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大师评点李小龙

时间:2022-04-13 05:54:25

斯人虽已逝去,但他依然领导着世界格斗的潮流――

李小龙认为,如果一位武术家已经满脑子都是传统课程,他就无法再学习任何新鲜内容。茶杯的用处即在于它是空杯的时候。他鼓励学生们倒空自己的杯子,这样才能装进他的新式方法。

由于李小龙的教学高深莫测,而他对格斗的看法又总在变化,因此现代截拳道习练者对李小龙观点的理解都略有不同。《黑带》杂志决定从李小龙的第一代弟子以及第二代、第三代截拳道教练中挑选出11位最有威望的大师,问问他们认为李小龙想要表达的究竟是怎样的观点。

理查德・巴斯帝罗(右者)认为,解放思想,采纳其它功夫中的技术是他从李小龙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理查德・巴斯蒂罗:格斗不加任何特定的标签

24岁时,理查德・巴斯蒂罗开始在洛杉矶的振藩国术馆跟李小龙学习截拳道。巴斯蒂罗说,李小龙不断地强调遵循单一固定风格的局限。李小龙经常告诫弟子那些风格不仅如坟墓一般有限制性,而且“使人们彼此分离,而不是让他们团结起来”。

巴斯蒂罗说,李小龙不喜欢给任何格斗加上特定的标签。当一个人训练格斗时,他应该准备好应付各类特长的对手,而无论他的风格是哪一种。

“我从李小龙关于固定风格的观念里学会了带着开放的思想去训练,”巴斯蒂罗说,“实际上他也允许我不过执着地学习一种特殊风格。”

巴斯蒂罗说,李小龙曾告诉弟子们如果想要保护好自己就必须研究其他门派的武艺。他记得李小龙武术馆的学生们是如何在拳击场上检验自己技艺的,这里无所不有:拳击和泰拳的技术以及地面打斗、摔跤和长距离武器都在其列。巴斯蒂罗说,通过磨炼各种技术,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真正的格斗场合有力地运用防守技术。

加里・迪尔:速度和力量决定结果

“我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但一定要快。”

――李小龙

特德・翁(左者,与李小龙)认为,前手直拳(图1,图2)是截拳道武库的基石。

加里・迪尔是第二代弟子,曾在奥克兰截拳道学校跟詹姆斯・依姆・李训练。他传授截拳道已有27年多,现在是截拳道协会的主教练。

迪尔说,李小龙的速度和力量总是引人注目。其中不无原因:这两样的重要性早就深深植根于迪尔的脑海里。对于不像李小龙那样有天赋的武术家来说,幸运的是这两者都是可以学到的技巧。

因为李小龙的截拳道是为街头搏击而形成的,在迪尔参加的课上,速度总是受到特别重视。迪尔说:“一位武术家可能有出色的技术、完美的招式,但是如果他不能迅速攻击到目标,他又何谈有过人之处呢?”

迪尔说,李小龙教授弟子,要成为成功的武术家,只掌握适当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有能力迅速地发动攻击。而且要提高这一能力,身体必须学会放松。

李小龙认为,放松的实质是更快速、更有力攻击的基本要素。迪尔很赞同。因此,他教弟子们在发动攻击时要集中精神,保持上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特德・翁:前手直拳是“杀手锏”

杰里・比斯利(右者)强调李小龙关于吸收对手力量、技艺与知识以致胜的告诫的重要性。

“前手主攻,后手防御,同时侧面移动,形成微不足道的空间,一般直接前手主攻会有这种现象。”

――李小龙

特德・翁遇到李小龙是在1967年,当时李小龙在洛杉矶开办他的第二家武术分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李小龙对截拳道的示范,而且他非常感激有机会被招进第一个班。

翁说,他学到的最重要的格斗技术是前手直拳。他说:“它对截拳道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它迅速,易于发出攻击而且极为准确。”

翁说:“李小龙认为前手直拳是截拳道一切攻击的支柱。”他说,尽管它不是格斗的最终目标,但它是发展任何类型格斗中有效技艺的基础。而且由于拳头是沿直线达到目标的,被察觉的可能性比其它的迂回技术要少得多。

杰里・比斯利:自由选择风格

“门派充其量只是从一个整体分割出来的部分。”

――李小龙

克利斯托弗・克拉斯坦(着黑衫者)说,截拳道的核心是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细节上,而应将格斗作为整体来对待。

杰里・比斯利,教育博士,1966年开始习武。他的经历同李小龙很相似,除格斗战略和技术外,他还学习哲学。1982年,比斯利开始跟李小龙的弟子、前全接触空手道冠军及《黑带》名人堂成员乔・刘易斯训练。

比斯利在弗吉尼亚州的来福得大学教授截拳道课程。他说,刘易斯从不强调他从李小龙那里学到的任何特定技术,相反,刘易斯非常重视学生们自由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风格。刘易斯鼓励比斯利试验各种风格,找出它们各自最有效的技术。

比斯利说,李小龙坚持认为对手的知识也是武术家的知识。比斯利曾把这一因素运用到大量的格斗场合中。“我能够吸收对手的精力、能量,他知道的我也会,”他说,“你需要成为自己的对手,那样你才能更好地吸收对手的精力。”

赫伯・杰克逊:充分发挥思想和运用身体

拉里・哈塞尔(上者),李小龙曾告诫他不要被一种武术所局限,他现在教授扭打、打击和武器技艺的混合功夫。

“不要把手指当成月亮一样目不转睛地盯住它,以致于错过天空的美丽景象。别忘了手指是用来指向月亮的。”

――李小龙

“李小龙总是在他尽力完成的事情中寻找精采之处,”赫伯・杰克逊如是说。1967年12月他在洛杉矶遇到李小龙,从此成了李小龙的学生和亲密的朋友。

“在李小龙生命的最后五年里,他没有沉浸在个人技术或形成对形势的固定反应模式的工作中”,杰克逊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李小龙教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充分利用思想和身体。

杰克逊知道,如果一名武术家有目的地考虑出腿或出拳,他就控制了自己身体的行动,限制了自我表达。简言之,他限制了自己的自由。

杰克逊说,同限制自由相反,李小龙鼓励学生们放松肌肉神经,保证在格斗的每一阶段都能充分发挥能量。他们用训练、想象以及理智和感情的投入来达到表达的更高层次。

克利斯托弗・克拉斯坦:一场格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格斗者眼里没有固定的过程,只有动作的完整性,而在这动作的完整性中没有可选择的,也无所谓更好或更坏。”

――李小龙

第三代截拳道习练者克利斯托弗・克拉斯坦师从于迈克・塞民及卡尔・詹姆斯。克拉斯坦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完整的概念。换句话说,分析特定技术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在格斗中单个技术是无法保证胜利的。

克拉斯坦说,把战斗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更为高级。“只有学生们不再把每个技术作为一个部分去看,才能揭示李小龙教学的美丽之处。”

李小龙写道:“将截拳道定义成一种明显的风格――功夫、空手道、街头格斗、李小龙的武艺等――就彻底背离了它的初衷。它的发挥不能被限定在一个系统内。由于截拳道既是‘这个’又不是‘这个’,它既不反对也不依附任何风格。想要彻底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超越两重性‘支持’或‘反对’,进入没有界限的有机整体。理解截拳道就是体味这一整体。”

从这些话中克拉斯坦学会了将一场格斗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系列单个技术去看待。“观察每个部分会使你对正在做什么分析过多,而不是随自然而来的技术而动。”他说。

拉里・哈塞尔:找出自己的真理

“风格限制人,因为它让人以为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出拳或出腿。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只是因为某个人说过应该这样做,并不是最佳方式。风格永远也不应是不容侵犯的福音真旨”。

――李小龙

在陪练者的帮助下,李小龙演示指戳相较拳击在触及范围上的优势。

拉里・哈塞尔1967年至1970年期间跟随李小龙训练。“我学会一个人不应被一种武艺限制”,哈塞尔说,“相反,一个人作为武术家需要找出他自己的真理。”

哈塞尔说,李小龙为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真理,提高他们的能力,经常改动武术教程。“他总是增加或删减训练的方法。”

哈塞尔知道,把自己从特定风格中解放出来的关键是通过合理练习增强速度和力量。他说,武术家具备了这两种优势,在任何情形下都能有效地同对手格斗。

塔奇・奇默拉:我因李小龙而重新站起

“理解的核心在个人思想深处,触到那一层之前,一切都是不确定而肤浅的。只有当我们完全了解我们的潜力和我们自身后,才能感知真理。别忘了,武艺中的知识最终意味着自我认知。”

――李小龙

尽管塔奇・奇默拉从李小龙那里学到了不胜枚举的身体技术,他却更愿意谈论李小龙所传授的哲学概念。“别人把我介绍给李小龙时,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而他就是最能帮助我的那个人,”奇黑拉说。

李小龙教会奇默拉如何做人。“李小龙鼓励我战胜内心的不安全感,教我意识到我是一个人,不比别人好,也不比别人差,”他说,“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之后,李小龙重新点燃了我的生命之火。”

李小龙教会奇默拉了解自己,习惯自己的形象是发现武术真理和生活真谛的关键。“当你早上起床刮脸或者刷牙时,真理即现身了,”奇默拉说,“你必须对自己诚实。”

齐・刘易斯:无法才有法

“最令人痛惜的景象莫过于看到满怀诚意的学生们热切地重复着模仿训练,倾听他们自己的尖叫和精神呼喊……这些可怜的灵魂不知不觉间堕入了传统武艺训练的有害氛围。”

――李小龙 前重量级冠军乔・刘易斯是同李小龙交过手的少数几位武术家之一。然而刘易斯却选择谈论李小龙能在全体学生中制造的幻象。

“李小龙非常热衷于将哲学意识结合到训练中去,”刘易斯说,“这些,再加上他能提供给学生关于生命的哲学,就制造出一种精神意识。我发现其它体系缺乏这方面的内容。”

刘易斯说,同李小龙训练是一种独特的经历,因为李小龙帮助他释放出内在的能力。“他允许我获得内在意识,能够彻底表达心灵最深处的感情,”刘易斯说。他还教刘易斯如何将他的格斗战术概念化以迎接更高水平对手的挑战。

“没有这一哲学,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对武术技术的运用,”刘易斯补充说,“李小龙有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在娱乐的同时进行。有些教练有时非常优秀,李小龙却高出许多。他的独特性是武术界的宝贵财富。”

李小龙给那么多人上过那么多课,直到他离开我们大约27年后的今天,他的智慧仍在指引着习武者。

上一篇:咏春拳技击法与截拳道 下一篇:倾心蕴制 惊弹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