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工具型动机,这点毫无疑问突出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态度冷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满足不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情感因素。而为了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ESP课程由于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相比传统课程而言,能够激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而学习动机的明确化和学习态度的改变能促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语域(register)理论

起源于语境主义思想的语域理论对ESP教学乃至整个语言教学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所谓的语域,就是人们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话语总和。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率先提出“语域”这一术语,其对语域的定义和认识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1985年他经过多次修改把“语域”定义为:语域是一种意义结构,通常由和某一具体情境相关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决定,必须包含用以实现上述意义的表达、词汇语法和语音特征[6]55。语域理论强调的重点是语言的功能和语言变体,它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来明确在什么样的背景、场合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变体来实现预期的交际任务或目的。语域的这三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语域,因此会产生某些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

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开设ESP课程,我们可以把语域一步一步地细分。例如,商贸英语可细分为贸易英语、营销英语、外贸函电、单证英语,等等。在细分的语域内,语言使用特点和结构更加明确[6]63,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也随之更为清晰,教师通过不同领域内的具体语域特征分析来帮助学生彻底掌握某一特定专业的语篇的具体特征,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来完成预期的交际任务。毕竟,恰如其分地使用这门语言与正确使用语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三)体裁(genre)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裁的研究局限于文学领域。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第一个将体裁概念延伸至语言学领域。他指出,当语言发出者想和他人进行言语交流时,一方面需要确定言语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言语体裁来传达他的信息[6]67。如今,体裁理论的研究已涌现出多个流派,主要有以下三个: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流派、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以及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

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的Swales在对学术语篇的分析中提出来语步(move)、步骤(steps)等概念,ESP 流派先后研究了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理学硕士论文的论证、职业用途英语、学术研讨会的发言陈述的语步模式,对专业领域的学术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该流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大学生[6]70,所以,该理论在论证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可行性方面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澳大利亚学派的马丁提出了图式结构,指出体裁结构由交际目的决定,同一交际目的下的图式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强调了言语使用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而新修辞学派则着重研究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更重视体裁的动态变化。体裁理论几大流派的观点各有千秋,但可以从不同角度为ESP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各生物之间、生物种群之间和其所处的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资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7],而如果系统内各因素之间进行着正常的物资循环和能量交换,这就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随着生态学的日趋成熟,它逐渐渗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位等原理探讨教学生态的特征及其演化的可能规律,研究教育活动中各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实现最佳的教育生态结构。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生态因子组成的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缺位,将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和不和谐[8]。传统的EGP教学中注重的是语言共核的教学,这种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教育只能是片面的教育;其次,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兴趣、专业背景、爱好以及不同的人生规划,让他们在统一的课堂里接受一成不变的EGP教学,难脱“勉为其难”之说。学生兴趣、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对应着自然界的多样性,而当前物种的多样性缺失被视作是生态危机加剧的标志之一,而教育多样性的缺失可能带来的灾难绝不亚于生态危机[9]。教育生态学理论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倡导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学生多元的情感、兴趣、欲望和价值选择,以实现教学生态的健康发展。ESP课程因其目标明确、“学以致用”的独特优势能够充分调动教学生态链上学生这个因子的活跃性,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措施

大学英语教学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从EGP向ESP的顺利转型,至少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改变。

(一)改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对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做笔记、撰写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检索、查阅英文文献、用英语开展小组讨论,等等。同时,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社会也急需毕业生能在工作中流利使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10]。大学英语传统的EGP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所传授的核心内容是语言基础,这一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另外,随着基础英语教育的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较20年前有显著提高,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多数学生通过英语获得专业的知识这一学习需求。这些也是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了拯救处于重重危机中的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重构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生态中的一大主体,对自身身份、角色的定位,对整个生态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反思性自我,涉及到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已习惯千百年来以知识传授为本的角色定位,而且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角色应该是一生不变的。如今,面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角色需求,多数教师感到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或恐慌、或紧张、或抗拒、或迷茫、或无奈[11]。我国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多是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大多是关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或英美文学,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欠缺ESP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虽然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但在语言应用能力上、英语课堂组织上却可能不如大学英语教师。如果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将是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新的定位。

随着身份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身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社会互动中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角色的发展和变化是与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决策和行为相互影响的,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自我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和定位是息息相关的[12]。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兴趣爱好、教学经验和智慧进行自我思考,形成自己对ESP的理解和主张,选择自己的ESP教学方向,主动参与改革[13],追求对于自己和学生有意义的课程,不要在改革过程中简单地把自己的过去归零,而是要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改革大势下的角色重构。

四、结语

近十几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的双语教学需求、学分制改革、高校扩招、社会英语热、网络技术等各因素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空前的压力[14]。尽管历经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还是走到了一个谁都不愿意见到的窘迫境地:目前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兢兢业业却看不到显著教学成果,众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抱怨英语水而下降,有些专家甚至觉得大学英语教学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势在必行。在四大理论的支持下,只要适当地改变传统的EGP教学内容,并顺利完成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构,ESP则可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带出窘境。作为一门从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甚至全英语教学的衔接性课程,ESP课程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

[2]侯晓丹,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多元化ESP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4,(3):141.

[3]何烨.基于学习需求分析的高校ESP教学定位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94.

[4]于元芳.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外语学习对策[J].外国问题研究,2013,(2): 43-44.

[5]李康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2.

[6]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1-79.

[7]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107.

[8]王小娟.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6.

[9]余嘉云,顾建梅.生态化教学:教学研究的生态主义取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

[10]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3.

[11]赵明仁,王娟.构建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

[12]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2.

[13]章木林.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5.

[14]蔡基刚.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6.

A Desire for Change to Get out of Predicam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SP’s Feasibility

LIN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Abstract:Owing to the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s,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China have attached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to ESP which enjoys much popularity among English learners since it can satisfy learners’ varied need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SP’s feasibility are expounded here by virtue of the theories about learning strategies, register, genre and educational ecology, the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daptation from EGP to ESP may help College English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out of its predicament if the chang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role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s: Learning Strategies; register; genre; educational ecology

上一篇:开展中学生法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 下一篇:关于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