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4-17 04:20:01

刍议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积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兴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高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就成了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也是高中生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兴趣;求知欲;高中数学

兴趣是学生积极探求数学问题的源动力,是“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喜欢学”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一些高中生数学之所以差,兴趣不浓往往是最根本的原因。为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一直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长期努力的目标,也是一直以来困惑教师且难以处理好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同仁们参考,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1.上好第一课,把好教学入口关,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萌发学好数学的动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一新生刚从初中步入高中,对高中有一种向往和期待,也有一种远大的志向。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有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将学生的愿望变为现实,首先就要让学生对高中数学有一个好的念想,那念想的产生往往来自于数学教师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动作。因此,上好第一课,把好教学入口关就显得至关重要。上第一堂课前,教师一定要细细揣摩,精心准备,切忌粗枝大叶,草草了事,或者不做任何准备乱讲一通。教师要用自身在数学方面的学识和魅力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要选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数学知识点入手展开分析,说明高中数学的特点,要让学生体会到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在于勤动手,善动脑,勇思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教材的章节目录结构和教材导引,引导学生乘坐“思考”“探究”“归纳”之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数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的奥秘,要侧重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注重情感交流,让激情成为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

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教师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厉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向心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这门课程。特别是在高中,由于数学难度加大,知识点繁杂,常常会产生一些学困生、待优生,教师对他们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他们,要坚持“低起点,小步子”的教学方式,使他们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以小步子前进,将挫折的频率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弱、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要让他们心情舒坦、卸下包袱,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还要加强数学趣味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数学知识生动有趣,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生理需要的同时利用教材的特定要素,适时渗透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让学生有一种成为数学大家的向往与冲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概率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概率问题:彩票中奖、一个班中学生同一天过生日的可能性、抛掷硬币,等等。学生对问题的结果持有怀疑,或者感觉正确又说不出原因,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思维被激活,从而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再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Sn=1+2+3+……+n”时,可以说说少年高斯的故事,并介绍他利用一晚的时间就解决了困惑数学家200多年未解决的用尺规作正十七边形的难题,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这样既落实了新教材理念又将数学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还教于乐,还学于乐,让学其乐无穷。

3.打磨细节,精研教法,让课堂教学成为数学学习的乐园,让兴趣变成学习持之以恒的生长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数学比较贴进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饱满的数学情感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颗隐藏在教学背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酵母。为此,数学教师要灵活善变,打磨细节,精研教法,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乐园,让兴趣变成学生学习持之以恒的生长剂,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尽量做到:死板问题生动化;难记问题顺口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引入环节巧妙化;例题分析变式化;习题设计类型化;章节复习网络化;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可操作化;思路方法最优化,等等。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之诱导公式时,由于诱导公式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于是引导学生记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然后对这句话进行解读,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的设计合理,字体的优美雅观,知识的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4.注重学法指导,加强学习习惯培养,重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体验,让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以及未来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引导好学生,要多在“导”字上下工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均安排了“阅读与思考”“探究”“思考”等栏目,其宗旨就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思、学有法、学有得,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实践中,在注重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体验,让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用草稿纸、阅读、讨论、观察、总结、反思等各方面的习惯,这些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高中生用好草稿纸当成狠抓学习习惯的大事来抓,要求学生用草稿纸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的演算习惯,而不能东划一点西划一点。草稿纸用得好不好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学习、做事的态度,当然,其他习惯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比如:阅读的习惯,阅读使人睿智;讨论的习惯,讨论使人聪明;反思的习惯,反思使人进步,等等。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是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要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二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三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3)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兴趣。高中数学具有自然性、实用性的特点,决定了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等等。这些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很强,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领略了成功后的喜悦。

5.加强引导,寓美于教,让学生充分享受数学美的真谛,让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有至高的美。”陈省身先生也曾说:“数学是美的。”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方法及思维看,有简洁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逻辑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数学的奥妙之处就在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为此,高中数学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让学生充分享受数学美的真谛,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比如,“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这首诗,虽然用字不多,却道出了数学简洁美的真谛。再比如,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由定义“到两定点F1(-c,0)和F1(c,0)距离之和等于定长2a的点的轨迹”可直接写出方程:

(x+c)2+y2 + (x+c)2+y2 =2a。

此方程能正确地表达椭圆的代数形式,但较为复杂,更不便于计算,故化简整理成 + =1。方程中的b开始似乎纯粹是为了追求方程的和谐之美而引进的,但在研究椭圆的性质时,可进一步发现a、b恰好为椭圆的长、短半轴长, b竟然有了鲜明的几何解释。人们内心世界所追求的美恰到好处在外部世界得到如此完美的表现,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美与美之间和谐的统一。教师在推导过程中的示范,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也进入到了美的境界,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定义画出椭圆,且要求他们用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的同时,激励他们创造美,使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培养并提高高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靠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反思。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最好,但我们始终能做得更好,让我们的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摆脱“苦学”的束缚,走入“乐学”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袁如标.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J].数学通讯,2007(7).

[2]陈德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J].福建中学数学,2007(4).

(作者单位:云南省沾益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如何把趣味渗透到小学低年级数学中 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