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分脱乙烷塔改进操作和流程降低丙烯损失

时间:2022-04-14 04:04:38

气分脱乙烷塔改进操作和流程降低丙烯损失

摘要:针对蓝星石油有限公司大庆分公司气分脱乙烷塔因原料中C2含量高,回流罐副产品C2排放中丙烯携带较大的问题,对该塔塔压、回流罐液位等操作和控制方案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同时将排放的C2回收催化吸收塔,提高了丙烯收率。

关键词:回收 气分 脱乙烷塔 改进

1 前言

蓝星石油有限公司大庆分公司原有5万吨/年气分装置改造投产后,规模提高到8.5万吨/年,最大处理量可达到10万吨/年,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能力,尤其是针对脱乙烷塔的局部流程和控制方案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提高了丙烯收率3.8%,改造投资小,效益大。

公司气分原料由催化自产液化气和外购液化气两部分组成,原料中的C2含量偏高,平均含量近1%,最高打3.26%。1995年9月气分装置投产以来,脱乙烷塔液位一直不平稳,C2排放存在液相排放情况,同时塔顶C2纯度偏低,小于20%且携带丙烯,损失较大,使得气分丙烯收率始终小于90%。经分析核算丙烯损失的10%中有70%损失在C2排放携带中。

2000年考察全国各气分装置,对高C2原料脱乙烷塔的运行情况均不是很理想,有的回流泵甚至是开开停停,好一些的也是在机封方面做文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课题。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把丙烯损失分段加以解决。前段解决C2携带量大的问题,降低携带比率,采用提高塔压平稳回流罐液位,降低冷后温度等措施,降低排放中丙烯含量;后段解决无法降低的携带丙烯回收,即气分C2组分回收至催化吸收塔,其中回收的丙烯组分作为气分原料再次分离提馏。2004年8月改造后试运行,效果显著。

2 改造前脱乙烷塔流程和控制方案特点

2.1塔压采用“卡脖子”控制,辅助以气相线。其缺点是控制压力较好但控制液位较差。液位波动大时,引起较大压差,使回流泵抽空。C2含量高时,不能及时排放,也会造成回流泵抽空,液位时满时空。汽相热旁路适当配合有助于压力平衡和限制塔顶冷后流量,但因阀开度不易确定,随着冷后温度变化需及时调整,操作强度大,原回流罐液位控制作用不发挥。

2.2由于原5万吨/年气分装置也是利用旧塔改造的,脱丙烷塔设计压力为1.8MPa,操作压力只有1.5±0.1 Mpa,进料泵扬程低(100m),限制了塔的提压操作,使得C2提浓无法实现。C2携带丙烯比例高达1:2以上。

2.3气分原C2副产物回收有两个去向,一是回收至高压瓦斯管网,做燃料用,再一种是回收至丙烷罐区作为产品液化气出售,两种去向都不经济,每年有近2%的丙烯作为低价液化气浪费掉了,这也是烯烃资源的严重浪费。

3改造方案

3.12004年3月针对脱乙烷塔在如上技术上的缺陷,在改造时进行如下改进。

进料泵扬程提高一倍,由原来的100m改为200m,为塔提压创造必要条件。

脱乙烷塔热旁路加自控阀组,通过调节汽相热流体流量,稳定塔压和液位。

气分C2回收流程至催化吸收塔,使其含丙烯作为气分车间原料再提馏。

4改造效果

4.1改造后脱乙烷塔顶C2含量由原来的20±5%提高到30±5%。塔顶回流罐液位平稳率提高到98%,无带液排放现象发生。C2回收催化流程投用后对吸收塔及压缩机没有大的干扰(回流罐液位可连续平稳排放),详尽对比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造后气分 C2排放(汽相)携带丙烯比率由原来的1:2降为1:1,回收至催化的C2中丙烯可回收40%。两部分改进后年可回收丙烯1190t,年创效益119万元。改造总投资3.5万元,改造后的丙烯收率比设计值90%提高了3.8%。

5结论

5.1脱乙烷塔采用“卡脖子”与热旁路调节阀联合控制,即平稳了塔压,由稳定了回流罐液位,保证了C2汽相平稳排放。

5.2脱乙烷塔提压操作后,降低了C2中丙烯携带损失。

5.3 C2回收催化同比原两种回收方案效益最大,节约了烯烃资源。

5.4针对高C2原料,气分脱乙烷塔采用如上改进方案,技术使用、投资小,回收效益大。

作者简介:

夏重光:工程师,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石油化工学校精细化工专业,曾在蓝星大庆石油有限公司大庆分公司从事化工生产管理工作,现在在蓬莱安邦石化有限公司从事油港码头储运生产管理工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概预算问题浅析 下一篇:浅析橡胶坝坝袋安装及坝袋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