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神器”造飞机

时间:2022-04-14 05:25:27

戴着“神器”造飞机

从上衣到裤子一水儿的藏蓝色、厚重不透气的粗布、老旧的款式,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眼中工作服的样子,始终都未曾改变。

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几十年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设备到制造工艺更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是与工人形影不离的工作服却一直都在原地踏步,这不得不说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非常尴尬的一个环节。

不过,IT和通信领域的发展,打破了盘桓在工作服上长期的桎梏。本月中旬,空中客车对外宣布了其在工作服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智能工作服。这一整合了智能终端、蓝牙、Wi-Fi等产品的衣服,为生产线上的工人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生产制造中的人身安全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将可穿戴技术融入工作服

图卢兹(Toulouse),一座被称之为“玫瑰之城”的法国西南部城市,空中客车的工厂就设置于此。2011年,空中客车向中国交付的第一架A380双层四发动机超大型远程宽体客机,就来自于图卢兹。

多年来,空中客车一直在寻求对生产线的改进。Georages Martinez是空中客车图卢兹工厂A330总装线(Final Assembly Line)的质检主管,他认为,在当今的工业生产环境中,工人身边经常会充斥着油泥、金属碎屑,而且有时候不得不被挤迫在狭窄的区域内作业。“这种工作状况让人很不愉快,也没有安全感。”Georages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一背景下,空中客车推出了名为“Innovation Cell”的项目。智能工作服就是这一项目的成果之一。

空中客车的工作人员Netra Gowda向我们展示了这身看上去颇具时尚色彩的工作服设计原型。智能工作服以深蓝色作为主色调,搭配以暗灰色的条纹。在材质上,空中客车与法国纺织工业组织IFTH(Institut Francais du Textile et de l’Habillement)进行合作,采用了易于活动且舒适透气的轻便面料,并在膝盖和肩膀等关节处加以保护。

如果这个项目就到此为止的话,那么这身工作服还远远称不上智能。为了使其能够满足工人的需求,空中客车的工作人员将可穿戴技术(Wearable Technology)的概念引入了工作服之中,为其配置了智能PDA、USB接口、摄像头、蓝牙以及Wi-Fi连接。

可穿戴技术,是指将衣服或者可佩戴附件与计算机以及最新科技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技术。如今,这一技术通常被应用于消费或者娱乐领域。当前大热的谷歌眼镜(Google Glasses)就是可穿戴技术的一种体现。

“这身工作服拥有一些创新性的功能。”空中客车质量运营经理(Quality Operational Manager)Christophe Rives表示,“我们经常工作在密闭空间中,而且受到各种条件制约,所以我们需要安全、高效而且舒适的工作服。”

打上信息化的烙印

智能工作服是怎么工作的?Netra向我们做出了说明:“A330客机的质检人员经常会进行一些比较困难的检视,比如说在检查油箱时,由于环境狭窄黑暗,因此工作人员不得不用一只手打着手电进行单手作业,操作起来不顺手,效率也很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工作服在夹克衫右边的衣袖腕部嵌入了一组照明灯,通过这一个小改进,工作人员从此可以解放双手,完全投入工作中。在照明灯旁边,空中客车还在右腕部嵌入了一枚摄像头,经由摄像头拍摄下来的照片和视频会直接传送到左手腕部的智能PDA上。智能PDA上设计有USB接口,这就意味着其可以很方便地将数据导入导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空中客车展示的智能工作服原型上,配置的智能PDA来自中国厂商华为。

为了保护工人不受伤害,空中客车还在智能工作服上配置了一整套安全防范措施。一旦智能PDA感应到人体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移动迹象,其就会控制点亮位于工作服肩部的多彩警示灯,并同时向周围其他人的PDA发出警示信息:有人在设定时间内没有移动,请迅速查看他的状况。具体的时间间隔长度,工作人员可以自行在PDA上进行设定。

除此之外,这一工作服的组件中还包含了能够进行背景降噪的蓝牙骨传导耳机,以及可在寒冷情况下进行加热的设备。不过想要穿戴上这套智能工作服也并不轻松,除了要穿上夹克衫和裤子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在腰部夹上小型蓄电池、USB端口、无线网络连接器、检测灯等工具和设备。

据悉,这一智能工作服的原型预定会于今年9月提交给空客A330总装线委员会审批,明年有望投入生产,并装配给员工。运用成熟之后,空客公司将考虑把智能工作服推广到其他生产线上。

智能工作服并不遥远

除了空中客车的智能工作服以外,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可穿戴技术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

在智能工作服以前,欧盟的可穿戴技术项目wearIT@work,也曾经推出过类似的原型马甲产品,其主要用于制造、物流、消防、航空等领域现场作业辅助。

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微型显示技术的厂商,近年来,其也在从事可穿戴技术的研究。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应用系统部经理顾国璋介绍说,配合类似于谷歌眼镜的微型显示技术,维修工程师现场施工时不用再携带大量的图纸,甚至连电子终端都可以舍弃,所有的机械结构图可以全部投射到眼镜上。这样一来,工程师不仅不再需要携带过多物品,甚至都不用再考虑如何摆放图纸或者电子终端这种琐碎小事,而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维修工作中。

配合工业互联网的兴起,未来,生产线上佩戴了微型显示器的工作人员,只需要用头戴的头盔或者眼镜“扫一扫”,就可以获知每个零件的用途、组装方法,同时相关信息会自动传送到中央控制台进行统计。

不过,相比较消费和娱乐,可穿戴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要复杂得多。在硬件方面,工业可穿戴设备在抗震、耐高温、防尘、防水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在软件方面,由于涉及到专业性,因此在人机交互层面开发工程师需要付出更多精力。由于可穿戴技术汇总了包括信息技术、材料学、人机工程学等多种学科,因此针对工业领域的应用适配往往会“牵一发动全身”,改造起来并不容易。

“在工业领域,可穿戴设备不仅是一个产品,也是一个系统,需要多个领域同时推进。”顾国璋表示。

尽管做起来并不容易,不过可穿戴技术与工业应用的距离还是越来越小。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工业制造的生产方式和流程,也在改变着参与其中的人的体验。

上一篇:这里的统计异彩纷呈 下一篇:中小企业入主私有云: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