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三颗枸杞豆》的人性美

时间:2022-04-16 03:57: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使语文教学浸润人文色彩,负载精神使命,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来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

《三颗枸杞豆》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的课文,文章记叙了遇难而退,一事无成的三叔以其一生的教训和对生命的悔恨,以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亲身经历来感悟“我”,教化“我”,引导“我”。就是这样一个“反面”人物的身上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一、在凄苦的命运中升华人性之美

三叔是个凄苦的称号,一生一事无成,幡然醒悟时却已灯草燃尽,生命之音即将停止。那“颤颤摇摇的身体”似乎能被微风吹动,瘦弱的“筋骨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眼睛似“大大的窗户”,这样的形象的确把“我”、把读者引入了悲剧的情境。

最为可悲的是,他一生有着许多的理想:建筑师,作家,生物学家……最终这些理想都浅尝辄止,最终放弃,第四个理想还没建立,“癌症”将他的生命休止,“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不是英雄,他想成为英雄,可是命运终止了,悲剧便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过失说”来解释悲剧的原因,他认为悲剧主人公“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而文中三叔正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他不是坏人,他犯了错,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这是他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一生自己负责,悲剧也罢。

人性的丑陋并不代表艺术的丑陋,对人性恰如其分的展示正是艺术作品的美之所在。

二、在不断的挑战中体现人性之美

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对一个一事无成的人的批判或者一个失败者的忏悔,那么其价值自然不高。因为人性是不满足的,人们都不甘寂寞,不满足于现状,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他才会不断追求完美。三叔就是那样真实地去追求,去挑战。

三叔尝试过许多工作,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的大胆尝试,难道不值得肯定吗?英国的萧伯纳说过:“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意义。”的确如此,在我们的身边对什么都无所知,整天无所事事,怕这怕那,固步自封,妄自菲薄的人还少吗?最起码三叔他知道了“建筑公式的复杂,作家写作的艰辛,生命起源的深奥”,他没有欺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做不了就不做。他自知之明的真实,他屡败屡战的勇气,又岂是那些矫情和懦弱者所能相比。

在我看来,他是勇者,一个敢于挑战自我的勇者,一个永远在寻求完美,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生活的勇者,只可惜上天没有怜悯他,时间没有等待他,生命的休止符在他即将再次给自己一次人生挑战的时候出现了,也许这就是人生的遗憾,一个生命的悲剧。

三、在执着的追求中体现人性之美

在三叔的眼里,在他完美人生的剧本中,在他宏伟蓝图的构想中,他是一个失败者,他为自己的一生而悔恨,为这一生的三个“0”而自责。当然悔恨和忏悔不是三叔的临别赠言,他还在不懈追求、向往。这种垂死挣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遭遇,才让人震撼。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那样地瘦弱,无力,癌症已经摧垮了他的身体,可他没有躺在病床上等着死亡的降临,而是拖着孱弱的病体只身来到小树林,用最后一息生命,向这美好的世界作别,这个举动本身就体现了他不甘失败,不甘死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仔细观察“野豆角花”的花瓣、花蕊、叶子,那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但这种无奈地追求,正显示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就是这种临死前的从容,对草木的关注,对生的留恋深深了打动了“我”。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成了他眼里的“太阳”,成了他内心可以捉住的太阳,此时的“太阳”就是他的希望,是他不畏死亡的又一个挑战,希望就在他灰暗的眼里燃起。如果说“那双已经伸出去的枯瘦的手”,是一个追求者的无奈之举,那么“我”的脸蛋被捏的痛楚,则是他坚定的,毫不迟疑的举动。在三叔的心里,一个念头已经升起,那就是,让“我”替他,替自己,捉住太阳。这就是一个强者的信念。

四、在生命传承中实现人性美的升华

三叔是聪慧的,是执著的,他没有忘记内心的决定。临死之前,他没有遗言,没有泪水,只有象征他一生经历的三颗枸杞豆,这是一个智者的赠礼。这里有三叔的悔恨和期望,其中的含义也只有“我”才能理解,因为,“太阳”已经在“我”心里升起。

过去三叔的一生是悲凄的一生,虚度的一生,失败的一生,是失败的三叔,而在生命终结前最后的一举,他却成就了最光辉的事业,他完成了生命传承的伟大使命。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三叔的命运中得到启示,珍惜时间,勇于挑战,那么一个又一个的“淘气鬼”成功转型又有何难?

都说语文是心灵之学,文化是智慧的结晶,当你用人性、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文学的精妙,你会有超脱人物本身的人性之美。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去发掘生命的真谛,从而荡涤人性的灵魂,迈好人生的脚步!

上一篇: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下一篇: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