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里的“光荣与使命”

时间:2022-04-15 04:56:04

荣耀:曾经的“安全感”

“(香气)那么丰腴,那么野蛮,那么欲罢不能,一旦散发开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以至于有几分夸张和放纵:大胆地扑进你的鼻尖,渗透你的心肺,直至刺进你的骨头。”

——曾有一种国货,进入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那就是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百雀羚”。

当时上海富贝康公司引进德国配方,中国第一代护肤品“百雀羚”成功问世。它曾热销全亚洲,成为名媛首选的护肤品,曾伴随着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璀璨巨星引领着一个时代的芳华。若在49年前后,要说到“闻香识女人”,此香必然是百雀之香。

如同百雀羚一样,国货,曾经代表着荣耀。“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首老北京民谣,就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国货日用品在京城中的流行地位。

国货作为我国自己生产的工业品,它从建国起就承载了国人独立自强的梦想,在生活中,更代表着物美价廉。不少民族工业印在老百姓心中的经典品牌,曾经撩动过无数国人的神经:梅花牌运动服、乐凯胶卷、永久自行车、回力胶鞋、蜂花洗发精……

也许,我们从呱呱坠地睁眼一刻起,国货就在我们生活中等待着我们,遍寻儿时记忆,国货是怎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恐怕都有自己私家回忆。然而,在那个年代,国货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都是一件“奢侈品”,国货表明着一次次创举、一次次自豪。

1956年7月13日,解放牌汽车在长春汽车厂试制成功。庆祝会后,400多名劳模、先进工作者等,坐上新装配成功的解放牌汽车,组成报捷车队,向省、市委报喜。全厂职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中央大道,来观看自己亲手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中央大道成为欢乐的海洋。当时许多人抚摸着车上刻着中国字的国产汽车时的自豪,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

虽然与洋货相比,国货总体上显得稍微稚嫩,但长期的信誉保证,“国家”光环给予的信赖感,让老百姓心中对国货有着天然的钟情与踏实。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陈果认为,这种“踏实感”是后来市场经济后的大量物质丰富也代替不了的。她举例道,最让上海人放心的上海家化的东西,非常的安全和温和,也都是很好的成分,都是汉方配置,又便宜,又是好东西。“也许,朴素、实惠正是国货给人安全感的原因,它们的品牌效应跟爱生活、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性格完全贴合。”

困境:国货都到哪去了?

“最近几年,每次去商场都挑不到合适的衣服。”60多岁的李先生抱怨,“一进商场,售货员动不动就说,这个牌子来自意大利,那个是法国名牌,价格也贵得惊人。我想找找以前的老牌子,就像‘长城风雨衣’那样的,可根本找不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从一个小工厂制作出来的“长城”牌风雨衣曾风靡大江南北。不知从何时起,在商场里,在人们的衣柜里,再也难见“长城”牌的踪影。

“像‘长城’这样的品牌消失,实在是可惜。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在市场开放后,它遭遇到激烈的竞争,思路却没有及时更新,出现了样式老化的问题。”一名北京服装学院的老教授说起长城风雨衣,如此唏嘘。

和中国人相伴几十年,“圆头白面”的“上海”牌手表,如今也面临着尴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追求的是“三转一响”,其中一“转”就是“上海”牌手表。一块120元的“上海”牌手表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两个半月的工资,而且有钱还买不到,必须搞到手表票才行。许多青年人戴上了“上海”牌手表,常常会得意得把袖子卷起来炫耀一番。

但2009年,“上海”牌手表已贱卖到十几元一块也无人问津,上海手表厂从年销量600万块下降到不足10万块,终于宣告破产改制。改制之后,企业从生产成品表,转变为做机芯生产。

国货对你我心里意味着什么?近期一份调查表明,在全球各大国的国家形象中,民族品牌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目前日本、德国和美国的民族品牌所占比重排名前三,分别为38.5%、36%和34.3%,而中国的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则在18%左右。

“当然,包括品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运营模式落后,国外品牌的挤压,消费者盲目追逐洋品牌等都是原因。”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前所长刘美珣说,“海鸥、永久、上海牌手表等目前都在‘再造’,即通过新锐的设计回归潮流,看起来国货仍在市场大潮下竞逐浪尖。”

另外,民族品牌的凋亡跟近年来生产质量下架、生产者诚信滑坡有很大关系。特别是食品行业,随着地沟油、毒奶粉 、染色馒头的出现,人们对国产货几乎产生了信任危机。而国外产品大借“天然纯净”的大旗,让国人趋之若鹜。“这种以良心换取利益的短视做法值得我们民族品牌警醒和思考。”刘美珣说,以三鹿奶粉为例,“好名声积累有多难,败起来则有多快。”

情结:到底拿什么来爱国货?

近日,由于问题,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日益升级,对日本产品的抵触情绪愈发强烈。继此前松下、佳能等日企在华工厂暂时停工后,包括丰田、日产在内的多家汽车工厂也开始调整在华产出,甚至关停工厂。

据多家报道,不少卖场目前虽没有停售或下架日系电器的明确方案,但实际上已对日系电器做了“冷处理”。一个家店卖场的销售人员说,“很多日本品牌已经不再安排促销员上岗,这样基本销售也就停止了”,相应的中国品牌则借机加大了促销力度。

爱国就要购买国货?“其实,使用国货毋宁说是一种历史性情结,由此延伸出去,爱国货也可看国行为的一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敦楷认为,它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国货样本》。

当时,为了使国民能够认清国货,不至于被改头换面的外货所蒙骗,上海机制国货工会联合会(简称“上海机联会”)就曾出版发行了《国货样本》,刊登了111家国货产品,对发展民族工商业,抵制洋货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在当时社会各界的反响极其强烈。而后,因为近代中日之间的深重恩怨,国人对于洋货的抵制主要集中于对日货的抵制。每次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争端的敏感时间节点,各地抵制日货的行为都承载着大量的民族主义激情。

不过,其间也充斥着一些噱头和商业营销。

近日,国内某知名网站推出了“日货处理”专题,冠冕堂皇地呼吁大众理国,实则借此号召大家将手中不需要的日货商品放置平台上进行处理,以此作为增加网站流量和业务的途径。这样的做法也遭到了各方的严重抨击,被指责“赚取不义之财”。还有一些市场终端的鞋服商家在店面促销横幅海报上写着“凡进店顾客大吼一声‘是中国的’均打8.5折,大吼一声‘日本也是中国的’打8折……”,将事件生搬硬套成促销的方式。

“这样的‘爱国营销’实际上使得打折扣的是‘爱国心’本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孔爱国说,“购买国货,是为了爱国;到了现在反成了爱国就要购买国货。”不少学者呼吁,商业行为不能政治化,一些不理智的抵制洋货行为并不可取。爱国是政治行为,购买商品则是商业行为,将商业行为政治化,受害的往往都是响应号召的人,而不是号召发起人或被抵制的国家的商家。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化环境中,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国货的概念如今也应当有所修正。

“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民族工业已经转向全球经济,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转变,国货洋货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要想界定是哪一国的产品是很难的。”王志乐举例说:“我经历过2005年中日矛盾,当时上海、北京很多人抵制日货,当时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比如一个彩电值一万的话,平板屏幕就值七千到八千,但是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大公司都还不能自主生产平板屏幕,都是买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外资企业的产品。如果说这个是国货的话,却有70~80%的产值是来自外国。”(本刊综合)

上一篇:双节饮食五大注意 下一篇:贴版胶带在瓦楞纸箱柔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