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现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4-16 05:59:23

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江苏省教育厅编制苏州市教育局印制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进行现状分析,并对该报告书评价内容还需更详尽,评价方式较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作出思考,提出评价项目细化,评价方式更主观明确,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素质发展;评价方式;评价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13-02

哲人布莱尼兹曾经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育必须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应当尽可能设计多元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总结性评价的多元化更容易调动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学生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相互结合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唤醒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从《学生成绩报告单》到《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的历史进程中,它突破了报告单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改变了教师仅仅把期望值、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的现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是积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写道:“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1]尽量满足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课题以江苏省教育厅编制苏州市教育局印制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为列进行基础研究分析。

一、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现状及问题

《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序安排了“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十条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具体详尽的要求。譬如“10、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会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注重效率,讲求质量。”基本要求简练明确,有层次能拓展。由于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在素质要求方面彰显了人文素养,对学生价值取向方面也做出了有特色的引导。《小学素质发展报告书》第一页是小学生及家长的基本信息与衔接上来的幼儿园名称。随后每个年级学年度两个学期都有评价情况。每学期评价主要分为四个大块:身体状况、品行表现、学科课程学习状况、活动课程学习状况,以下按板块进行分析探究。

1.身体状况评价。

由身体情况评价表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的体格、发育情况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师生、家长也深刻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智力活动及一切精神生活的基础,更是体力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第一条便是“体格健壮,发育正常。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和抵御疾病的能力。”这一项评价督促学生进行科学恰当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各个方面的器官健康的发展,使得身体各器官的机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2.品行表现评价。品行在教育中应占主导地位,因为“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3]以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部分品行表现表为例。

由《小学素质发展报告书》中品行表现评价表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老师根据内容对全班学生的品行表现作出评价,认为做得十分满意的后面标注为“”,是一种能让学生接受的等级评定。值得一提的是在品行评价中至少有“”,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是肯定的,没有否定。这样的鼓励评价方式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在内容上可以发现每一条都很细致具体,符合该年龄段心理与所能接受的水平。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对品行表现有更高的要求,从数量上看一年级有15条,而二年级有20条,三年级往后就更多。儿童的可塑性非常大,通过总结性评价给家长、学生呈现优秀的一面与需要改进的一面,共同朝着同一目标前进,让学生逐步成长为积极向上、文明幸福的新一代。但是对全体学生全面的肯定这样的行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好的评价方式。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主观评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学生耐挫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学科课程学习状况。智育是学校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智育。小学阶段应通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说明相关规律,继而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记忆、创造等能力。如今学科课程学习情况表改变了以往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的“成绩报告单”展现形式――以分数作为学习唯一评价成果,而是采用等级评定。

从图3学科课程学习状况发现采用的都是等级制“优秀”“良好”“合格”,横向上看,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平时”、“期末”、“总评”;纵向上看,科目设置完整、丰富,课程又细化成各个项目,在学科课程评价下面有四个主观项目填写:学得好的科目、学有进步的科目、学习兴趣(打星)、学习习惯(打星)。在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一点都没有参与课程成绩的评定,一直很被动的当个旁观者,或许亲身参与这样的评价更能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

4.活动课程学习情况。活动课程是教育内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现实,提高学习效率。活动课程学习评价内容丰富,涵盖了学生各个活动方面:班队活动、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文体活动与特别表现。评定方法还是打星星(等级制),星星的个数使学生和家长对相应活动能力水平有直观清晰的认识学生的活动表现。

活动课程是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的主要课程。但是在评价活动课程的时候给的等级评价,是评价学生的知识还是评价能力这一点不明确,什么样的能力是欠缺的,什么样的能力能给予肯定这也是不确定的。在四项内容之后,分别是任课教师寄予、班主任寄予、奖惩记录、出勤、附告、签章、家长的话与学生的话。我建议寄语可以在下学期初发送给学生,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本着一颗心全为了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性。

二、对《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的几点思考及对策分析

通过以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印制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为例,对报告书进行粗浅介绍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对策分析。

1.《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应进一步并且细致地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整个评价结构清晰,评定标准明确,使学生和家长对该学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品行表现、学习课程与活动课程学习情况有大概的认识,也可以与上学期的整体情况进行对比,扬长避短。

2.《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应在主张激励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更具指向性的主观建议。在分析《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评价的方法上一般用“优秀”、“良好”、“合格”或者“”、“”、“”,也就是说均采用等级评价。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评价结果至少也是一颗星或是合格,全是肯定,缺乏否定。当然我们都知道鼓励的评价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但是激励评价也要注意适度,要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只有直观的描述学生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方向,良好的计划,也只有师生、家长共同克服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3.《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中注入学生的自我评价才更富有活力。纵观整个报告书,作为被评价对象反而像是个局外人,默默地接受评价,被动地,死板的被参与评价中,除了一小节“自己的话”就没有说话的地方。可是“学生只有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评价活动中去,才能从自己发展的实际出发,与老师一起确定评价内容,分析和解释评价结果,及时正确地获得自己发展状况的反馈信息,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计划和措施,从而促进自己朝着更聪明、更高尚、更富有的方向努力发展。”[5]毫无疑问,只有当外界给予学生的评价与学生产生了共识,才会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内心。譬如在学科课程情况中设置的“学得好的科目”、“学有进步的科目”、“学习兴趣(打星)”、“学习习惯(打星)”,让学生自己填写,可能评价的效果更有效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随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价,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发展。当学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整个《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中应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家长、社会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多个主体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折射出来的光芒才是五彩的,相信学生的人生也会因此像彩虹般绚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刘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51.

上一篇:梳理思路 把握文脉 下一篇:孩子腹痛是不是肚里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