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找配得上我明明白白“真金”的好人?

时间:2022-04-15 05:36:49

最近,公司的一个客户朋友向我倾诉了他这些年在理财方面的困惑。近年来,他接触了很多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其中也有外资银行的,并且他本人也是金融危机后,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遭遇巨幅亏损的真实受害者。朋友想得开,对损失很淡然,但让他十分不解的是很多客户经理的行为。按照客户的理解,他说自己身价数千万,又非常热心,经常帮客户经理转介绍客户,甚至让朋友直接跟着买产品,若客户经理有几个他这样的客户,长期很用心的维护,应该说日子会过得很舒服。恰恰让他不理解的是,很多客户经理都很短视。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他购买过一款某银行的产品,当时出现亏损,但若继续持有的话,后来还会挣钱。可当时给他推荐这款产品的客户经理跳槽到了另外一家银行,找了一个理由,让他转去了新的银行,买了一款结构性的产品,结果反倒亏损了。他驰骋社会这么多年,对其中的厉害关系其实看得也很透彻,不过就是不点明罢了。只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一个他认为是真理甚至是大家都会认为是真理的事情,却为何总有这些客户经理看不透?

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向他说明一下,很多时候并不是客户经理看不透,而是看不开。举个例子,很多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是无法选择的经济周期或者说投资时机的,如公募基金,而客户经理的本职工作就是将这个产品卖出去。另外,一些外资行,客户进去的资产过了几个月就与客户经理无关了(跟一些保险机构类似),而客户经理又被新的任务层层包围,所以他要有这么洒脱的态度才怪呢。客户经理只是在适应规则,否则他可能做不好本职工作。这其实也是我离职创办独立财富顾问机构的初衷。虽说作为企业,我们也要客户,也要盈利,也要向客户推介产品,但可以说,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我们第一次有了一个权利,那就是可以站在微观层面的客户角度去考虑产品的选择。二级市场不景气,我们精选固定收益的产品;这个类别的产品不合适,我们可以去选择别的产品。千万别小看这些区别,可能现在很多人还看不到它的可贵,但不久的将来,客户会体会得更明显。

我无意去评价这里面的孰是孰非,特别想说明一下的是,独立财富顾问机构也只是金融服务行业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它与金融行业其他子行业并不是“你坏我好”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借用一句广告的灵感,应该这样表述:真正的独立财富顾问机构,应不直接“制造”投资理财产品,而只是这些产品的“搬运工”。帮助客户去更好的甄别不同产品、同类产品,帮助客户可以更客观的去评价自己的状况以及选择更合适的产品,在投资者和产品供应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更充分的桥梁。

上一篇:深度分析篇 热钱效应会否波及内地市场 下一篇:蓝筹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