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驴者”的比

时间:2022-04-14 01:46:11

唐初,一位并不著名的诗人王梵志,写了首白话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这是一个有些滑稽的“三人行”场面。“骑大马”与“担柴汉”的劳逸悬殊,二者之间却有位不上不下的“我”。左顾,难免有些忿忿然;右盼,则立刻又心安理得起来。这便是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理。

“跨驴者”仰望“骑马人”,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奇耻大辱”,久之则心灰意懒,甚至全无进取之心。这种“比上”,实不足取,“比下有余”也自有其劣性。如今总有些热衷于怀旧的人有着他们自己的逻辑:历史理所当然地应该在昨天徘徊,人们的思想总该有个框框——似乎令人陶醉的时刻永远荡漾在他们的周围。这种传统的、安安稳稳的、绝不与任何风险搭边的观念,使许多人安贫乐道、裹足不前。殊不知,“跨驴者”正在自我陶醉的时候,那不辞辛苦的“担柴汉”已经赶了上来。事实总是不进则退,那可怜的自我满足,终会导致悲哀。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中庸之道。这种儒家的伦理思想,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处世态度奉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这使许多人变成平庸、自私、妥协、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辈。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时,还常常对勤劳致富的人们采取“红眼”政策,用邪恶的目光注视着勇于创新的智者,妒人有,笑人无,自我感觉良好。对这种千百年来的流行病,我们不该警惕吗?

否定中庸之道,并不等于逃避现实,主张不比上、不比下。相反,我们要正视不足,“比上不足”时,要“拿来”,诚如鲁迅所说,甭管“鱼翅、鸦片”“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不要以为自己天生劣质,无望成才;“比下有余”时要“自省”,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勇于冒险、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信,真正伟大的发现和成就决不会化为乌有。

历史把希望庄重地交给了我们,难道我们还能“跨着驴子”优哉游哉地回头瞧那“担柴汉”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处世哲学,到我们这里,必须画上句号了!

上一篇:那些天,我们追着看《 甄嬛传》 下一篇:每个人都是一株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