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这些中学生作文的“时髦病”吗

时间:2022-04-13 05:21:31

你有这些中学生作文的“时髦病”吗

受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受整个社会娱乐风潮的影响,中学生往往在作文时患上一种“时髦病”,其症状如下。

【无知媚俗】

中学生缺少写作常识、文化常识和科学常识,或者对这些常识掌握不牢靠,这些情况会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他们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或者写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肤浅句段。

比如,对于学生作文来说,我们应使用普通话语言系统而不是方言系统,这是写作常识。但有些中学生对此了解不够,动辄在作文中使用方言词汇,以为这样更时尚,更通俗,却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在一次高考阅卷中就看到这样一篇作文,里面充斥着某地地方方言,什么“这件衣服漂亮得黑文”“那个人真恁”“我吃雪条先”“我真替他不值”,让人云里雾里。试想,这样的作文老师怎会给出高分?

一些中学生写起作文来还嗲声嗲气,什么“爹地”“妈咪”“吃果果”“真的好好好喜欢”“特爱”“超级棒”等充斥于字里行间,让人感觉作者长不大。

还有一种不好的语言倾向是“洋腔洋调”。本来是母语写作却动不动来点英文夹杂其间,“摆个姿势”偏要说成“摆个POSE”,“好了”偏要说成“OK了”,“表现一下”偏要说成“SHOW一下”。这样的表述不是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恰恰让文章不伦不类,让读者感觉作者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

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也应该慎用,这也是写作常识。可有些中学生似乎觉得使用网言网语是自己的本事,是写作的时尚。作文中动不动“晕”一下,“东西”变成了“东东”,“一生一世”变成了“1314”,“这样” 变成了“酱紫”,有时还来句国骂“TMD”,甚至还将QQ表情当文字使用。语言虽然有其流变的规律,但中学生应尽量使用已经被广泛认可和普遍使用的规范语言,而慎用只有少数网民才懂的网络语言。

【无病】

中学生情感体验缺乏,并且又不能较成熟而理性地把握有限的情感体验,但一些中学生作文时偏偏热衷于在情感上玩深沉,玩大起大落,玩酷,以为这是写作的时髦,殊不知是无病。

无病首先表现为作文结尾情感升华太突然。一些同学片面理解“画龙点睛”“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道理,动不动在文章结尾来一个情感的大升华,让读者猝不及防,吓了一跳。本来前面还写得挺真实感人的,可一到结尾,“小我”突然变成“大我”,突然冒出“某某某,我爱你”“我要为你添砖加瓦”“我要为你奋斗终身”这样的豪言壮语,让人觉得太假。

无病其次表现为作文中情感变化太突然。许多同学作文中会写到自己的情感变化经历,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情感变化太突然,让人无法接受。作文开头写到自己的“失望”“灰心”或者“郁闷”,最后写到自己“高兴”“自信”“阳光”起来,而完成这一情感重大转变的原因往往被中学生轻描淡写或者处理得幼稚无比。本来一个人的情感转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些不寻常的经历或体验作为契机,但在一些中学生的笔下,一次谈话、一个小礼物、一封信等都经常性地成为情感变化的决定性原因,这显然是不能说服读者的。

无病还表现为作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满纸弥漫虚空和寂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确,中学生对生活“酸甜苦辣涩”的滋味体会不深,对人生幸福痛苦的情感判断缺乏成熟的标准。于是,一些同学喜欢在文章中渲染他们的愁闷和寂寞,似乎他们活得很苦很累,似乎他们是最值得同情的人,似乎他们最得不到理解。可实际上,他们所谓的“愁苦”只不过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根本算不上“苦”,也不值得去“愁”。

无病还表现为作文中用华丽的语言包装干瘪的内涵和虚假的情感。一些中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能写出一些华丽辞藻堆砌的句段。乍一看,还眼睛一亮,但仔细揣摩,便感觉徒有美丽形式,内容无比空洞,情感无比苍白。

【无理取闹】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中学生在心理上的叛逆性、自我中心、快乐原则等造就了中学生作文中大量“无理取闹”的情形。似乎作文就是他们娱乐和闹腾的大舞台,不管有理没理,不管三七二十一,借着语言表达一下快乐再说。

社会上恶搞成风,有些中学生把恶搞当成了作文的时尚,甚至还把恶搞当创新。恶搞唐诗:“床前明月光,小偷爬上窗,李白看见了,吓得尿裤裆”;“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恶搞成语:“百衣百顺”;“食全食美”;“丰胸化疾”;“知书达礼”理解为“光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三顾茅庐”解释成“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拉肚子,去了三次茅厕(茅庐)”;“见异思迁”恶搞成“看见漂亮的异性,想搬到她那里去住”。恶搞名人名著,什么“雷锋牌”“姚明牌卫生巾”“贾宝玉包二奶”也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

“90后”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的多,性格上多是“自我中心”,这也会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不能宽容待人,如一位中学生作文中写到一位女生打扮入时,竟写出“这位女生一看就是”的句子来,让老师洞察到他心理的阴暗和封闭。不懂感恩,“死老爸”“死老妈”成为他们作文中对父母的称呼;“灭绝师太”“老毒物”成为他们作文中给老师取的绰号。

受影视暴力剧情的影响,中学生作文语言还呈现出一定的暴力倾向。比如“扁他”“修理他”“废了他”“你这个臭三八,当心我砍你”“小心我给你放血”等等,这些语言竟成为一些学生作文语言的“口头禅”。

以上种种,就是中学生作文“时髦病”的典型症状,要去除和减少这些症状,教师教学需要多从写作的非智力因素上下工夫,学生需要勤阅读,善积累,多实践。

上一篇:Whether和if的用法比较 下一篇:相似的服饰,迥异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