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长互助小组”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4-15 10:47:26

高校“成长互助小组”的实践研究

大学阶段被公认为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除了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常还要实现情感、意志、适应力等心理素质的成长。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甚乐观,鉴于“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中“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必要尝试大力推广“成长互助小组”的形式。“成长互助小组”通常是指在高校中,年龄相差无几的大学生互帮互助的一种学习形式,他们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历经验、生活方式,其实质上是一种大学生中发生的同伴教育形式。参与者大多是同龄伙伴,他们关系融洽、彼此信任,并且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随着时间、环境和自身面临问题的改变而发生转换,始终扮演“双重角色”。互助的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般问题。互助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倾听与交流、关心与接受宣泄、接纳与尊重、理解与共情、支持与鼓励、解释与疏导、提醒与表扬等等[1]。在大学生互助过程中,参与者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互相帮助,在助人的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成长,真正实现“助人自助”、“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高尚境界。

一、 成长互助小组的理论基础

一是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不能脱离与他人的联系,成为“孤立的个人”。代表学者罗杰斯指出:“人们之间的交流接触有利于人的正常生活,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和发展,个体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和表现出内在的真正精神状态”。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认为爱是人类的本性。渴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就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归属感,感到集体的温暖。二是亲社会行为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学者巴特森等人提出了一种“移情―利他模式”:当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的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时,他就将产生将心比心的助人行为。三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之过程;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观察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者通过观察榜样的活动受到影响懂得过程,称为示范作用,这一理论强调了榜样的重要性[2]。以上三种理论说明,人类的存在离不开互助。同时,互助又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存在的状态。

二、成长互助小组的现实需求

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4日公布的《青少年现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调研分析报告》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三成与父母不沟通,有四分之一与父母出现矛盾才主动沟通;近一半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有一半对生活不满意;约两成对现实生活感到空虚不安;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有八成认为社会不平等,他们中还有的已发展成愤怒情绪[3]。在这个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被我们视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不乐观。通过成立学生成长互助小组,在了解掌握新时期打学生身心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科学而富有实效的教育模式。通过小组同学的相互帮助,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成长互助小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帮扶形式,由小组成员自主实现,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形成内在的动力,建立成小组成员彼此支持的机制。其宗旨是实现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使成员们有机会探索和发展个人目标,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锻炼学生执行能力、思辨能力和领导能力,获得成长。大学阶段被认为是人生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但是,环境的快速转变带来了适应的困难,比中小学复杂得多的人际关系带来了社交的忧虑,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对前途的恐慌,还有恋爱等情感困惑、家庭经济困难等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理的苦闷。如此诸多的复杂因素,让身心基本成熟却未完全成熟,生活基本独立但又不能完全独立的大学生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 ),然后依次向母亲(45.5% )、同学(38.6% )、恋人(30.9% )、父亲(22.5% )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4]。由此可见,朋友、同学等年龄相似的人群是绝大部分大学生首先愿意寻求开解的对象。虽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但诸多调查显示,处理良好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问题的频率明显比心理支持不良的大学生要少得多,而校园中的成长互助,是操作便捷、惠及面广、最能事半功倍的成长形式。因此,在远离父母和故乡的大学校园里,创设良好的“成长互助小组”是帮助大学生良好成长的首要途径。

三、 成长互助小组在大学校园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确定自愿、互补的分组原则。诚然,成立学生成长互助小组是班级良性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在充分宣传调动的前提下遵循让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分组宗旨。辅导员在进行小组划分前,应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将那些性格、志趣、爱好较为投合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一来便能增加小组成员对本小组的认同感,增强学生身处组织之中的愉悦感,便于小组展开互助合作。还要注意在地域、宿舍、性别、能力等方面避免过多的同一性,考虑划分后的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组员们可以将不同的地域文化、教育底蕴、生活经验等带入小组,增加小组的活力,丰富小组的资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宗旨。

其次,人员适中且平等尊重的原则。为了使小组成员都能得到锻炼,在充分考虑学生间相合性、互补性的前提下,每个小组成员数以5-8人为宜。在小组中,成员之间要彼此平等,互相尊重,每个人都是组长,都有为团队献计献策的权利,也都有为团队贡献力量的义务。

第三,组长职责和组员义务的确定。组长是学生成长互助小组的核心人物,其小组发展态势如何,组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组长的选择务必慎重。一般来说,责任心强、人际关系好以及学习成绩不错是选择组长的必要条件。组员必选要做到热爱本小组,服从组长领导;顾全大局,不做有损本组形象的事;学习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四、成长互助小组在大学校园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刚步入大学的同学尽快适应新学校生活。成长互助小组制度在营造和谐轻松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构建平等、爱心、热情、参与的新型同学关系,促进学生均衡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越性,是班级管理中学生处管理、辅导员管理、教师管理等形式的有益补充,体现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优势互补。“成长互助小组”是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是团队的一份子。每个同学身上潜在的优质资源都被其他成员充分的挖掘,并要求在相应的角色行为中给小组成长带来动力,而小组成员也会在自身优质资源被他人的认同之后会进一步和强化优势,也会乐于在成员互动中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他人成长,从而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弱者成长、优者更优的良好态势。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成长互助小组的模式下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主题团日、团体素质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和特色活动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学生的表达力、活动执行力、策划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大增强。同时,将“成长互助小组”模式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志明.大学生团结互助状况的调查及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9): 47-50.

[2]张敏生.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8): 82-83.

[3]青少年现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调研分析报告[EB /OL]. http: //www. chinanews. com.

03-05/2152703. shtm,l中国新闻网,2010-03-04.

[4]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 (5):89-90.

作者简介:

逄锐,男,1987-,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辅导员。

严立宁,男,1981-,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

上一篇:浅析地理学困生的转化 下一篇: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