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分析与转换

时间:2022-04-13 10:24:14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分析与转换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提升,但是与其他省份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索洛余值法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进行分析,寻找经济增长动力存在的问题。通过2000-2012年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黑龙江省资本对于经济增长贡献最明显,劳动力次之,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不明显。根据分析结果,黑龙江省应该对经济增长动力做出适当的转换。

关键词:索洛余值法;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

一、索洛余值法综述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中永恒的话题,催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历来都是经济学家探讨的重要话题。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建立了索洛模型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典。按照索洛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三个源泉,全要素生产率(TFP)也被称为“索洛余值”,它被认为是考察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指标。更为重要的是,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通过“索洛余值法”的研究将影响经济的诸多要素进行了量化,这为寻找经济增长动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量化办法。

索洛余值法的基本假设是:仅有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而且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并且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相配合;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资本和劳动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任何时候,资本和劳动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技术进步是中性的,劳动和资本不变时,技术进步在前后生产函数中的边际产品之比也保持不变。索洛最后得出结论:

A/A=Y/Y-αK/K-βL/L

其中A/A为科技进步率即全要素生产率,Y/Y为产出增长率,L/L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比率,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通过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估计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进而利用索洛余值法去测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利用α,β和TFP以及资本、劳动力年均增长速度,测定资本、劳动力和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将利用“索洛余值法”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进行分析,量化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成分比较严重,体制不顺,所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方面,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明显滞后于其他省份,在东北地区也不具备优势。量化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对黑龙江省未来合理提高经济增长动力,寻找恰当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素投入是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通过数据整理列出黑龙江省2000-2012年各要素投入和GDP的基本情况。[2]从资本情况来看,2004年之后,黑龙江省保持了相对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4年之后,黑龙江省资本增长速度保持了较为高速的增长。从劳动力情况来看,除了2000-2003年受到国有企业改制影响,就业增长率不高之外,从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就业增长率一直保持了相对比较稳定增长水平。从研发经费来看,随着黑龙江省对技术进步的认识逐步加深,研发经费稳步提升。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黑龙江省就业人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研发经费支出的上升,黑龙江省经济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这说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推动力。

(二)基于索洛余值法寻找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

具体这些因素能在多大程度上对黑龙江省经济造成影响,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我们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这三个因素进行数量分析,即:Y=AKαLβ。

其中,Y代表经济总产出(地区生产总值);K为资本投入,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为劳动力投入,采用就业人口数;A为全要素生产率参数;α为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

将函数两边取对数,建立回归模型:lnY=lnA+αlnK+βlnL,利用表1的数据,使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α=0.54。

lnY= 1.08+0.54lnK+0.46lnL(1)

回归估计和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1)的拟合优度很高,其中R2=0.987,,参数的t检验为23.639,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基于以上计算结果,得到索洛余值法的计算公式:A/A=Y/Y-0.54K/K-0.46L/L。

利用数据,[2]通过几何平均法计算GDP、劳动力L和资本K的年均增长率:利用索洛余值计算公式:A/A=Y/Y-0.54K/K-0.46L/L,以及几何平均法计算出GDP、劳动力L和资本K的年均增长率,就可以计算出2000-2012年这段时间黑龙江省的广义技术进步水平,即全要素生产率(TFP)。通过资本、劳动力和广义技术进步对这段时间GDP的拉动点数可以得到这三种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

(三)回归分析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2000-2012年期间对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为93.19%;其次是劳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03%,但是这一动力远远低于资本对于黑龙江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后是广义技术进步,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它对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贡献为-0.22%。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主推动力就是资本,其次是劳动力,广义技术进步对我省的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为负。从要素供给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不均衡。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属于典型的资本驱动性经济增长模式。

三、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路径

(一)资本驱动型经济向劳动力和资本均衡驱动型经济发展

根据黑龙江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黑龙江省人口总数为3 831.2万人。从第三次普查数据一直到第六次普查数据来看,黑龙江省人口总数仍在增长。更为可贵的是,黑龙江省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2 698.95万人,占总人口的70.4%,这表明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但是与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是,劳动力在经济增长动力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这说明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利用。所以黑龙江省应该考虑充分调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积极推进单纯依靠资本驱动型经济向资本和劳动力均衡驱动型经济方向发展。

(二)资本投入型向创新技术型产业发展转变

相对于资本和劳动力对于经济的贡献,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在黑龙江省经济贡献中的薄弱。黑龙江省应该通过自主创新,抓住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努力实现以创新驱动推动本省经济快速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发展地位。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发展动力束缚,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资本投入型向创新技术型产业发展转变,增加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强化创新战略。

四、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全方位促进充分就业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但是劳动力并没有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并没有发挥人口红利的作用。要使黑龙江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人口红利,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首先,通过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责、加大就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力促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其次,大力发展加工型企业,充分利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把握住“南资北移”的时机,加快承接有发展前景的加工型企业,进一步发挥劳动力优势,利用人口红利优势,促进本省经济增长。最后,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等制度措施,全方位地促进劳动力就业数量水平增长,同时也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充分发挥、彻底挖掘本省人口红利。

(二)坚持技术创新原则,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促进经济复苏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是加快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将促进技术进一步创新。所以,坚持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全面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高起点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马慧,戴凯.上海市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11).

[2]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数据.

上一篇:罗蒂后哲学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俄罗斯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