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伤痛也会“传染”

时间:2022-04-13 08:59:29

别人的伤痛也会“传染”

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生命,数十万人受伤,电视直播中房倒屋塌、断壁残垣的惨烈情景令人触目惊心。

多日来人们沉浸在难以言喻的痛苦中,为同胞的巨大伤亡而流泪,为被夷为平地的美丽家园而感伤,为丧失了父母的孤儿和失去孩子的父母而揪心,更为那些感天动地的忘我救援而动情……对灾区以外的大多数人来说,虽然没有受到地震的直接伤害,但是大量的文字、图片与电视画面呈现出来的地震现场给人们一种间接而强烈的身心刺激,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这种突发性的灾难场面常常使内心与情感脆弱的老年人难以承受。很多人陷入了悲痛、怜悯、抑郁、恐惧之中,寝食不安,过去身患的疾病也再次出现,仿佛被灾区人民的伤痛“传染”了一般。

我在临床上就遇到过这样两个病例。

王女士带着她的母亲前来就诊时,她的母亲满面忧郁,目光呆滞,沉默不语。王女士告诉我,她的母亲原本是个开朗、乐观的人,性格里还有点大大咧咧,天塌下来都不担心。可是这次四川地震后,母亲天天守着电视机,看到大量倒塌的楼房、废墟下掩埋的人们与众多惨不忍睹的镜头后,她多次泪流满面,不断重复着“太惨了”这样的感叹,几天之后,情绪就急转直下。王女士告诉我,她母亲现在很害怕看电视,电视里每天报道死亡、受伤、失踪人数,虽然政府与媒体有责任保持地震报道的透明度,但是那些灾区的镜头,让她很难接受与承受,几乎整夜不眠……的确,自从地震发生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高密度地报道抗震救灾的消息,只要打开电视,一个个灾难的画面就跳入眼帘。这些场景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强烈负面刺激。王女士明显感到母亲这几天说话少了,话题也离不开地震灾区,神情时常黯然,还动不动就掉眼泪。王女士心疼母亲,劝她少看电视,多出门遛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说归说,她母亲依然如故,而且现在常常发呆,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

王女士知道是母亲的心理出了问题,没办法,只好带着她来看心理医生。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来自河北的老赵。老赵今年67 岁,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的双亲及不满八岁的儿子都不幸遇难。四川汶川地震后,他们感同身受地为那里的人民难过。老两口在第三天,从本不宽裕的退休金中拿出了1 万元捐给了灾区。他们每天也守候在电视机前,关注着来自灾区的各种报道。有一天,画面中一个孩子的身影跃入了老赵的视线――电视里的小男孩虎头虎脑,大大的眼睛圆溜溜的,非常聪明可爱。这是汶川一个9 岁的小英雄,地震发生时,他从坍塌的教室里背出了两个小同学,自己却受了伤。看着孩子的小大人样,老赵突然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之中:这孩子多像自己32 年前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的大眼睛,这样的可爱与机灵,如果当初儿子没有遇难,到现在,家里也应该是三代同堂了……心底埋藏了30 多年的痛苦一下子涌上心头,他病倒在床上。

这两个例子, 都是心理学的一个现象――“替代性创伤”,即自己虽然没有身临其境感受灾难,但真实的灾难与创伤场面可以使目睹者同样陷入一样的痛苦、悲伤的情绪之中。第一个例子中的老太太,因为关注救灾情况,每天不间断地看电视,不自觉地被一些悲伤的情绪所感染,她与灾区人民产生了很强的共鸣,感同身受地体会着灾区人民正在经历的痛苦,情感被深深地卷入其中,不能轻易地转移出来。

而老赵则是由灾区人民的痛苦引发出自己过去的痛苦,并沉浸在这种痛苦中不能自拔。

这些现象说明我们被别人的伤痛“传染”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并不只是灾区人民受到身体的创伤与心灵的痛苦,越来越多的灾区以外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也在忍受着灾害造成的心理创伤。当出现突然的危机事件、巨大的自然灾害时,“替代性创伤”这种现象就很普遍,也很常见。

在心理学上,有以下几种现象,来帮助您判断自己是否遭遇了“替代性创伤”:

过分关注、体会受害者的痛苦、悲伤、恐惧。

有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

比如不想和其他人交流,容易情绪冲动、生气,指责其他人没有尽到责任。

虽然没有做什么,却有心力交瘁的感觉。

身处安全地区,却总感觉不安全。

睡眠时有噩梦,梦到与灾区有关的情景。

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无论做了什么,都觉得自己还不够,无法心安理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是不适当的感情投入,混淆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界限;二是遭遇替代性创伤的人,往往是自己原来也有过类似的创伤经历,而以往那段经历中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被当下事件再次引发出来。

其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大的变故,比如亲人、友人生病或离世,家庭关系恶化等情况,老年人都会出现与“替代性创伤”相同的症状。

主动回避伤害,让自己走出创伤

“替代性创伤”并不可怕,也并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尽量调节周围的环境与自己的心态,患者可以慢慢走出创伤,回复到正常的状态。

调节的主要原则,就是主动回避伤害: 尽量少看创伤画面,适当地隔离非常重要。

告诉自己所有的感觉均是正常的,尽量让自己休息时的环境安静、舒服。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找到放松和娱乐自己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

定时进食, 保障睡眠,梦中偶然有创伤体验可以坦然接受。

做好现实中的事,不让生活中的困难“遭遇”创伤。

贴士:灾难的次级受害者

目睹灾难现场的还包括医护人员、消防队员、警察、心理援助人员、志愿者等。他们作为救援者,目睹灾难现场和死难者,情绪受到创伤场面的冲击,同时还担负着紧迫而繁重的救援任务,容易造成身心疲惫,心情压抑,同样是灾难的间接受害者。

这里同样有些小锦囊,希望救灾工作者们在完成繁重的任务的同时,还能照顾好自己:

合理安排工作,限制工作时间,每天工作尽量不超过8 小时。

尽量争取时间休息,维持正常的饮食习惯。

掌握一些放松技巧,散步或做运动,听听音乐,与家人通话,看照片等。

与同事谈论所见所闻和从事工作的感受,可以互相解释经受的应激;在同事中寻求支持。

虽然他们并没有亲身经历事故,但也是危机事件的间接受害者,不能忽视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上一篇:心牵抗震救灾 情系孤寡老人 下一篇:糯米饭夜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