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礼仪 6期

时间:2022-04-14 08:53:52

浅析礼仪 6期

【摘要】文章选取了中日两国礼仪习惯中有明显差异的三个部分进行对比,并针对其中的差异抒发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感想,对我国礼仪现状进行了部分讨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礼仪;中日;对比;传承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04-02

一、见面礼仪

在日常交往中,见面礼仪是一种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交际礼仪,它决定了我们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好坏,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中国的见面礼可分为握手礼、鞠躬礼和致意。在现代中国,握手礼是最为常用的见面礼仪。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而日本人见面惯用鞠躬礼,并且对鞠躬时弯腰的幅度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弯腰鞠躬的程度不同,其所表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鞠躬礼其实是起源于中国古代一种称作“鞠祭”的祭天仪式,在祭祀时将作为祭品的动物整体弯蜷成圆的鞠躬形,以此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鞠躬礼就是从中演变而来的。人们用鞠躬礼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自身的谦恭。在现代生活中,中国的民众仅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或是红白喜事行礼时才行鞠躬礼,而在日本,鞠躬礼却是民众们与人交往普遍采用的见面礼仪,发源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的礼仪却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礼仪传承的问题了,虽然鞠躬礼源自我国,但我国却没有像日本那样将这个礼仪传承下来,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鞠躬礼过于繁琐,逢人便鞠躬费时费力;二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动荡,很多礼仪已经从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了。在中国近现代的一系列革命与运动中,中国的传统礼教思想遭到了无数的抨击与颠覆性的,而体现着这些礼教思想的礼仪形式也被全面否定了,特别是现代的革命与运动中所宣扬的人民当家做主人,要挺直了腰板儿做人,不再对封建势力抑或是外国列强卑躬屈膝的思想,更是严重阻碍了鞠躬礼的传承。好在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礼仪又逐渐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但这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礼仪是具有全民性的行为,所以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而你不这样做,或是大家都不这样做而只有你这样做的时候,才会特别明显的感受到某一礼仪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这一点,我在本科攻读日语专业的时候就深有感触,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应该了解其语言国的文化,所以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日语系规定所有学生在平时授课期间无论在任何地方遇到本系的老师都必须向老师行鞠躬礼,很多同学在刚开始都非常不习惯,觉得这样做即辛苦又很别扭,感觉自己姿态很低,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遇到老师向老师鞠躬时,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可是当周围的同学都在这样做,并且在鞠躬时老师看到也会向我们回礼致意的时候,便渐渐的感受到了这种礼仪给人带来的尊敬他人并受到他人尊敬的感受,从而接受了它。而当一种礼仪行为慢慢形成习惯的时候,我们便又会对它变得无意识,比如到后来我们几乎形成了见到老师就行鞠躬礼的习惯,即使不是日语系的老师,我们也会行礼。因此,日语系的学生被全校公认为是最有礼貌最懂礼仪的学生。可是其他不行鞠躬礼的学生就没有礼貌不懂礼仪吗?显然不是。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关于礼仪的标尺,鞠躬礼在中国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只是不那么常用了,就是因为它的繁琐,它的低姿态。而当某一些人不介意它的繁琐不耻于它的低姿态时,被行礼的人,便会很自然地觉得眼前这个正在向他行鞠躬礼的人相比其他人更有礼貌。鞠躬礼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礼仪行为,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将其传承下去吗?我想每一个人的答案都应该是肯定的,我们应该传承它,不让它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不要让我们的后代仅能在斑驳的墙画古书中看到它读到它,仅仅知道它的名字却不知它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实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体现之一,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保护它,延续它的生命。

二、饮食礼仪

饮食礼仪是各民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礼仪,由于地域辽阔,礼仪形式繁多且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还是通用的。在中国,饮食礼仪从用筷、持碗到餐桌礼仪,再到座位安排,涉及到关于饮食的方方面面,在日本也是一样,由于日本的饮食习惯及礼仪继承了中国传统,比如筷子就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所以在很多方面上,两者有着很多相通相似之处,这里就不赘言。我主要将两国饮食礼仪中差异较大的方面做一个简要对比。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当代的日式食物都是分装在几个小碟子里的,在吃的时候要按顺序吃每道菜肴,而不是集中吃光同一道菜肴。而现代的中餐食物都是不分装的,大家吃的时候也不需要按顺序进食,想吃哪一道就吃哪道。但据史料及一些我们日常可见的影视资料,在古代中国,食物也是分装在小碟子里的,每个人面前几个小碟子,各自吃自己的食物,不与他人分食。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和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在用餐之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始用餐了);在用完餐后要说“ご驰走さま”(谢谢您的款待),就像我们喝酒前会说的“干杯”一样,而中国人没有这样的习惯。在进食方面,中国与日本的礼仪大同小异,用筷方面的禁忌相通相近,进食时都要求咀嚼食物不发出声音,因为吃饭时发出声音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行为,但唯独对于面的吃法,日本人的习惯可谓是与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家都是大相径庭的。在日本,吃拉面发出声响不仅不忌讳反而受到欢迎,因为这是他们对荞麦面的标准吃法。吃面时,日本人直接从汤碗里把面吸啜入口,并会发出响声,他们以这样的行为表示面食很美味,同时也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我不去评论它好还是不好,毕竟每个国家在文化和礼仪方面都存有差异,但我认为礼仪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向他人示以尊重、友好的途径,就像日本的人们吃拉面时发出声响不是因为不懂礼仪,正是因为懂得礼仪,怀着尊重他人劳动的心情才故意为之的。如果身在异乡,就讲求一个入乡随俗,一个日本人如果身处中国,吃面最好还是不要发出声音,而中国人去到了日本,也最好在吃面时发出声响。尊重别国的礼仪,就是表现自身礼仪最好的方式。另外中日两方饮食礼仪中还存在差异的一点是,受到别人款待时,中国人一般要稍微剩下一点饭菜,一方面表达“我吃饱了”的意思,一方面表示“饭菜丰盛”,主人“招待周到”,主人这一方也可以讨个“有馀”的彩头;但是如果在日本,客人剩下饭菜则是“这个不好吃”、“我不喜欢吃这个”的意思,因为日本人讲求适度原则,以“吃净”为礼。在日本,有“一颗饭粒上有七个神明”之说,浪费不但是对神明的亵渎,也是对食物的生产者和制作者所付出的劳动的不尊重。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赞成日本的做法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为了面子为了讨个好兆头而故意剩下饭菜,那到底要浪费掉多少粮食?之前电视上常播出一则公益广告,内容讲的是一个小孩对着一桌子丰盛的菜肴说:“我不喜欢这些菜我要吃其他的”,溺爱孩子的爸爸立即喊来服务员另点其他菜。我想这样的现象在如今的中国还是很普遍的,可是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个巨大的数字感到羞愧呢?即使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大家都拥有了能力与资本去浪费,但富裕靠的是努力,而礼仪靠的是选择,我们选择做对的事,就会对自己带来好的影响,反之亦然。我们选择珍惜粮食而不是浪费,就是在给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三、礼貌用语

关于礼貌用语,我对一位授课老师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当时那位老师说“我发现有的外国留学生非常没有礼貌,可是他却说他原本很有礼貌,是来了中国之后‘入乡随俗’了才变得没有礼貌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中国人可以一天不说“你好”、“请”、“谢谢”这些为数不多的礼貌用语中的任何一句而活得好好的。而日本人从早晨起床开始,就开始说礼貌用语,从出门上班前要和家人说的“行ってきます”(我走啦),来到办公室和同事打声招呼说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你早),到进门前要先说的“お邪魔します”或“失礼します”(对不起,打搅了),吃饭动筷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吃啦),吃完了要说的:“ご驰走さま”(我吃好了,谢谢),拜访结束离开时要对主人说:“お邪魔いたしました、これで失礼いたします”(耽误了您的时间了,对不起,我告辞了),下班要先行离开时要对同事们说:“お先に失礼します”(我先走了),“お疲れでした”(您也辛苦了),再到回到家要喊的一声“ただいま”(我回来了)。一整天下来,日本人至少要说10句以上的礼貌语,这还不包括其语言本身的“尊敬语”、“谦让语”、“丁宁语”,也不包括时时挂在嘴边的“谢谢”(ありがとございます)、“对不起”(すみません)。尤其是这个“すみません”,日本人一天说上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也不鲜见。“すみません”本来的意思是表示歉意,但也有因为麻烦了别人帮忙而感到内疚和感激的意思,属于“万能语”。

说这些不麻烦吗?麻烦,那为什么还要这么不辞辛苦的说呢?我想,这都是出于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出门时告诉家人我走了,回家时说我回来了,安的是家人为你担忧的心,离开时对主人说“耽误您时间了,我先告辞了”是感谢主人招待的心,下班对同事们说“您工作辛苦了”是相互体谅工作辛苦的心,随时挂在嘴边的谢谢和对不起,是懂得感恩与自省的心。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这些心,也不是说不出这些话,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高,繁重的工作负担与琐碎的生活小事令我们无暇顾及所谓的礼仪,使我们在无意间健忘了我们中国“礼仪之邦”的老字号,是我们还不够努力,做得不够。懂得时刻表达对他人的尊敬,感激和歉意,才能使得整个社会人们的沟通更加融洽。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人应该对外国的礼仪传统持客观、正确的态度,特别是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对于日本礼仪传统中那些优秀的可取的部分,我们应该学习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我们曾经忘记的,被别人学走的东西,重新捡起来。而像我一样的在校学生,更应自觉肩负起维护社会礼仪秩序的责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让周围的民众,让外国友人,让全世界看看我们中国青年人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李荣建,宋和平.现代社交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韩立红.日文章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想.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M].厦门:厦门大学,2011.

[4]杨金波.从礼仪到人生态度[M].2012

上一篇:推进全市节能减排 促进济源经济发展 下一篇:再读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