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研究

时间:2022-04-17 05:19:34

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研究

“一带一路”最早出现在2013年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随后,同年9月,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合作发展的倡议和理念,它意在依靠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力共生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民族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影视艺术工作者应该充分把握机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服务于全世界的观众,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以影视为媒,关注多元民族影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民族影视贸易的往来与传播,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架起桥梁。

“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影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深化多元影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或各个时代的艺术,都打上了它们所属的那个国家、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印记。影视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自然也饱含着民族文化的内在意蕴。而电影、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传达着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时代观念的更迭和社会意识的变化”。①世界各国许多影视作品,展现了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精神气质,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这些作品兼具内在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文化与外在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品饱含着民族成长历史与民族文化积淀。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各国、各地区在文化传播上必然有所差异,这也说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存在多元性、多样性。不同民族的人,由于不同的社会生活、地域环境和种族,心理结构和文化意识必然有独特性。民族影视作品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文化折扣”现象。“一带一路”战略强调“三共”理念,指的是共享、共建、共赢,其原则是开放、包容。这要求我们依托地缘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更加频繁与密切,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实现各国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例如,第二届“丝绸之路”电影节于2015年9月22日在福州举行,较第一届电影节,此次的规模和参与国家都有所增多,组委会共征集到76个丝路及周边国家及地区的950部影片,其中外国影片910部。在此之前,中印合拍的电影《功夫瑜伽》在“丝绸之路”电影节上签约。导演唐季礼说:“这部电影包含各种当下观众喜爱的元素,诸如寻宝、探险、动作等。它将会是一部跨越文化、语言,让世界观众都容易理解、喜欢的电影,这部电影,也可以反映出中、印两大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及其中传奇的故事和人文景观。”②像中国电影中的武侠与江湖文化、印度电影中的载歌载舞、韩国电影的温婉柔美,均显示出各自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具有地缘优势、文化认同和民意相通的“一带一路”区域,为各国的影视文化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民族影视作品“走出去”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增进各国民族文化的交流。我们必须从各国的历史现状和文化生活着手,深入分析沿线各国的风土人情、风俗民俗、审美情趣等因素,也要考虑到各国对于影视作品中影视文化的接受能力。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策略,关注其接受心理,寻找他们所关注的“兴趣点”,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兴趣点”对症下药,创作适用于更多受众、多元的影视文化影片。立足于少数民族的本土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这个层面上,要把握各国叙事伦理的角度,将民族元素有机融合到影视作品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2.推进民族影视贸易的往来与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地球村”已逐渐实现,人们对传播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影视作品因为其强大的表意系统而被各国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人们所认同。根据《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2015年全年电影总票房超过440亿元,同比增长48.7%。中国电影票房占全球总票房的17.7%,稳居世界第二。2015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③从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所增加,但收入在年度票房总收入中占比较少,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在国产影片中,优秀的民族影视作品创作和“走出去”均成了难题。欧美国家的影视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影视生产能力较强,加之各国均有自己的影视文化偏好,使我国的民族影视作品很难进入他国。而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沿线国家的人口有44亿、经济总量有21亿美元,这在全球都占有较高的比重。同时其互联互通的核心价值,也会为我国的民族影视贸易提供新的契机。未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各国的发展状况,我国民族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应制定较为合理的传播规则和体系,在注重政府性文化输出的同时,兼顾市场方法的输出,逐步调整传播区域,确定突破口。例如,采取合办国际电影节,合作拍摄影片,亦可合作开展民族影视人才培养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提高我国民族影视作品的原创力与输出力,从而真正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全新格局。

增强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竞争力的路径

提高民族影视文化的传播竞争力,基础要素是影视工作者必须熟知中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健康的民族文化。比如,中国传统的忧国忧民意识、天人合一的超越认知、天行健的自强意识、“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文化交流理念等。这些传统的文化认知已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和传播。同时,更应当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和历史现实。熟知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后,我们应当用电影艺术的手段给全世界人民讲故事,讲的故事要具有吸引力。这需要影视工作者在叙事和艺术表达上下大力气,中国不缺乏好的创作题材,但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功夫熊猫》《功夫梦》都是中国的故事,但经好莱坞的包装、改编,非但没有出现“文化折扣”,而且实现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功夫熊猫》甚至连拍续集。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东西方共通的情感,着力挖掘人性的力量,展现人的生存境遇、感情状态、思想境界,表现人性的本真与善良,揭示人性中的丑陋与粗鄙。创作的题材应是各国均感兴趣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渗入其中,长此以往,他国受众更容易了解和接受,实现心理共鸣,从而实现民族故事的大众化表达。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总体上讲,“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④中国人强调家本位的思想,是通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更强调个体。影视工作者必须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时刻将受众的接受心理放在首位,解决文化隔阂与交融等问题,进而创作出更好的剧本和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注重民族性和国际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吸收和借鉴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外国影视艺术中的表现技法,博采众长,最终自成一家,实现自身影视作品的新样态。

作者:季峰

上一篇:气象影视制作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 下一篇:影视艺术传播内容与形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