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内麦市展望

时间:2022-04-13 03:49:54

2011年在国家将“稳物价”作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的大背景下,央行6次上调、1次下调准备金率以及3次加息从资金层面不断收紧流动性;发改委则针对终端采取限价措施,控制物价上涨。处于“政策市”的小麦市场价格在库存充裕、制粉需求不旺以及“每周一拍”、“定向销售”等诸多因素影响下,2011年在粮食品种中涨幅较小,整体以区间震荡为主,但不乏阶段性行情;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亮点,如饲料消费替代以及优质优价等。

价格温和上涨是主基调

展望2012年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小麦市场正面临“政策市”逐步向“市场市”的过度阶段,同时其供需结构格局也在悄然转变。不论是从基本面还是政策面,小麦长期上涨的主基调不变,但小麦市场在从“政策市”逐步向“市场市”过渡的过程中,影响小麦市场行情走势的因素趋于多元化,国内小麦市场的阶段性行情也将愈趋于明显。在宏观、微观以及国内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内小麦市场行情会出现短期内的僵持甚至反复,这将加大粮食企业把握市场行情的难度和经营的市场风险,未来综合研究各因素对小麦市场行情走势的影响异常重要,尤其是密切关注阶段性行情。

展望2012年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小麦市场行情在国内政策目标“长期可控、温和上涨”的主基调下,市场与政策的博弈将日趋激烈,这也将带来小麦市场行情的阶段性行情,以下几方面因素对分析和把握小麦市场行情走势起到重要作用。

供需格局日趋紧平衡

2000-2003年,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平稳或略有下跌;从2004年开始,半机械化农具、化学肥料、农药及农药械的价格逐步增长;2008-2010年间农业生产成本年涨幅约为12%,其中化肥、农业年均涨幅约20%、6%,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年涨幅约10%,农业工人工资平均涨幅15%,农产品生产成本整体涨幅约为12%。目前我国处于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因素将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成为推动粮食成本提高的三大主要因素,成本将是未来小麦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食用需求、饲用需求及工业需求对小麦的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小麦供给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制约未来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是耕地减少、灾害性天气频发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约束日益突出;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加快上升的约束不断强化。未来小麦供给能力增长受限,易受天气影响。

供需结构逐步转型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正由温饱的基本需求过渡为“营养、健康、多样化”等。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肉、蛋、水产等的巨大需求空间。1995年-2009年,城市人均肉蛋水产的消费支出复合增长率为5.4%,农村肉蛋水产的消费量复合增长率为3.1%;过去五年,国内对肉类与乳类的消费增长分别达到12%、22%,远远超过全球1.6%的平均水平。从国内趋势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将日益走向多元化,对营养和健康的进一步追求,将会驱使水果、蔬菜、肉、蛋、奶等非粮食类产品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形成对粮食消费的替代。近几年来,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国内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对面粉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专用化的趋势;专用粉制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而普通粉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呈现萎缩态势。消费升级促使小麦供需结构转型,优质专用小麦成为其需求主要增长点。

进口已成为常态

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基本不可逆转,这就决定了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也不可逆转,同时我国农户的粮食生产规模偏小,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差等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从未来我国粮食供需状态分析,满足口粮消费是有保证的,紧缺的主要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一种常态,进口也将成为常态。假设未来每五年的人均口粮增速为-2%、饲料增速为14%、工业增速为24%、粮食单产增速为2%,我们测算到2015年粮食需求将出现的缺口约3949万吨(占国内总需求7.3%,约占2010年世界粮食总贸易的1/10),到2030年粮食需求缺口约为6542万吨(占总需求33.2%)。2009年我国玉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2009、2010年净进口115、200万吨,2011/12年度预计进口数量有望达到400-500万吨。2009、2010年小麦进口量为89、120万吨,ICG预计中国小麦进口量可能达到150万吨。进口量的增加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国际国内市场联动性进一步加强。

比价失衡仍将持续

2011年5月,小麦与玉米出现负价差,长久以来的传统比价关系失衡。未来我国食品消费结构中谷物消费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对肉、奶和植物油的消费比重会逐步提高,饲料粮将会继续成为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体,每生产1公斤的猪肉需要3公斤谷物饲料,每生产1公斤的乳类需要4公斤饲料,而每生产1公斤牛肉,则需要8公斤饲料。2010年,国内工业饲料总产量1.62亿吨,2011年预计将超过1.7亿吨,“十二五”期间预计饲料总产量将达到2亿吨。

目前国内玉米饲料消费占比70%,1995-2010年,国内玉米消费复合增速为3.0%,玉米产量复合增速为2.1%,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需求旺盛,国内玉米供需仍趋向紧平衡甚至供需缺口逐步拉大,因自身供需格局导致的小麦与玉米比价失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这将使得未来小麦玉米比价失衡成为常态,饲料替代将成为小麦需求新的增长点,玉米市场行情的走势直接影响小麦玉米间的替代效应,进而影响小麦市场行情走势。

调控“双刃剑”作用凸显

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处于“调结构、促转型”时期,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将“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作为调控目标。

2011年7月国内CPI达到6.5%,创下27个月以来新高。国家通过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加息等手段收紧资金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市场粮源投放力度,保证市场供给,同时对涉及民生的必需品采取限价措施,限制了国内小麦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8年关注“三农”,小麦托市收购自2006年实施以来,国家连续5次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政策层面增强市场主体对小麦后市的上涨预期,但国家对小麦市场价格上涨的意愿是“温和、可控的”,未来小麦市场价格或将在政府容忍的价格区间内波动,底部空间逐步抬高。在小麦市场“政策市”与“市场市”交织的氛围中,政策的调控对市场行情的走势仍起着关键作用,2012年国内政策调控动态仍需密切关注。

市场购销博弈异常激烈

近几年,农户惜售已不是新鲜名词,随着种粮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幅增加,农户将愈倾向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选择合适的价格出售。如果粮食相对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必然会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从而推高粮食作物的价格。农民作为一个价格接受者,其是否种植粮食的选择取决于他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如果种粮的相对成本较高,在相同的收益条件下,他会倾向于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或选择从农业生产行为中退出。未来农户与采购主体之间的购销博弈将异常激烈,其心理预期将引导市场行情走势。与此同时,采购主体更趋于多元化,小麦采购更趋于理性,收购进程呈现“拉锯式”的阶段性格局。粮库、粮食贸易商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心理博弈也趋于激烈,这将导致小麦市场短期内市场流通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出现阶段性行情。

跨区域采购成为常态

我国粮食主产区逐步北移,且有逐步集中到少数地区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步转移,全国可调出商品粮的范围将越来越少,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东南沿海成为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日趋明显。与10年前相比,传统主产区粮食供求状况发生重要分化,主销区粮食产销缺口扩大,平衡区大多数缺粮。目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部分小麦主产区如山东、江苏已由净输出省转变为净流入省,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小麦区域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跨区域采购成为常态,尤其是以“北粮南运”、“中粮西运”为代表的粮食跨省调运数量日趋庞大,这将增大小麦市场流通压力和市场波动风险。

2012年及未来更长时间内,国内小麦市场价格上涨格局不变,但其上涨并不是一帆风顺,更可能表现为螺旋式上涨。在宏观经济环境、进口冲击、供需格局以及相关品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其市场走势将较为反复,呈现出阶段性行情,甚至会出现因市场与政策的博弈,市场行情一段时间内处于蛰伏态势。后期国内小麦价格上涨空间取决于新季小麦的生长与供给、终端市场的改善程度、相关品种的行情走势以及政策调控的力度。

上一篇:牛奶必修课 下一篇:“盘山模式”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