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4 04:32:06

大众传播教育管理论文

一、引言

2005年8月上旬,笔者参加了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第88次年会,会议在美国德州的旅游城市圣安东尼举行,历时五天。本人是这次参加会议的唯一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因此该协会的国际传播分委员会成员戏称要给本人颁发“长途跋涉奖”。由于本人的发言在第一天就完成,故有较多时间来观察本次美国新闻教育年会的具体召开和运作,其中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新闻教育年会的借鉴。

二、特色明显

从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第88次年会来看,本人认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教育和学科研究并重,是美国所有新闻传播高校教师的大聚会。[1]我们中国新闻教育协会的年会目前也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也注重研讨我国新闻教育中的具体现实问题,但相比之下我们的年会对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方面重视得还不够,甚至几乎没有涉及。

具体而言,本人认为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第88次年会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兼顾实用性和学术性

一般而言,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研讨相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对新闻与传播的研究则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新闻传播学科的这种实用性和学术性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院校内都会有所体现,只是侧重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本届美国新闻传播年会基本上兼顾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实用性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性。

根据本届年会五天的会议日程,本次年会共开展了近380场各种讨论会,其中207场为主题专场(panel),133场为论文宣读,40场为社会聚会。207场主题专场中主要是涉及新闻传播教育的话题,包括如何当一名称职新闻院长和一名教授、如何调动工作、如何修改本科和硕士课程表、如何选教材和不同新闻和传播课程的教育方法研讨等;主题专场也包括协会各分委员会认为重要的一些热点话题,如国际传播分委员会今年的重点研讨话题是拉美传媒与社会发展,本人这次就参加了国际传播分委员会组织的拉美传媒主题专场。除有组织的主题专场外,本次年会还邀请了一些外国新闻教育协会,自行组织在年会中的主题专场,如“韩国社会中的媒体作用”等。主题专场的讨论一般都较为轻松自如,有时还有辅以各种点心和饮料,所以会吸引较多代表参与。

论文宣读会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按每次论文宣读的主题分场次进行论文宣读,这些论文都是经过严格的匿名评审的,协会负责提供论文宣读场地并确认一名主席,本次年会中论文宣读一般多为这种形式。多数情况下,论文宣读会允许教授和学生同时参与,但有一些宣读会只限教师之间的交流。论文宣读会的另一种的形式为布告论文宣读(referredpaperposterresearchsession),这些论文也要经过匿名评审才能在会场上发表,但这些论文的发表行式较为特殊,一般不是在一个小会议室,而是在硕大的会议厅,所有论文者站在过一个告示栏来发表自己的论文。参与者可以浏览告示上的,也可以和站在一旁的论文作者进行交流。

本次年会中的所有论文的入选率仅为50%,因为所有论文都是经过匿名评审才被入选的,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在场次上,论文宣读的场记比主题讨论要少,但由于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多数年会参加者还是以自己的论文入选为荣。

本次年会中40场社会聚会活动也是本次年会实用性的一种有效体现。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下的各个委员会和一些新闻院校都会借助会议的机会在晚上组织安排一些冷餐会,邀请相关的人士一起进行随意交流,促进认识。这与我国新闻教育年会每年只有一家大学独立举办一次年会的做法大不一样。

各个分委员会的会议包括换届选举、确定各个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和教育和研究计划等。

2.结合专业化和多样化

本次年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方面也结合得较好。这点可以从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和各大分委员会的组成可以看出。

据笔者观察,参加本次年会的人员一般有两大类人员:

(1)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的每年被选举的现任学术委员会人员,包括现任会长(任期一年)、当选会长(PresidentElect指第二年要当会长的人选)、副会长(一名)、前任会长以及专业自由与责任委员会、研究委员会、教学标准委员会、分委员会联合会、少数民族地位委员会和妇女地位委员会和评估信息委员会的主席;还有该协会的常设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会议的各种行政事务,包括会议信息出版、会议商务、杂志制作和出版、大会会员管理、会址和广告等方面的人员等。

(2)如果说上述协会人员相对较专业化,娜第二类人员――会议参与者就相对多样化,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身份、地位、国籍。会议参与者包括各分委员会和兴趣小组组织的主题专场和论文宣读会的参加者,包括教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全美各种媒体的记者、编辑和管理人员、各大出版社的编辑和管理人员、媒体基金会人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学者。外国学者中多数来自其他英语国家,来自欧洲和南美和非洲和南亚地区的学者也不少,但来自东亚地区的学者相对较少。像这次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就本人一名。当然,在本次年会上,有不少中国学者和中国留学生,但他们一般都是代表美国某一所大学和学术机构。

本次年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还体现在能有机融合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科各个领域的内容上。由于这些领域由各分委员会和兴趣小组来决定,因此年会的议题一般都能较好反映并体现各方的兴趣。从以下所列的分委员会和兴趣小组,可以看出本次年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参加本次年会的共有17个分委员会,分别涉及广告、传播技术和政策、传播理论和方法、批判性和文化研究、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新闻法规、杂志、大众传播与社会、传媒管理与经济学、少数民族与传播、公关关系、广播电视学、高中新闻学(scholarsticjournalism,指高中阶段创办的媒体)和视觉传播,以及妇女地位委员会。兴趣小组虽然比分委员会规模要小,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一般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参加本次年会的兴趣小组共有9个,分别涉及9个不同领域:公众新闻学(civicjournalism)、社区新闻学、娱乐传播研究、同性恋和跨性恋传播研究、研究生教育、传媒实习和职业、传媒与残疾人、宗教与传媒和科学传播等。

这些兴趣小组话题都是美国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其成员一般都是铁干成员,如笔者认识的三位同性恋美国学者这次如数出现在同性恋和跨性恋传播研究兴趣小组中,有些还硕果累累。美国新闻教育和学术界近年来对同性恋传播这样的异类研究的认同体现了美国社会和文化中的最值得称道的原则――公平和兼容原则。

三、公平和兼容原则

本次年会所以能够兼顾实用性和学术性并能结合其教育和研究内容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笔者以为这与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公平和兼容原则有密切关联。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创建于1912年,是一个非赢利的教育协会,目前拥有世界五大洲约3500个人会员,包括新闻传播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和传媒专业人员。在美国,协会会员一般都是个人的。像这样一个新闻教育机构,如果不能遵守一个公平和兼容原则,是较难得到所有会员的认同,也无法真正形成目前这样大的规模。

据笔者观察,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这一公平和兼容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协会领导层的选举程序较为公正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领导机构是该协会的董事会,其成员(包括会长)的任期从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因此其年会一般都在每年的8月召开,每年选举下一任的会长,被选举的会长将参与现任会长的工作,以熟悉这样职位的工作,因此每一个被选的会长在协会的工作时间都在两年以上。

协会对领导机构的成员(包括分委员会)都有明确的权限规定。作为国际传播分委员会的会员,笔者参加了该分委员会今年新老会长交接仪式:先有该分委员会即将卸任主席(RobynGoodman)和其他协助人员一起汇报其一年的工作,包括其教育和学术活动、开支情况并陈述理由,然后回答问题;然后由新主席(SundeepR.Muppidi)谈自己如何推动国际传播分委员会发展的计划,并回答问题。

笔者认为协会这样的一个公平选举程序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好处:(1)协会的领导层能够不断在其成员中不断轮流,确保所有成员有同样和均等的机会为为协会或分委员会作贡献,大家都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协会及各分支机构的每年换届选举;(2)此外,还可以确保美国各个大学间一种平等的地位。据笔者观察,今年协会领导层中有来自名牌新闻院校的教授,但也有来自一般的新闻院校的教授,有些院校甚至名不见经传。来自名牌大学的教授也不会沾沾自喜或总是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来自一般新闻院校的教师也不会低三下四。总之,大家都能平等地进行各种交流,共享协会的资源。

[page_break]

2.宣读论文选择过程比较透明

上文已提到过,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所有宣读论文都是要经过匿名评审才接受的的。一篇论文一般要请三位评委进行评审,而且必须获得三分之二的同意,即需要三位评委的认可,才能被协会接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规则不仅适合初出茅庐的研究生,也适合已成为名家的大牌教授。也就是说,即使是一篇由一位著名教授撰写的论文,如果没有能够三位评委中两位的认可,也有可能被“枪毙”;相反即使是研究生的论文,如果能获得三位评委中两位的认同,也可以接受。今年,该协会论文的接受率仅为50%。

据笔者了解,论文的评阅过程都是免费的和自愿的,协会会邀请在一个领域的专家来评阅论文,但专家们都是自愿参加评阅,且整个评阅过程是不计报酬的,但协会会给专家写一封感谢信。目前,该协会的匿名评审基本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的,有时连感谢信也是电子版的。

笔者以为这样的匿名评阅过程虽然有些残酷(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一定完全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总体上这样的过程体现了公平和透明的原则,因此也就体现了更大的兼容性。从长远来讲,这有利于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提高、不断推陈出新,有利提高教育和研究的创新。

事实上,只有大家都接受了这样的规则,也就可以以平常心来对待论文评阅这一竞争过程中的“残酷性”。理由很简单:机会或原则是公平的。笔者注意到即使像休梅克(Shoemaker)这样的大教授也可以出现在以学生为主的布告论文宣读场地中,并津津乐道与参与者交流。从一个角度讲,这反而更加显示了一个大牌学者的风范。

从上述行政选举和学术论文评阅过程两方面可以看出,事实上要做到公平和兼容的原则也不难,只要有机制保障即可。而这一公平原则的有效实施使得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每年的年会能够正在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并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参与者的需求。

四、市场化运作

本次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年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也较高,且又有人情味,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影响。首先,参加年会的所有代表都都会自觉缴纳会务费,会务费的标准在各个时间段会有不同。当然,也有些大会的荣誉代表可以免交会务费。

此外,个人要成为协会会员还要交80美元的会员费,这是基本费用。如果你要加入协会中17个分委员会,还需缴纳额外的费用,一般支付20美元左右可以加入一个分委员会。由于协会会给会员邮寄各种信息,包括学术期刊、会员信息汇总等,该协会不仅有美国的会员,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会员。

美国各大出版社举办新闻传播书展也是一大亮点,可供与会者购书,了解学术动态。据了解,出版社要进入书展,不仅要支付场地费,还要向协会支付一定的费用,形成一种出版社——协会——与会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在举办书展的同时,年会还会陈列并出售由与会者提供的大会论文打印稿。有兴趣的代表可以购买,每份论文25美分。钱虽然不贵,但由此可见其市场化的运作意识。

美国新闻院校的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因此年会每年要举办新闻传播人才招聘会。供需双方可以在年会指定的场所互留信息,并约时间交流。据笔者观察,年会的招聘会一直是人声鼎沸的地方。

事实上,这次年会中厚达206页的会议议程(Program)也是市场化运作成功的杰作。据笔者的粗略计算,206页的大会议程中,竟有107整页是各个新闻院校在做广告:有的在招聘新教师、有的在宣传自己学校的形象、有的在祝贺某某教授的杰出成就或当选为会长、有的在欢迎新加盟的教师成员。据介绍,这些广告价格还不算贵,约200美元一个整页广告。[2]

当然,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这次年会在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也很有人情味。例如,在年会过程中,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赞助活动,会极力渲染,使人在商业化的氛围中感觉一丝人情味。这些赞助活动的力度也各不相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对某一个分委员会某一场论文的奖励、有的是当场支付支票(现金)、也有就赞助一个酒会,供与会者随意享用、有的则赞助一个会议的酒水等。据笔者观察,一些学生代表的三顿饭基本可以在这些友好的赞助活动中得到解决,无需自己出钱。

五、三点启示

通过参加这次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的年会,笔者深深地感到中国大陆学者如果有条件应该更多地参与这样的国际性会议。这里重要的不光是国际性会议本身,而是通过这样的国际性会议可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拓宽我们的国际化视野。这大概比会议论文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像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协会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当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新闻教育现实,也不可能完全去照搬。但笔者认为我们也许至少去了解一下美国新闻传播同行们的做法和经验,然后再来决定是否值得我国新闻教育协会去借鉴,以逐步完善我国新闻协会的年会程序。本文的目的正在于此。

以下是笔者通过参加这次美国会议想到的三点启示,仅供参考:

1.如何使中国新闻教育协会这样的全国性机构在体现其广泛代表性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其资源共享,使得各个会员都能在参与协会活动过程中获益,并使每一个参加的学校得到共同发展,而不是像我国新闻教育界目前出现的一种趋向:新闻传播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基本集中在几个学校,且这几个学校之间的资源也无法共享,使得其他成员几乎没有获益的机会。笔者认为这样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今后真正做强做大,并实现国际化是无利,也是无助的。美国的同行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2.如何才能既突出我国新闻教育年会的实用性,又能增强其学术性;如何才能既体现其多样性又突出其专业化。笔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参与我国新闻协会的活动,每次总觉得我们协会的活动是“轻松有余、严肃不足”。与会者可能吃得开心、玩得也开心,但同时大家也觉得似乎应该可以更加严肃点,给大家和各自的新闻学科带去有更多的益处。笔者记得我们协会的南京会议后曾出版过有关论文集,且今年的新疆会议也明确表示要论文集。笔者希望这样的努力能继续下去。

3.如何加强与国外中国学者间的合作研究。这次笔者在美国会议期间遇见不少从大陆出去但目前在美国发展的中国学者和研究生。他们一方面想与国内学术界联系,加强合作,同时又有顾虑,觉得国内学术水平可能较低无法合作,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这当然与他们不了解国内学术体系也有关联。但总体而言,我国国内与这些学者之间的联系缺乏机制化和长效化的平台也有关系。笔者认为我国新闻教育协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考虑如何加强与国外中国学者的合作,这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走向国际化是有利的。

注释:

1据同时与会的香港大学陈婉莹教授称,这次会议美国新闻院校中大概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派员来没有参加。

2据笔者在美国读书时的导师、现为Elon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保罗•派森教授介绍,他们学院就做了四个整页广告。

上一篇:新闻传媒功能管理论文 下一篇:电视台体制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