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活水”绿草原

时间:2022-04-17 04:00:50

引来“活水”绿草原

不足4万人口,却创造出12亿元的财政收入,在许多人眼里,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可谓“富得流油”。

翻开新右旗的发展史,人们不禁惊叹:财政收入从不足千万到跨越十亿,还不到十年时间!然而,这里既没有“暴富”之后的浮躁,也没有功成名就的安闲,“财力紧张,要精打细算”,却是记者听到最多的感叹。

“过去,我们是在白纸上速写;现在,我们要把这速写变成油画,这个转型很艰巨,很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会挣钱,又要会花钱。”旗委书记金钱这样说。

“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越深入,我们的思想就越解放,我们的头脑就越清醒,我们就会发现更多的差距和不足。也就越会让我们保持思想理智、头脑清醒。”旗长白爱军这样说。

挣钱靠“服务”,花钱讲“民心”,新右旗不仅夯实了“工业强旗”的“生财之道”,也畅通了“惠民生、保生态”的“花钱渠道”。短短几年时间,从一穷二白到高速发展,从靠补贴吃饭到主动改善民生、为民造福,新右旗摆脱了有心无力的尴尬,褪去了“初出茅庐”的莽撞,变得成熟稳健,大气从容。

新世纪之初,新右旗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工业企业,但已经有了上亿、十几亿、几十亿的工业项目。这不仅得益于新右旗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更得益于旗委旗政府的全新理念:保企业就是保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强壮实力,才能反哺百姓、为子孙造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企业服务,让企业发展壮大,就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就是为人民服务。

随着旗委书记、旗长亲自带队的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团队频繁出动,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现场办公、企业评议等项举措随即跟进,2008年,旗能源资源开发服务办公室应运而生,全力帮助各企业协调相关事宜。企业的难题被一一解决。

“来这儿之前,我们有很多疑虑,担心软环境不好,没想到政府办事的效率这么高,服务这么到位,旗委书记、旗长的门总是对我们敞开着!”一位外地投资者这样对记者说。

有了良好的资源禀赋,加上有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昔日远在天边的新右旗成了投资置业的热土,初步形成了石油、有色金属、风能、畜产品加工、进口落地加工等几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由此带动了商贸、物流、交通、房地产等行业的突飞猛进。2009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65亿元,增长2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27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9.86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52亿元,增长28.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7:79.3:12.0。财政总收入完成12.56亿元。增长2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63亿元,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99元,增长12%。牧民人均纯收入7849元,增长12.4%。新右旗昂首走进中国西部百强县,站在了较好的位置。钱,就这样进来了……有了钱,怎么花?改善民生,迫不及待1

2005年,9月5日,65岁的斯德布道尔吉从哈如拉嘎查迁到了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的“扶贫蒙古大营”,三双筷子、三个碗、一个暖壶是她带来的全部家当。“那一天是我新生活的开始啊。没想到老了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德布老人说。她的丈夫和大儿子早逝,小儿子残疾,两个孙子要上学,斯德布在草地上的生活异常艰难。来到蒙古大营,斯德布住上了免费的蒙古包,看上了有线电视,水、电、烧柴全部免费,还有结对子的干部经常来看望。斯德布享受了城镇低保,两个孙子也在镇里免费上学。

与斯德布同样住在蒙古大营的,共有50户。他们都是草原上的特困户或者孤寡老人,这里成了他们幸福的新家园。蒙古大营里还成立了党支部,老人们在这里其乐融融!让斯德布们高兴的还不只这些,旗里正规划着将蒙古大营打造成旅游开发基地。为实现蒙古大营的可持续发展,帮助贫困牧民实现再就业,保护开发民族手工业,蒙古大营毡包扩建工作于2009年5月开始。旗里投资98万元扩建了22顶蒙古包,面积增至4.5万平方米,用于民族手工产品生产销售、旅游、餐饮接待等,使外来游客不出镇区就能看到草原腹地牧民的日常生活,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斯德布兴奋地说:“我的身体很好,打奶酪、做服装、制作蒙古包我都会,这都是我们原汁原味的生活啊!”

远在贝尔苏木奠能塔拉嘎查的牧民额日罕巴图则享受了“住房公积金”。一年交3600元,他不仅可以申请到公积金贷款,60岁以后还可以全部退还。今年,他申请贷款在阿拉坦额莫勒镇购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额日罕巴图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总听城里人交住房公积金,现在咱牧民也可以享受这待遇了,镇里有了房子,孩子到旗里上学,家人到旗里办事,方便多了!”

自2007年,旗里在全自治区率先探索牧民住房公积金制度,尝试让牧民通过公积金贷款在镇区买房,到目前已有172户牧民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中83户已申请并享受到公积金贷款906.90万元。旗里在全市率先启动建设廉租住房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和拓宽建设类型,去年投入2012万元,建设了廉租楼房285户,今年又投资1134万元,新建7305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将有150户居民受益。

牧民变“市民”在新右旗不再是梦想。由于旗委、政府把财力大力度倾斜,新右旗的许多牧民享受到了城镇居民的待遇。如今,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实现了100%覆盖;该旗在呼伦贝尔市率先实现在镇区集中办学,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落实率达100%,还出台了《新巴尔虎右旗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将民族中小学贫困住宿生的助学金纳入财政预算。全旗牧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几年前的36元提高到200元。居全市之首。阿日哈沙特镇还建起了4300多平方米的游牧民定居楼,72户牧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变。

成立了自治区首家覆盖全旗的弱势群体帮扶中心,政府每年投入50万元,整合红十字会、良政资源,形成了大帮扶工作格局;免收高中阶段学费,让更多的牧民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认真组织开展结核病普查工作,对重症病人实行全部免费治疗;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牧区基本养老保险;新建草原110报警点30个,累计达到170个,覆盖面达到98%以上,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牧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与变化。

“保护生态”在新右旗不再是口号,而是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有机结合的系统概念。在牧民家里,讲述着一个个“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故事。

2009年春天,正是牧民接羔的大忙时节,草原深处20户牧民领到了旗里为他们定制的流动宿营车。牧民阿迪亚苏荣从旗领导手中接过钥匙,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哦,车里就像一个家,厨房、卧具、太阳能热水器……所有生活设备一应俱全,想去哪

儿一拉就走,还保暖。牧民亲切地称它“草原宾馆”。

近年来,新右旗大力推广流动宿营车和移动棚圈,累计发放流动宿营车300多辆、移动棚圈500多座,累计补助300多万元。新右旗属干旱草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旗委旗政府通过调研发现,在草原上大量建设砖房、固定棚圈,既给牧民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又不适宜牧民划区轮牧、常年迁徙的生产方式,同时,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也很严重。为此,草原上就有了流动“宾馆”。牧民们节省了资金,草原生态也得到了有效保护。今年,新右旗又把为牧民发放100台流动宿营车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把总投入80万元的100辆生态移动宿营车以补助形式发放到牧民手中,其目的就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牧区得以发展、牧民得以增收,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流动”起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还有生活方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新右旗推广的“人口资源收缩战略”已经成为提高牧民生活质量、保护草原生态的成功模式。牧场上只留下必要的劳动力,引导大部分牧民进城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给予相应的政策与扶持,生活条件改善了,收入增加了,生态也保护了。这―举措得到了牧民们的欢迎。全旗累计迁入镇区的牧户达1310户、5182人。这些牧民牧忙时节到草原上从事畜牧业生产,平时则住在城里,就医、就学都有保障,他们有的开商店,有的办餐饮,还有的干脆买上了楼房、轿车,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草原上的人口大量迁出,对生态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走进贝尔苏木牧民斯琴的家,宽敞明亮的屋内一尘不染,风光互补的发电机带动着全套家电设备,汽车、手机样样不缺。他是“十个一”典型示范户之一。“十个一”示范户,就是让有条件的牧民每户有一套舒适的住房、一台流动宿营车、一处2000亩以上的草库伦、一座移动式棚圈、一台大功率风光互补型发电机、一辆汽车、一部通讯工具、一名农牧业技术员、一台牧业机具、一口机井和一套净化水设备,达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全旗已有140户“十个一”示范户。

新右旗在生态建设上肯花钱,积极争取国家“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项目资金,采取禁牧、休牧和免耕补播等有效措施,使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恢复植被。近10年来,新右旗干旱少雨,加之放牧压力使草原生态严重恶化。为保护好草原,旗委政府累计向牧民发放退牧还草补偿金14967万元,禁牧80万亩、休牧635万亩。另外牧草补播120万亩、划区轮牧5万亩,饲料粮补贴7年累计5909万元。同时在治沙防沙工程上共投入了1458万元,治沙防沙10多万亩,有效遏制了草原沙化的趋势。

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和谐,新右旗用坚实的脚步实践了科学发展观,沿着这条光明大道,新右旗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财政要为打造一流首府经济服务 下一篇:探访黑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