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概述

时间:2022-04-15 12:50:01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概述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开始与后殖民主义逐渐进行交流、对话,形成了一个全新的阐释空间,即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这一研究空间引起了学术界新的关注,与此相关的论文、专著不断涌现。该理论是如何生发的,它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家的重要观点这一系列问题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斯皮瓦克;莫汉蒂;贝尔·胡克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44-02

近年来,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引起了学术界新的关注,与此相关的论文、专著不断涌现。该理论是如何生发的,它存在的合法性是什么,将成为本论文研究的起点。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后殖民女性主义代表理论家的思想进行评述,试图梳理后殖民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基本理论观点。建构与寻找边缘化女性群体的文化身份和在多元化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当全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结束后,殖民主义虽然早已是昨日黄花,但其影响却始终存在,通过对殖民主义及其话语进行批判和反思,后殖民主义随之产生并迅速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后殖民主义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权力关系,倡导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大致产生于20世纪中叶,它从揭示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开始,发展到强调女性心理的、经验的、表现的独特性,再到承认男女性别的差异、互补。女性主义文化理论试图颠覆主流的男性文化价值观对女性的压迫,为弱势女性群体发声,它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

事实上,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都是西方学术界的“少数话语”,这两种理论进行“联姻”诞生了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新的理论。后殖民女性主义话语集理论阐释与创作实践为一身,包括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总体来说,后殖民女性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统治结束后,曾经遭受过各种形式殖民统治的女性为揭露和反抗殖民罪恶而进行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结合并非偶然,他们进行“联姻”的合法性基础首先源于两者拥有较为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次,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结合社会现实语境,突破纯形式的文本研究,将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融入文学批评;再次,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都诞生于标举差异、解构传统、反抗主流价值的文化语境中,都是以边缘和弱势姿态出现的少数话语,它们都属于以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后学的一部分,因此,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对传统的“男/女”、“东/西方”、“第一世界妇女/第三世界妇女”等二元对立系统进行解构,是强劲的后学在特定领域的发展和延伸,也为重建文化的“他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本论文中,对后殖民女性主义话语的研究包括对其批评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通过对三位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进行梳理进而思考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话语特征。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1942- ),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是当代西方后殖民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著述甚丰、影响极大。斯皮瓦克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是把性别维度纳入后殖民主义的论述中,通过对种族、阶级、性别等的整体思考反观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差异性质,对后来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维模式。

作为一位有着强烈女性主体意识的学者,斯皮瓦克对传统的西方女性主义表现出质疑的态度,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斯皮瓦克对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关于中国妇女》的批判,克里斯蒂娃通过对中国户县妇女的描绘,称赞中国古代文化的理想性。斯皮瓦克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该著作中流露出的殖民主义倾向,认为这是站在优等民族居高临下俯视底层边缘群体的产物,体现出浓厚的白人中心主义。以此论述为基础,斯皮瓦克发现,国际框架下的西方女性主义存在着自身的盲点与误区,它忽视了第三世界、边缘区域女性所首先面临的种族、阶级压迫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因此,在不同政治、场合里,以西方传统女性主义的信条框套进行的批判难以达到反抗性别压迫的实效。

斯皮瓦克在《三个女性主义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的批判》一文中,通过对传统女性主义经典文本的后殖民主义式的解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一直以来,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简·爱》都被视为女性主义个人奋斗史的经典文本,简·爱的完美性格、人生信条都是万千女性们追求独立自主时应当学习的榜样。但是,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点下,斯皮瓦克读得出了不同的观点,简的成功是以罗切斯特原配妻子伯莎·梅森的毁灭而得到的,伯莎·梅森是牙买加的克里奥尔人,其家族患有精神病史,她与罗切斯特的结合完全是因为物质利益的转接关系(罗切斯特想得到梅森丰厚的嫁妆以支撑自己事业的发展),她一出场就是被以动物式的爬行、蓬头垢面给读者留下了肮脏而丑陋的印象,使得梅森的种族身份被大家忽视了,一旦在第一世界白人妇女简和第三世界妇女梅森之间做一决断时,人们毫不犹豫地把获得幸福的权利赋予了简,并成功地使简实现了道德上的完善。斯皮瓦克认为,梅森作为非西方女性,在帝国主义话语场中被塑造成“疯子”形象,这种“非人化”处理是由第一世界白人的种族偏见所致的,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帝国主义支配了所有文学文本的话语场域。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文化理论代表人物钱德拉·莫汉蒂(Chandra Talpade Mohanty)在其后殖民批评的经典著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中,站在第三世界妇女的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提出质疑。莫汉蒂指出,传统女性主义批评最初的关注对象是西方白人世界的女性,黑人、土著、第三世界的妇女并不在她们的视线内,随着女性主义浪潮的高涨,西方女性主义者才开始将目光投向第三世界的女性,但在对“女性”范畴进行描述时,她们却笼统地将之归结为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利益诉求的群体,忽视了第三世界妇女内部所包含的阶级、种族、宗教、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异质性,从而遗忘了第三世界女性所承受的是双重的压迫力量:一方面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文化试图对其进行同质化的强制性压迫;另一方面,与所有女性一样,她们受到了主流男权文化的压迫。这双重压迫使第三世界妇女完全处于“不能说话”的状态。而以颠覆性别歧视、强调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女性主义批评未能全面地顾及到第三世界女性的独特身份。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联姻”之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家从多个角度验证了被剥夺主体性和身份归属的第三世界妇女所处的无根境遇。

此外,莫汉蒂还指出,西方白人女性主义批评视第三世界妇女为守旧、无知、木讷、落后的群体,而西方第一世界妇女是进步、文明、聪慧的形象,这种二元对立无疑是殖民主义话语残留的痕迹。因此,第三世界妇女应加强团结,结成联盟,从多个层面考察女性,打破“第三世界女性”的刻板印象,改变以第一世界白人女性的标准衡量第三世界女性的现实状况,切实使广大妇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解放。

当代美国黑人文化批评家、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家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1951-,真名Gloria Watkins)是一位充满了战斗力与激情的黑人女性知识分子,她对当代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美国黑人女性背负着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枷锁,她们是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群体之一,她们与黑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相比更容易遭到忽视和严重歧视。在《我不是一个女人吗?黑人女性与女权主义》中,贝尔·胡克斯深入细致的论述了黑人女性群体所受到的性别歧视与种族压迫,从双重视角审视黑人女性的现实处境,一方面是在黑人种族运动中,黑人女性遭遇到黑人男性的性别控制;另一方面,在女性主义运动中,黑人女性并没有被西方主流女性主义所认可,白人女性始终带着有色眼镜观看黑人女性,以优等种族、国别的殖民主义心态掌控黑人女性,她们所倡导的“姐妹情谊”实际上只限于与自身处于同一种族或阶级的白人女性同胞。因此,黑人女性是弱势群体之中更为软弱的他者。

面对缺乏主体认同与性别归属的生存现状,贝尔·胡克斯鼓励黑人女性积极投入性别解放的革命运动中去,构建自己的主体性。在不断的反抗斗争中,贝尔·胡克斯意识到,对种族主义、主流女性主义的批判不能流于表面,必须深入到黑人女性的精神深处。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通过价值内化逐渐融入黑人的心里,使黑人忘记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怎么样才叫做公平。另外,必须要打破白人中心主义所营造的黑人愚昧、丑陋、无知的刻板印象,重新打造黑人女性身份,建构黑人女性话语权,实现更广范围内的“姐妹情谊”。

在后殖民主义文学创作中,阶级、种族、性别是长盛不衰的话题,通常状况下,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进行文本书写的男性作家更倾向于讨论种族压迫,而女性作家则往往从自身性别处境出发,把性别歧视纳入种族问题的言说中。因此,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实践将主要以女性作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表现边缘女性群体在多重压迫下的痛苦以及为底层女性维权、帮助她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寻求的反抗策略。

参考文献:

[1]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杨乃乔,毛荣运,刘须明译.杨乃乔校.后殖民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陈仲丹译.后殖民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著.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英]艾勒克.博埃默著.盛宁,韩敏中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7]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8]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上一篇:69 g·L—1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防除青稞田野燕麦... 下一篇:《愤怒的葡萄》:书写美国“农民工”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