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时间:2022-04-15 08:29:52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本文从教师以自身具备的信息素养来熏陶学生,采用主题式教学启迪学生,行之有效。

关键词:信息素养;主题教学;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60-01

我校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课改工作,高中新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是指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演变为一种生活要素,渗透在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时代要求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二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三是信息技术在一般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而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行为、信息意识与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高效地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性地应用信息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信息及其特征”一节时,不能简单地谈信息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而应把信息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分析信息的基本传输过程给学生讲透,或者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进行解答,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并确立主动关注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信息特征有感性认识,教师并能针对实例进行分析出典型的特征,及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我认为,作为21世纪的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的信息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应用,更应该把握好教材思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意识。

二、采用主题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采用主题教学,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探究合作与创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实践或创新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先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高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然而,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鉴别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教学互动性强等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要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为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用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素养,提高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下一篇:静候花开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