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拜年渐成新宠

时间:2022-04-14 04:56:00

新媒体拜年渐成新宠

一条由大量祝福话语组成的舞动的“蛇”,被人们作为拜年的祝福,在春节期间通过微信广泛传播。曾几何时,动动手指就能“短信满天飞”的拜年方式让人倍感轻松。不过,在蛇年春节的除夕夜,继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之后,图文音视频联动的“新媒体”拜年成为人们的新宠。

“今年用微信拜年的亲朋好友突然多了起来,占三分之一多,去年还不是这样呢。”北京市民王琦今年就是用微信给亲戚朋友们拜的年。“去年用微信的人还很少,用起来不是很普及,而现在我手机通讯录里的人几乎都有了微信,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2013年年初,腾讯公司微信团队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到2013年1月,微信的用户量已经超过3亿人。亦有数据显示,2月9日除夕全天,北京市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彩信、短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传统运营商的业务已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改变中国式拜年

“还在用短信拜年,你OUT了。”除了微信的覆盖范围更广之外,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也成为人们选择它作为发送祝福方式的原因。“微信可以发送彩色图片、动画、表情,比短信只能发送黑白文字要有意思多了,给人拜年也更有新意。” 王琦为今年春节拜年发什么内容颇费了一番脑筋。

“最重要的是微信能够语音通话,而且开通了群发功能,说一段祝福的话,然后群发给朋友们,就好像面对面和他们说一样,比只发文字感觉要亲切。”“90后”女孩苏文晓对微信的使用颇为熟练。

“以前用微信的还只是一些年轻人,现在我发现很多长辈、领导、师长等年龄大的人都有了微信,只要有手机好像就会有微信。” 王琦说。据了解,与1年前相比,微信的适用范围已经超出了年轻人这个群体,微信已经不是一个时尚的名词,而是越来越多人使用的通讯工具。

“现在微信有了实时通话功能,和打电话已经没什么区别了。而且微信不只可以安装在手机上,还可以安装在iPad等其他移动设备上,以后人们再通话可能用的就不只是手机了。” 苏文晓说。

对于去云南旅游的白领阿辉来说,能够语音聊天、定位地理位置、搜歌、发图片的微信4.5版令他爱不释手。他的拜年方式是给朋友送上几张照片,再录上一段拜年的话。出门在外,他把拜年这项甜蜜而艰巨的“任务”与旅行见闻融合在一起,“就像制作一张多媒体明信片,感觉特棒。”

此外,一些个性化的APP软件制作拜年素材也备受青睐,如可以输入自己笔迹写祝福的“手迹pro”,可以扫描二维码、制作出创意拜年视频的“过年帖”二维码。这些各具特色的APP软件,让拜年方式花样繁多、别具一格。“谓收其礼,闻其声,见其人,存其意。” 阿辉说,拜年就是图个心意,过去动下手指的“群发”式拜年已经OUT了,发得太多反而显得没诚意。

拜年是中国民间过年的一种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过去中国人拜年需要登门行礼,或叩首或拱手,同时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叩首一般是对师生关系、亲缘关系中的长辈,而拱手通常是平辈之间的礼节。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起床,跟着哥哥去给村里人拜年,遇到长辈都要磕头,然后表达一些新年祝福,有些长辈会给我们一些糖或者瓜子。”郑州市民何延波说。

中国乡土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艾君表示,进入21世纪后,拜年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可以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拜年,如视频拜年、电子邮件及贺卡拜年、短信彩信拜年、博客拜年等等,多种多样的网络拜年方式使远隔天涯变得近在咫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人,手机已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你可以通过视频看到对方的神情,听到对方的声音,哪怕相隔千里之遥,也可以传达你的思念和问候,互道一声珍重。”何延波说。

但不管形式怎么变,拜年习俗所传递的感情一直在延续。“中国人过年,看重的是情,不管是登门祝福,还是打个电话,抑或是网上视频,都是情的体现。”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德龙说。

民俗专家们则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叩首、拱手行礼的少多了,但是说吉祥话的习俗还是保留着,这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在这种简单的仪式中,平日里的误会、不满化作祝福、赞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数字化年俗减淡年味引争议

“短信、微博、微信,收到群发的拜年祝福,你回还是不回?总觉得这一声‘春节好’,似乎缺了点什么。”春节期间,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纠结。如今,不少年俗越来越“数字化”,拜年祝福、采购年货,甚至放鞭炮、包饺子,都变成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虚拟应用”,春节种种仪式,变成了指尖点击的“确定”和“发送”……

不过,数字化年俗也遭遇减淡了年味的争议。有学者说,“宅”在家里的网络春节,模拟的只是过年的形式,并不能真正带来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的满足。学者批评,很多人错将虚拟的“见面”,当做交流的全部。软件化了的年俗,减少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20多年前,父亲拉着我的手,或挤进年货市场,或走家串户拜年……那时,春节总是一派喧嚣,就连口袋里塞着的糖果,也让人兴奋。”有人这样描写儿时春节的场景。各种“年俗软件”虽然很方便,却失去了实地买年货、拜年的许多乐趣,键盘鼠标的啪啪声,无法取代记忆中春节“热气腾腾”的嘈杂喧哗。

“春节的年味来自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拜年的‘仪式感’并非一句问候语,而是小到一家人吃团圆饭,大到一个国家集体看春晚的心态和氛围。”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晓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之所以很多人纠结是否要回复群发问候,正是由于技术突破了空间限制,却制造了情感隔膜。他说:“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人们更需要多见见面多说说话。技术可以模拟交流的形式,却无法取代情感互动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就在许多人都在感叹数字化年俗减淡“年味”之时,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华文教授则有自己的观点:“年味”未必淡,只是我们的感觉变了。

“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陈华文分析说,春节文化有六方面的元素,以新年换新衣、年前大扫除为代表的卫生习惯文化,以祭祀、放鞭炮、贴春联为代表的民间信仰文化,以守岁为代表的家人团聚文化,以拜年为代表的亲情交流文化,以年夜饭为代表的饮食特产文化和以灯会、舞狮为代表的娱乐竞技文化。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这些文化元素在现在的春节并没有消失,像春运买票回家,超市里采购年货,都是人山人海,你能说其中没有“年味”么?现在我们过年还是要放鞭炮穿新衣裳,传统民俗活动近几年来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倡导下重新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年味’,由此看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无形中会淡化过年的感受。”陈华文说。

此外,陈华文认为,“年味变淡”一方面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掌握了传媒话语权的一方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得出了“年味变淡”的结论,然后通过传播途径,推而广之,成为主流的话语。另一方面,年青一代人过去主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即使在春节期间也忙着做寒假作业,没有时间参与和体验过年,对传统的年就没有深刻印象,因此成人以后也没有特别特别的感受。

“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如果僵化不变就不符合民俗发展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过年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肯定会推陈出新,我们应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用心去体验新的‘年味’。”陈华文说。

新潮拜年后的博弈

数据显示,在蛇年的第一分钟,新浪微博的量高达729571条,比去年大幅提升51.6%。而北京移动2月10日的数据显示,2月9日除夕全天,北京移动全天彩信业务量为1613.26万条,较2012年除夕减少1%,更是比2011年除夕的2200万条下滑近27%。

在短信方面,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速却相对下滑,2月9日全天短信业务量为8.31亿条,较2012年除夕增长4.27%,虽比2012年3.74%的同比增速略微增加,但与2011年12.86%的傲人增速相距甚远。

北京电信、北京联通的数据也均显示,在除夕夜的拜年大战中,短信与彩信“拜年大战”的发展前景黯淡。几年前,电信运营商的短信业务低成本、高收益,彩铃、音乐等增值业务的黄金时代,如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运营商的“拜年大战”掀起了新的一页。

实际上,不仅在春节,2012年全年,全国电信运营商的业务也经历了全面收缩。中国互联网独立的第三方市场监测机构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全国电信运营商的短信量比2011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甚至电话业务量也下降5%。

数据的背后,是每一个人心里的“小算盘”。“打电话还要交电话费,如今只要有互联网,用微信聊天不花钱。”百度拜年吧网友小河马说,在微博上通过“刷屏”@几个知心好友,大家互相调侃一番,虽相距千里,又好像欢聚一堂。新潮又几乎没有花销,何乐而不为?

业内人士认为,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受到冲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以往的移动通信市场,电信运营商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既拥有渠道、又生产产品,扮演服务提供商、内容生产商的双重角色,消费者不用也得用。

“但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应用程序(APP)的火爆削弱了运营商内容生产商的功能。”易观国际分析师闫小佳说,运营商原来兜售的语音业务、短信业务、彩信业务都遭到冲击,其管道化、空心化趋势日益明显。

闫小佳说:“移动互联网革了运营商的命。当前,挑战运营商的一大主体就是移动聊天工具,比如移动客户端的QQ和微信,尤其是微信,打破了原来垄断封闭的游戏规则。随着WIFI的普及,运营商流量业务将进一步受到冲击。在全世界也都有这个趋势。”

根据微信官网提供的数据,这款由腾讯团队开发的产品已有3亿用户。商业资讯网站“虎嗅网”2月8日对此发表评论认为:“如果这个世界变成了不留手机号,只留微信号,那么千亿电信产业链将血流成河。”

不过,三大运营商已感受到危机,争先恐后“傍上”移动互联网的大树。比如,电信推出“翼聊”,中国移动也推出“飞聊”。根据互联网研究机构速途研究院的一份分析报告,7854位受访者中,通过“翼聊”业务拜年的仅占5.19%,与采用腾讯QQ、微信拜年的占有率相比相差甚远。

闫小佳认为,与其发展自己不熟悉的互联网业务,三大电信运营商不如顺势而为,把服务做好,如提高网速、铺设更多WIFI点等,同样有很大的盈利空间。

上一篇:春节,走你 下一篇:神奇的3D打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