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时间:2022-04-14 01:53:04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了增加城市适生物种,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景观的异质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良性循环,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当阳市现有生物资源丰富、保护利用潜力大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规划总目标:对生物多样性建设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进行充分保护, 控制城市各大污染源, 明显降低生物多样性生物群系、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物种和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组成部分的丧失速率,使每个生态区域的生物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 原有85%的生物种类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城市整体生物景观和谐丰富, 群落结构安全稳定。努力增加生物种类,丰富品种,提高绿地的物种多样性,扩大多样化种群的规模和均匀分布。通过有计划的、科学的引种驯化,丰富当阳市城区园林绿化植物品种,使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从900种增加到1100种。丰富市域生物物种,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规划范围:当阳市域范围,总面积约2159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2011年――2020年。其中近期规划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远期规划年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当阳市生物资源概况

1.1 自然条件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市域形似桑叶,市域总面积为2159平方公里

地表形态各异,以丘陵岗地为主,属江汉平原“镶嵌构造”地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5℃。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5m,

1.2 生物资源

当阳市植被类型具有多样性、古稀性、垂直性特点。全市木本植物种有117科419种,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8科25种;

生物资源主要特征有:

(一)、特有种属丰富

(二)、可利用资源丰富

(三)、城市栽培植物种类丰富

在市区已栽植的乔木中生长良好的有40余种,常用的有银杏、枫香、红叶李、桂花、广玉兰、悬铃木、黄葛树、垂柳、水杉、杜英、三角枫、栾树、构骨、白玉兰、无患子、枫杨、朴树、喜树等。

1.3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因素: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

(二)经济因素:正在实施多项园林建设项目。

(三)社会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契机,具备有利于保护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四)政策因素:政府高度重视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植物品种的应用较为单调。

(二)、自然生态系统次生性明显。

(三)、环境污染。

(四)、生物多样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科研工作相对滞后。

二、规划总论

本次生物多样性规划中我们以园林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部分野生动物资源研究,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

2.1、编制意义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生物多种与否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生态质量,通过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环境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本规划的编制将加强地区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当阳市园林绿化物种选择上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2.2、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当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加强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管理和利用水平,科学引种驯化,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实现生物资源永续利用,丰富景观内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三)、规划基本原则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原则

2、因地制宜的原则

3、地带性、区域性优先原则

4、城市绿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原则。

5、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三、规划保护区域及功能

3.1、规划保护区域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区域的划分,实行三级保护模式。

一级为自然生态地保护。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立生物保护原始基因库。实行封山育林,严禁人为破坏。对保护区濒危、珍稀植物建档保护。主要有: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百宝寨自然保护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

二级引种繁殖地保护。通过城区植物园及生产绿地进行科学引种驯化,将一级保护区域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引进城市,作为城市绿化的素材,丰富城市绿化种类。主要有市植物科普园、市园林苗圃、城西苗圃等城市绿地。

三级为开发利用地保护。通过城市园林绿地,全面展示植物多样性特征,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

3.2、保护区域功能

一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种源基地,生物物种基因库。二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植物引种驯化、繁殖、种苗基地,兼有科普、游览功能。三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植物观赏,植物推广运用,形成多功能、多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

四、规划结构、布局及分区规划

4.1 规划结构

运用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理论,对当阳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两途径” :即物种途径、生态系统途径;――“三类型”:即植物保护规划、动物保护规划、微生物保护规划;――“四层次”:物种保护、基因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景观保护的保护规划,以物种、基因为“点”,区域边界为“线”,生态系统、景观系统为“面”,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保护规划体系。

4.2 规划布局

(一) 建立物种基因库引种繁育中心:

在西北部低山丘陵林区,包括庙前、陈院、国有九三林场,以及玉阳镇所辖枣林.清溪、百宝等地原生态植被群落为本底, 在地域条件较好的国有九三林场建立物种基因及引种繁育中心(基地) , 引种收集本地区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乡土物种, 包括濒临灭绝及珍稀名贵的物种, 为园林城市建设选育优良的乡土园林植物, 改善建城区各大绿地面貌, 并借此达到保护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二) 建立生态恢复区:

在西南部丘陵林区,包括王店、半月以及慈化所辖胡场、和平,玉阳所辖锦洪,关陵、东群等地。建立生态恢复区,进行生态复绿, 营建和恢复生物栖息地, 构建生物生态系统, 提高生物景观多样性。

(三) 建立生态保育林:

在市域东部和东南部丘陵岗地林区,包括以郭家场、香炉山国有林场为中心,以及洪庙、八景坡、烟集、佟湖、官挡,脚东、丁场、陈场等一带的低丘陵岗地建为保育林,确定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 根据用地情况建立缓冲区, 以减少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

(四) 建立水源及湿地保护区:

通过建立水体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对中心城区,沿沮河由西北向东南形成贯通城市的滨水绿轴,规划沿五七长渠、百里长渠在中心市区内形成休闲绿环。对郊区,在漳河两岸的绿化带及水库地带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水体涵养林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

在中部、南部平原建立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河边防护林的建设,保护现有湿地资源,进行防污、治污,减少外来物种入侵,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五) 建立市域自然保护区:

加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铁尖杉自然保护小区、鲢鱼山白鹭保护区、百宝寨自然保护小区、紫盖寺自然保护小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马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形成完整的市域自然保护区。

4.3 分区规划

(一)市域规划布局:通过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绿色基质的规划建设,为生物提供栖息和迁徒的场所。

1、生态斑块:指市域内部的核心风景名胜区和山体林地及重要水源自然保护区。

2、生态廊道:沿漳、沮两河的水系生态廊道同时也是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道。廊道处在两座山间的狭长地带,要依山就势沿水系保存构建生态长廊,一方面保护水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为处于区域中心的当阳市中心城区留下风道以缓解过去发展中留下的工业污染问题。另外,沿荆宜高速公路也预留生态绿地,形成服务于荆宜城市群的城际生态通廊。

3、绿色基质:由山体、林地、水库、农田所共同构成的市域生态背景基质,维系城市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生态大背景。

(二)城区布局:规划城区生态斑块与基质、廊道,作为城区和市域的缓冲带。生态斑块与基质、廊道与城市道路相联系或穿过绿带。整个绿地整合,其生物保护效果超过其面积的简单相加,形成大型栖息地物种相互交流的条带状区域。

1、生态斑块:指现有和规划中,服务半径为500米的公园系统:如:关公文化园、关陵公园、沮河公园、长坂坡遗址公园、坝陵公园等。

2、生态廊道:指联系基质和斑块的带状绿化,分为沿河绿化带、道路绿化带、生产防护林。

沿河绿化带:沿沮河城市公园,百里长渠、五七长渠游憩绿带。

道路绿化带:在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及高压走廊等两侧,控制30至50米的绿化隔离带,对当阳市沿高速公路、主要省县级干道两侧形成50至100米的绿化隔离带,并实施绿色通道生态景观建设。组成沿环城路公路绿化带、焦柳线铁路防护林、通过植树造林形成道路交通隔离带,满足防护、生物迁徙和城乡景观建设要求,构成当阳城区的绿色通道骨架。

生产防护林:当阳市域的山体主要位于西部、北部及东部。如锦屏山、玉泉山等自然山体,是当阳市重要的自然屏障之一。规划严格控制并加以保护,结合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山体绿化。现有九子山、香炉山、郭家场、紫盖寺、跑马岗、玉泉寺6个国有林场与市域的自然山林和农田、湿地相联结。形成生产防护林体系。

3、绿色基质:城市附属绿地、生活绿地、其他小块防护绿地

规划加强市区周边山体防护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氧源、绿肺”,通过沮河作为气流通道,将周边清新空气引入城区。规划将三面环山的山体充分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由重点项目和支撑体系规划、生物属地保护规划、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植物迁地保护)、特殊植物保护规划、引种驯化规划、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微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组成。

5.1 重点项目和支撑体系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纳入预算。

(二)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以玉泉寺、关陵、自然保护区和林场为依托,以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为主线,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编制当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几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调查或综合科学考察,进一步明确各保护地范围、边界、功能区划、主要保护对象以及禁止和限制开发范围,进行保护性开发。完善相关设施,整合资源。

(四)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试点,编制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公益性管护、基础设施和科普宣教设施建设。

(五)完成宗教环境自然调查,编制保护规划。实施寺庙林、文物保护林地,加强重要自然宗教环境绿地保护、设立保护标志,制定共管协议。

5.2、生物属地保护

当阳市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共17处,应加强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百宝寨自然保护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落实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对重点区域要建立健全保护法规,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珍稀动植物和有益天敌保护,开展爱鸟护鸟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在上述保护区域,根据各区植物分布特点划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科研试验区、管理区。核心区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5.3、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植物迁地保护)

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是指植物迁地保护规划,其实质是植物的开发利用规划。根据绿地的性质,分类规划如下:

(一)、公共绿地: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种类按每100平方米不少于2种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10000平方米的植物种类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5种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公园,植物种类不少于100种规划。植物科普园按专类园规划确定植物种类。

(二)、街道绿地:保留现有干道植物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生长势差的种类进行更新,增加新的骨干物种;新建城市干道,其行道树及道路绿带的种类90%以上采用乡土树种。

(三)、居住区绿地及专用绿地:绿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种类不少于20种;1000平方米以上的参照公共绿地规划指标确定植物种类。

(四)、防护绿地:加强现有绿地管护,增加林下灌木、地被植物数量。新建防护绿地,要注重乔、灌、地被植物结合,形成分层次的绿化空间和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加强绿地的防护功能。

5.4、特殊生物保护规划

(一)、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主要在珍稀濒危植物原生地建立植物保护基地。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种子或组织培养进行繁殖,扩大种群数量。

(二)、古树名木保护:加强城区原有古树名木的管理,进一步开展古树名木调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探索古树名木复壮的技术措施,保证古树名木生长健壮。

5.5、引种驯化规划

指本地植物品种和外地植物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按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的外地植物为辅的引种原则,规划城区每年的引种数量。比例为本地品种占90%,外地品种占10%。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期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期规划由资金概算和植物保护利用种类规划组成。

6.1、资金概算:

资金概算由基地建设、引种繁殖、古树名木保护等项目资金构成。概算资金总额为3000万元。

基地建设投资2500万元:其中建立玉泉寺、百宝寨、董冲水库三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概算资金800万元;建立漳河、巩河、沮河湿地保护区,概算资金450万元,在紫盖寺、鲢鱼山、马冲、木店、刘冲、松桠湾、马河、燎原、双莲、玉泉、清溪寺各建立一个植物资源保护基地,概算资金800万元;建立市植物科普园,概算资金450万元。

引种繁殖概算300万元。在市苗圃、城西苗圃各建立一处引种繁殖基地。

古树名木保护概算20万元。每年投资25万元用于城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6.2、生物保护利用种类规划:

保护规划侧重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运用。根据当阳市保护植物名录,结合园林植物的现状,将保护利用的植物种类分成9类。即常绿乔木类、落叶乔木类、常绿灌木类、落叶灌木类、观叶植物类、观花植物类、藤本植物类、地被植物类、水生植物类等。分期保护规划品种共有175科、1120种,其中中国特有属30个。

七、病虫害防治规划

规划期内,开展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检疫和除治并重的原则

(一)、植物品种应当多样化,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提倡选用抗病虫害、抗恶劣环境等抗逆性强的优良植物品种。

(二)、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

(三)、注意研究立地环境,改善立地条件,创造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群落茁壮生长的有利环境。

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开始,到立地环境的改造,科学的栽培,合理地运用养护技术,强化预防措施,建立科学的植物综合防治系统,使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8.1、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在规划期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五个1”工程,即:建立1个当阳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开展1项当阳生物多样性重要科研项目、拍摄1部当阳生物多样性优秀科普片、建立1个生态科普网站、编印1部当阳旅游科普导游图册。

(二)、优先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共管机制的探索、完善和示范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它保护区域。

(三)、加强当阳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8.2、健全体制,强化管理

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以其它各类保护地为补充,机构健全、管理高效的保护地体系网络,在规划期内,重点完善以下机构体系建设:

(一)、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二)、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

8.3、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动员社会各界资助或通过融资渠道,鼓励通过外资或合资办绿色环保企业等形式筹措资金,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专项工程。

8.4、加强科研,促进发展

规划期内,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基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

8.5、封山育林、属地保护

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恢复植被,使之成为城市景观风景林的组成部分。

上一篇:陕西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的选择分析 下一篇:浅析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抗裂的施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