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会火吗?

时间:2022-04-13 05:56:44

可穿戴设备会火吗?

可穿戴设备正在由概念化走向商业化,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国内已有很多创业者瞄准这一趋势,加入了新的战局

传闻已久的咕咚手环终于来了。

6月14日上午,咕咚网的官方微博了一条消息,称咕咚手环的功能样机将于6月18日上午10点准时接受抢购。网友很快就揪到了其中的关键词:样机,限购500台。不过对持币观望已久的人来说,虽然正式产品上市的时间依旧未知,但好在这次总算没再跳票。

从去年9月份手环的概念图解之后,咕咚的这款全新产品就一再不规则地跳票,这家名为“咕咚”的公司也变成童话故事里的“咕咚来了”,只闻其声,不见其详。

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咕咚手环所属的可穿戴设备概念却早已从一个还算新潮的词变得遍地开花,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仿佛不插一脚就不好意思称自己活在新时代。

今年1月8日,由汉王科技(SZ 002362)推出的智能手表亮相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百度也随即传出消息称,由首席产品设计师孙云峰率领的团队研发的可穿戴设备Baidu Eye正在内测。不久之后,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所推出的Bambook智能手表宣称将实现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功能。而在苹果公司的iWatch出来之前,映趣科技所研发的inWatch就已传出将于6月上市的消息。

在最为容易作为市场切入点的健康管理领域,相关厂商早已虎视眈眈地准备好了恶斗第一战。就在咕咚手环再次放出将要上市消息的5月中旬,来自美国的公司Jawbone携带其名为UP的智能手环就已经宣布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不到一周时间,国内首家售卖可穿戴设备的电商易迅网就宣告其备货售罄,这占到国内Jawbone UP正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尽管将要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咕咚网的总裁申波却还是松了口气,毕竟自己的产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终于要上市了。

手腕先行

智能手机的风潮之后,科技界难得迎来如此让人兴奋的新机会。随着可穿戴式设备由概念化走向商业化,各方也都迅速备战出击,迎接新一代计算革命。不过,最为火热的谷歌眼镜(Google Glass)虽然听起来很酷,但距离普及尚有距离,不仅产品预售价达1,500美元,正式推出也要等到2015年。更不用说那些能打电话的手套、可以当键盘的裤子和提供充电的比基尼泳衣了。

业界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可穿戴设备最合适的地方在手腕。事实上,这也是目前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咕咚手环、MYO腕带、Bambook智能手表、W/ME智能腕带等,共同打造出一场热闹非凡的手腕争夺战。

而在这些纷纷瞄准了手腕的可穿戴设备中,以消费为导向的个人健康和医疗管理的保健领域无疑是最先吹起号角的,这些产品纷纷瞄准运动健身市场,侧重于对个人生活和运动数据的跟踪记录。

以Jawbone为例,这家公司以生产外观和功能都非常酷的便携音箱和蓝牙耳机闻名。和公司之前所推出的产品不同,Jawbone的创始人Hosain Rahman(候赛因·拉赫曼)是从自己身上嗅到的新产品灵感:创业带给他多达27公斤的肥肉,这让他变得和68%的美国人一样,都步入超重领域。

这很像申波创办咕咚网的初衷。创业前,申波已经从事IT行业许多年,和别的许多程序员一样,他很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担心。事实上,这也是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当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特别关注的焦点。

2009年底,申波在成都创建乐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家都知道运动很重要,但很难坚持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就想采取一种比较好玩的方式让运动不再那么乏味。”为了尝试解决问题,乐动旗下的运动社区网站咕咚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让运动更好玩”。

当时的申波并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这个概念,国内也少有人做。美国有家名为Fitbit的公司于2008年推出其首款产品Fitbit Tracker,也是一款运动追踪器,推出后在美国大受欢迎,后常被拿来与Jawbone UP进行比较。

Jawbone的智能手环UP则推出于2011年底,却因电池问题在上市后迅速召回,又于2012年底推出第二代产品。这期间,老牌运动公司耐克也推出其运动伴侣Nike+ FuelBand,用于记录用户每天的运动量。

2012年9月,咕咚网也了其智能手环的图纸,看起来和UP很像,带有运动追踪、睡眠监测和饮食记录等功能。而在此之前,位于北京的滕海视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滕海”)也了一款名为“体记忆”的智能手环,但未公开发售,而是通过和集团客户以及国家部委等机关合作进行前期的市场铺垫。

小小的手环功能变得日趋完善:记录全天运动的综合信息并将运动数据量化;适时提醒以达到运动督促功能;对睡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带有智能唤醒功能;和饮食状况结合起来,变身成私人热量小管家。

软硬结合

咕咚网刚创立的时候,正值社交网络概念在国内红火之际。申波便将这一概念引入咕咚网,尝试以社交的形式让运动变得更加容易坚持。但仅有线上还不够,和另外一位创始人司建铭一样,申波想要的是一家能将软件和硬件真正结合起来的公司。

在研究生毕业之前,申波从事过几年和硬件相关的工作。尚未决心创业时,他曾在贝尔、思科中国区工作,并在2007年回到老家成都在诺基亚中国区担任一名服务器架构的主管。辞职后,申波找到曾在跨国IT公司工作多年、从事软件相关工作的司建铭,两人一起创立了咕咚网。

因为资金来源于自己的储蓄,两人想法颇为一致,需要一个能够快速变现的商业模式。结合自身经历的特点,创业的两人希望能够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结合,从一开始咕咚网便确立了软硬件结合的路线。

咕咚网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叫健身追踪器,像一个长方形的小夹子,有显示屏,可以计步、监测热量消耗和距离计算,甚至还带有基本的睡眠跟踪,比如记录翻身、移动等小动作。这之后,咕咚又不断推出会发微博的智能秤和配合APP使用的咕咚糖果和智能心率带等产品。运营三年多以来,咕咚一共推出近10款硬件产品和“咕咚运动”、“咕咚运动专业版”、“摇摇减重”三款手机APP,积累了450万名注册用户和近800万元的营收。

硬件+软件,这更像是移动互联网的2.0版。申波向《新商务周刊》介绍,作为互联网从业者,生产和制造硬件的门槛还是相当不易跨越。“这个周期比较长,我们做了三年,到现在才逐渐被大家知道,之前都在打基础。”而其最新的主打产品咕咚手环更是准备长达一年半之久,不同于软件只要更新版本就能修复漏洞,硬件一旦有缺陷则只能推倒重来。废掉三部模具、投入500多万元之后,咕咚手环终于走到了上市前夕,并收到了数万件预订。“不过还没有摊平成本,毕竟我们才卖两三百元。”因为把自己定位为互联网公司,产品对申波来说只是发展用户的方式,接下来咕咚计划推出相应的增值服务。“软硬件一定要结合起来。”

同样计划在今年上市的“体记忆”手环虽然也采取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但与咕咚不同的是,滕海将硬件分为高中低三档,售价分别在1,000元、600元、300元左右。不同价位的手环除了在功能的完整和细分方面有所不同之外,后续的增值服务也有所不同,例如最高价位的手环除了能获得详细的数据以外,还会享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等改进措施。

前景几何?

虽然经常被拿来和Jawbone的UP手环做比较,申波对自己公司的产品仍然充满信心。功能类似的前提下,两者不仅有着近700元的价格差异(UP手环售价1,098元,咕咚手环为399元),在本地化服务方面,申波自认为也有更多优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软件有近年来的用户基础,更加贴近国内消费者,而UP的软件到现在还是英文版的。”在咕咚的网站上,也经常看到组织咕咚网友周末郊游健身的同城信息。

作为另外一家国产智能手环生产商,“体记忆”手环虽然还未上市,但在接受《新商务周刊》记者采访时,总经理刘鑫则透露出更多自信:“Nike和UP都是在做社交,只要你在动,都会记录下来。我们实实在在做的是运动管理,5秒钟就能判断出你在走还是跑。在目前所有上市的同类产品中,我们是最精确的。”与其他手环仅有运动、睡眠模式的区分不同,体记忆则包含走路、跑步、骑车、工作和睡眠5种检测模式,相对来说更为细分化。

不过在外界看来,国产可穿戴设备目前的情况并不算理想。作为一名产品使用者,易到用车CEO周航认为,目前国内以运动为卖点的可穿戴设备还缺乏激励性反馈,用户过了新鲜期之后就会弃之一边。而5月刚进入中国市场的Jawbone UP,已经有用户反馈“戴了一段时间,就放那儿不用了”。

虽然现在的可穿戴设备领域风头正劲,新兴的硬件公司也正在成为创业大潮中最为火热的一支,但想要在这浪潮中乘风破浪,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航则坦率地表示,至少在目前,这一领域还不适合屌丝创业者来玩。

2011年4月,咕咚曾获得盛大集团千万元级注资,这也是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创业者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据申波介绍,盛大的这笔钱对咕咚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主要用于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产品线”。有了这笔钱,咕咚的产品线拉得相当长,从硬件的开发生产、APP到网站和后端的数据采集。

而有多年体育信息技术运营经验的滕海并不担心资金的问题。据刘鑫介绍,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风投和公司接触。“但我们自己资金足够,也得到了北京市政府700万元的文化创意产业扶植基金,目前就是要先做好产品。”

因为最能贴近用户,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也备受关注。在研发咕咚手环时,申波采取和百度云进行合作的方式,这不仅能让咕咚省下一笔购置服务器的钱,更重要的是,申波非常看好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云端服务的结合。以较低的价格卖出硬件之后,通过和咨询公司、体育机构等第三方合作,通过增值服务构建起更为丰富的盈利体系,“这块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

有着相似产品的滕海也有相似的想法,不过他们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我们会和政府合作,一些国民体质和健身相关的研究报告等;也会把数据返回给我们的传媒公司,在行业中开展一些更深的业务。”刘鑫向记者分析道。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巫师” 下一篇:“大路货”魔力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