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学对生态文明建设之启迪

时间:2022-04-13 02:56:32

论佛学对生态文明建设之启迪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单需要科学数据的支撑,还需要从向传统文化学习、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着手。佛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代表之一,其环境伦理观中的生态智慧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从物我一元的佛学生态意识对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之应答、众生平等的佛学生命伦理对环境污染问题之应答、惜福节俭的佛学生活实践对资源约束趋紧问题之应答,三方面将佛学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进行探讨。

关键词:佛学、生态文明、传统文化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给地球带来了灾难性的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指出:“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科学方面我们有知识,技术方面我们有工具。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并不是生态系统自身或者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科学技术本身对自然没有善恶的观念和功利的追求,它听命于发现和制造它们的人类。人类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今天的生态问题。环境状况不仅仅是一组简单的数字指标,如果只是以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而不重视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不明了相对环境而言,生命是环境的主要参数这个道理,那么,人类在环境问题上就永远显得被动,也无法从根源上有效地克服由人类自己的伦理行为所造成的一切环境生态问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因比教授说到过,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孔孟学说;另一种是大乘佛法。佛教发源于印度而兴盛于中国,大乘佛法通过长期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它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无不反映出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佛学是一种充满生命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文化,在其广博深远的思想体系中就含有系统的环境伦理观和生态意识,给我们提供多元的参考和启示,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大乘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学之环境保护理论有其慧眼独具之处,更有比较具体的实现方法,有确实的环境保护方法以及环境保护目标,我们可从形而上的佛学生态意识与伦理价值观和形而下的生活实践指导来挖掘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启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物我一元的佛学生态意识对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应答

佛家追求超越生死,其实质即超越自我、破除小我之私,使“我”融合于宇宙精神,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佛教把“我”看作是一切烦恼和矛盾的根源,从而极力破除“我见”,启迪人们泯灭小我,走向物我一元,了悟生命的真谛。人因我执而必然感受到小我之私的约束,我即有别于他,既然他非我,这种分别必将引出对我的偏好,“分别故贪欲,贪欲固有身,即有身矣,则善恶并陈”(僧肇:《注维摩诘所说经》卷六观众生品),对我有利者喜之好之而求之,对我有害者厌之恶之而避之。“我执”将生态环境区别于“我”之外的他物,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占有欲,这促使人们贪婪的掠夺有限资源,对其任意占有和索取,从而导致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退化。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得回到人,特别是指导人的语言和行为的幕后主使――人的思想,对此佛学中物我一元的生态意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所谓物我一元即宇宙万物与我是同体的,如水滴与大海是一体二相之关系,所以作为个体的“我”要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种物我一元的思想具有相当积极的生态伦理价值,它帮助实现个体本性的道德觉悟与完善,将自我与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像爱护自我身体般爱护大自然;像修复自身创伤般修复已遭破坏和退化的生态环境。自然的生态危机其实与人的心态危机是一体为二的关系,应对生态危机必须从人特别是人的思想出发,物我一元的看待我们自己和孕育我们的自然环境。

二.众生平等的佛学生命伦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应答

自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确立以后,人类借助科技的强大力量,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整个生存环境的恶化。西方在上世纪初就已开始高度重视且着手修复生态环境,并将生态教育提升到人格教育的高度,生态学家阿尔多・李奥帕德的《沙郡岁月》一书中就曾呼吁人类应该建立并遵循一种以生态平等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平等对待自然万物并承认自然万物的价值与权利。同样的思想在中国的佛学阐述中则更为透彻与深入,在佛学的观点中,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是条件、要素的聚集),并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关联、共存共亡的相关性,在究竟真实的意义上,万事万物一律平等,表现在价值观上就是众生平等(这种万有平等观并非指万物存在形式上的无差别,而是指万物在性质层面的平等),这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且还包括宇宙一切生命的平等。佛教以慈悲之心悦护万物,要求破除一切差别,所有状态下的生命与现象在共性(空性)上均平齐等,无高下、贵贱之分,换言之,万有(包括人类、动物、生物、山河大地等)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和价值。综上述,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其根本之人的观念转化着手是关键,只有转变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思想,以众生平等的博怀对待并尊重自然万物,才能扭转人类盲目的占有欲对环境的破换,使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三.惜福节俭的佛学生活实践对资源约束趋紧问题的应答

紧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而来的就是资源约束趋紧问题,水、森林、矿产等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均受到严重威胁,造成这一现状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人类物欲膨胀驱动下的盲目开发。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本身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精神需求,心理学家马斯诺在其著作中指出:物质需要是人的低层次基本需要,在此之上还有保障或安全、归属或承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一味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忽视精神与道德层面的提高,不仅会影响人自身生命系统的平衡,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并将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和生态资源的枯竭。自古以来,节俭便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理所应当,但随之而来的巨大浪费却成了新的社会问题。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代表的佛学,倡导的惜福节俭之生活方式在当今资源趋紧的环境下和个人生活实践中为我们指明了出路。在生活中,佛法将贪、嗔、痴视为危害心灵健康的三毒,主张节俭素朴的生活方式,佛家说俭首先揭示的是物质层面的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时提醒世人以有限的用度去达成尽可能圆满的结果,在因果福报循环观中,强调人生在世必须懂得珍惜,正如明代的大学者焦澹园所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佛家提出的惜福观可说是节俭意识的最终体现,这种节俭惜福的观念对于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的社会生态环境实在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佛学中强调的物我一元、终生平等、惜福节俭等生态伦理思想和智慧,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也成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复兴中华民族中国梦的精神粮食与重要的文化推动。(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体育教育中学法指导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足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