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服务业合作的重点与路径

时间:2022-04-14 08:46:04

两岸服务业合作的重点与路径

【摘要】两岸服务业合作相对制造业严重滞后,ECFA的签署以及台商全球经营战略的转变促进了两岸服务业的合作。国际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要求两岸服务业深入开展合作,生产业是重点合作部门,首要任务是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两岸应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拓展完善合作方式和建立服务业产业联盟。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 两岸 生产业 合作机制 合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6-107-03

近20年来,两岸经贸合作基本局限在工业制造业,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国际产业的发展和分工,服务业将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主导产业。明确两岸服务业合作重点,建立两岸有效的合作体制机制及合作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两岸服务业合作现状

两岸的服务业合作在ECFA签署后迎来了历史机遇。截止到2012年7月,台湾方面已向大陆开放161项服务业部门,开放比例达51%。2011年大陆对台湾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了9.2%,基本实现了与货物贸易的同步增长,其中从台湾服务进口增长了16.3%,大大高于同期从台湾货物进口增长7.9%的幅度。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仅将大陆作为生产组装基地,将中间产品出口至欧美目的台商深受打击,相反早先一步开发大陆市场的台商则受冲击甚小。也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陆将“扩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对此,台商在其全球经营战略中已将大陆作为研发设计、加工组装、终端销售及品牌培育的综合基地来对待,这就要求服务业快速跟进,因而大陆台商对服务业的需求将日益扩大。

二、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下两岸服务业合作重点

(一)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与两岸服务业合作

1 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制造业服务化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正深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自1980年代开始,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与制造趋于融合,两者的区别日益模糊。制造业投资可带动服务业投资,有辅助与支援功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有如下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制造业企业自觉认识并投入服务战略,通过内部设置服务部门提供服务产品;另一种则是服务业(主要指生产业)独立发展壮大,能向制造业提供其所需的服务产品,让制造业回归其核心竞争力环节,形成与制造业的合理分工,在相互协作中增强整体盈利能力,整合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本文重点探讨第二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方式。

2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下两岸应加强服务业合作。台湾的制造业以IT产业为代表,在国际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台湾企业替跨国公司代工生产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台湾经济专注于制造业导致服务业发展相对弱化。台湾已经认识到其产业发展必须跳过以往只注重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功能的思维,只有乘势搭上制造业服务化的国际产业发展潮流,转向提供集合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发展道路才是台湾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此,台湾在2010提出将“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国际化科技化”作为其产业结构转型策略,期望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实现1+1>2的综合效果。

“十二五”规划将扩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之一,服务业发展是使大陆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关键,因为消费市场和出口生产基地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要求企业通过服务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对于大陆制造业而言,制造业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依靠完善的服务进行竞争,甚至以出售功能与服务取代出售物品,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目前,两岸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都尚浅,原因之一在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服务化行为内化在生产流程活动中,特别在面向欧美市场的出口贸易中,两岸企业提供服务的目的仅在于强化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确保销售关系,而没有将设计开发服务、零部件采购、客户维护、全球维修等服务化视为“产品”来进行销售,服务占产品的销售比重不高。面对欧美日跨国公司,两岸需要厘清竞争与合作关系,整合各种优势和资源,通过合作共同提升两岸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微笑曲线理论,两岸的产业合作应从目前的制造环节向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线两端的设计研发、物流、销售及品牌等服务环节转移。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趋势迫使两岸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实现两岸服务业深入合作,不论对于开发大陆内需市场还是拓展世界市场都将大有裨益。

(二)生产业应成为当前两岸服务业合作的重点领域

虽然服务业占台湾GDP比重近68%,但台湾经济的根基依然在于以IT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而大陆尚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发展尚未成熟,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两岸的产业发展特征决定了两岸应将与制造业关系最紧密的生产业作为重点合作对象,通过生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两岸服务业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服务企业规模小、商业创新研发投入不足、且缺乏融资渠道;国际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国际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管制较多,尤其是大陆许多服务领域存在垄断现象;服务业发展数据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两岸服务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要素比重不高,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

生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的方式之一,且生产业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过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因而两岸的服务业合作应着重专注于生产业。针对两岸生产业发展的弊端,两岸要通过合作使生产业朝资本化、专业化、知识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

(三)两岸服务业合作应构建合作机制

1 产业共同辅导机制。两岸共同辅导应重视产业发展策略上的定位,在产业战略布局上将对方产业当作自己产业体系的重要延伸或产业链深化的重要一环,形成相互支撑,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产业共同辅导机制需要两岸在辅导机构或体系的建立、辅导资金来源及分配、服务企业及产品价值的评估和鉴定,以及服务类别的归类和服务资质相互认证达成共识。

2 产业共同治理及争端解决机制。两岸应该尽快形成“产业治理”的共识,产业共同治理的目标应当是解决冲突,协调共同责任,从而在此基础上有效分配产业合作收益。服务业也可尝试实施类似于制造业的“两岸产业搭桥专案”,不断完善和提升共同治理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两岸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需要政治互信、投资保障及法治的健全。短期内,两岸可就投资争议协商及仲裁达成协议。

3 资源共享机制。两岸服务业合作共同提高的内在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优化过程,为此,双方要实现技术、管理理念、方式和经验等服务资源的共同分享。首先要明确投入资源的产权归属,然后是具体产业合作环节的资源共享,最后是相应资源投入所带来产业收益的分享。两岸应建立专业人才的往来沟通网络,实现专业人才在两岸问的自由迁移和人才共同培养。

三、两岸服务业合作的路径

一是完善两岸服务业合作制度环境。ECFA协议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大框架,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问题需要靠进一步的操作性协商加以推进。促进两岸服务业合作首先要建立相关法律制度,例如参照WTO两岸抓紧协商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其次,两岸内部要各自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比如大陆要完善法治环境,提高政府办事效能,破除服务业国家垄断。台湾则要增进对大陆的信任,加大服务业开放幅度,取消对陆资的不合理限制措施,对大陆商务人士赴台签证及停留提供方便。

二是完善和拓展两岸服务业合作方式。投资和贸易是两岸服务业目前的合作方式,而投资是主体。今后,两岸应加大服务市场相互开放程度,取消投资壁垒,相互给予并落实真正的国民待遇,深化双向投资。在合作过程中,两岸要重点在管理经验、商务模式以及市场渠道等领域加强交流。

三是建立产业联盟。两岸服务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够,并且在产业技术标准领域缺乏话语权。两岸可通过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竞争加强合作,实现市场和产品创新。今后两岸各领域产业联盟的目标应朝着研发合作、技术标准的建立、产业链环节、市场拓展等方向,条件成熟时可鼓励通过并购重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大型服务企业。

上一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下一篇: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出口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