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及启示

时间:2022-04-16 08:06:03

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及启示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表现,它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为其社会制度服务。因此,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必然将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并与各国的教育体制、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环境相适应,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风貌和未来走向。所以,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格局,开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构建 开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12-01

1 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校德育教学中,一直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对待,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互为主体的关系,单纯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种方法把德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一味的知识灌输,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与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相去甚远,是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深入贯彻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中,各高校掀起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思潮,在教育理念、内容、载体、体系、机制和思维等诸多方面体现创新的要求,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内容创新为关键,以载体创新为依托,以体系创新为基础,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开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

2 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创新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急剧变迁的新形势下,我国各高校确立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以培养爱国、遵守道德、纪律以及对国家履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教育目标,努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包括爱国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市民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内的目标体系。把培养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树立诚实守信、勤奋克俭的准则,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形成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列入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勇敢、诚实、无私的优良品质,树立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信念。尤其是今年8月份北京召开的2008年奥运会取得盛大成功以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将再次增加弘扬东方美德、重振传统文化、抗拒西方颓废思想侵蚀的内容。

2.1 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通过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在德育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适应时代和社发展的需要,在进行道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而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即人才培养,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之一,也是知识创新的受惠体,更是赢得国际竞争的潜在资源。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生力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启示

3.1 正确认识德育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先行作用

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三个面向”的方针,从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培养人、造就人,把高校建成应对国际环境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的牢固阵地。

3.2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必须做的重要工作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应始终坚持中国特色,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日益凸显,一切均以围绕学生的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为主导的原则,把教育的方向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统一起来,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

3.3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的灵魂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侧重点。设立目标体系,围绕该体系分层次逐渐推进。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领域的普遍原理,以及处理具体思想和道德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和引导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需要和动机的正确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一种完善的感情生活环境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道德认知力

要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作为改进学校德育的基本思路。努力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教学的比重,传统的大规模群众性的灌输方式要向现代的小型个体方式转化,突击运动式的单向灌输方式要向日常多层面的双向交流方式转化,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包括加强心理辅导和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加强社团建设,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做好科技教育、人文教育与德育及其他学科的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以增强学生自立、自信、自重品性,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理解他人的交流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3.5 加强学校基础性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突出学校特色,努力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严明纪律,形成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氛围,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同时要重视学校各项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渠道建设,实现学校环境的美化、绿化、现代化。

诚然,在鼓励大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科学精神,不能盲目地进行所谓的“创新”。应该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我们的德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道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最终完成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

[2] 胡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求实,2003年第7期.

[3] 方延明.此梦必圆:中国要有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教育报.2003年第2期.

[4] 谢亚琴.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特征及启示.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2期.

上一篇:高职《森林调查技术》实验考核试验 下一篇: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