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考点 熟悉题型 轻松中考

时间:2022-04-13 05:25:41

专题一 有关化学式计算

一、考点聚焦

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量).

2.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及由此衍生出的元素(或化合物)质量计算.

二、防错妙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化学式中的两个量: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存在图1计算关系:

1.特别是原子个数,一定要弄清楚.原子个数是该化学式中该原子的所有个数,就是说同种元素的原子个数要合在一起计算.如Cu2(OH)2CO3中氧原子个数是5,.

2.注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不是原子个数比.不能片面的理解成元素质量比就是原子个数比.

3.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要按元素的排列顺序进行计算的,顺序不同,比值不同.如果题目中没规定元素的比例顺序,解题时首先要规定元素的比例顺序.

4.由于元素质量比中的比号在数学上相当于除号,所以计算质量比时,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要加括号,然后再进行约简.

三、命题趋势

新课程标准,虽然对化学计算降低了要求,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要求.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题,不难看出,化学计算已经走出了“为计算而计算”的考查误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更加注重了与现代科技、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考题呈现了技巧性降低、涵盖面广、考查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趋势,大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很少以计算题形式出现,往往和化学式的意义相融合,体现了综合性.但是最终的落点还是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元素质量比计算、元素质量分数计算三个方面.

四、题型例析

例1 (2012年绥化)如图2是某药厂生产的葡萄糖注射液的标签.其溶质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试回答:

(1)葡萄糖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2)葡萄糖中C、H、O元素的质量比.

(3)葡萄糖中碳的质量分数.

(4)18 g葡萄糖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是g.

分析:(1)根据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可知,它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其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2∶6=2∶1.

(2)C、H、O元素的质量比为

(12×6)∶(1×12)∶(6×16)=6∶1∶8.

(3)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6 180×100%=40%.

(4)18 g葡萄糖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8 g×16×6 180=9.6 g.

温馨提示:只要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准确把握化学式中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利用计算公式进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不难.

专题二 有关溶液的计算

一、考点聚焦

1.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有关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二、防错妙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准确把握何种物质是溶质及溶质和溶液的质量,避免不加分析的硬套公式计算.涉及到的公式有: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其中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3.溶液稀释(或浓缩)前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稀释(或浓缩)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

即:M浓溶液×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M稀溶液×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三、命题趋势

以社会、生产和生活为背景,与化学方程式计算融为一体,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主流.

四、题型例析

例2 (2012年眉山)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酸蓄电池.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用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该稀硫酸时,需要蒸馏水(密度为1 g/cm3)的体积为 mL(精确到0.1).

(2)该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稀释配制、装瓶并贴标签.

请填写右侧的标签.

(3)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20%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分析:(1)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x

100 g×98%=(100 g+x)×20% 解得x=390.0 g

由于水的密度为1 g/cm3,即需要水的体积为390.0 mL.

(2)配制好的溶液要装瓶存放并贴上标签,标签应写明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名称是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是20%.

(3)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实际量取的浓硫酸的体积小于应该量取的体积,所以配制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

温馨提示:有关溶液的计算,大多都是涉及稀释(或浓缩)的计算,稀释(或浓缩)前的溶溶质质量不变是解题的依据,准确把握稀释(或浓缩)后的溶液质量是解题的关键.稀释(或浓缩)后的溶液质量应是原溶液质量再加上加人水的质量(或减去蒸发掉水质量).

专题三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考点聚焦

基本计算

1.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另一种物质的质量.

2.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一种气体的体积或由一种气体的体积求一种物质的质量.

综合计算

3.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

4.字母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6.结合溶液的计算.

7.结合实验的计算.

8.结合图表的计算.

二、防错妙招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计算基础.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是计算的依据,质量比等于系数×相对分子质量.由于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中考题最后一题,往往因为时间紧张而疏忽了配平,致使质量比的计算错误,导致计 算题“全军覆灭”的考生比比皆是,所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马虎不得!切记!

2.正确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要认真阅读题目,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把握题意,仔细分析已知和待求,找出已知条件,挖掘隐含条件,排除一些无用数据的干扰,寻找解题突破口.

3.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当你在解题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收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代入化学方程式的各物质的量应是纯净物且是质量.无论是已知物质还是待求物质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①若是溶液质量:应乘以它的溶质质量分数转化成溶质的质量②若是混合物质量:应乘以它的纯度转化成纯净物质量③若是气体体积:应乘以它的密度转化成气体质量.

5.为了提高得分率,步骤齐全、计算正确无误、解题规范、单位统一也是必须做到的.

三、命题趋势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题,不难看出,涉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仍是化学计算的重头戏.不过在淡化数学计算的同时,更加突出了新颖性、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实用性.命题时,往往都是以科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热点问题为素材设计新情境,以实验探究、图象、表格、商品标签等信息为载体,与化学式计算、与溶液计算融为一体,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利用信息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已成为中考化学计算的新宠.

四、题型例析

1.字母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3(2012年济南)在2A+5B=2C+4D中,C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 g A与B 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

(A)4∶9 (B) 8∶11 (C)10∶∶11 (D)31∶44

分析:本题是字母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是综合考查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与物质的质量比的转化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用好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22这一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用质量守恒定律求质量及用具体的质量比求质量时都与所给的系数(化学计量数)无关.只有用相对分子质量时,才能用到系数.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2A+5B=2C+4D和C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可推出C与D的质量比为(2×9)∶(4×22)=18∶88,由生成8.8 g D可推出生成C物质质量为8.8 g×

18 88=1.8 g.再由参加反应A的质量2.6g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B的质量为(8.8 g+1.8 g)-2.6 g=8 g,则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8 g∶8.8 g=10∶11.故答案选(C).

温馨提示:此类题一般都是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同学们往往看到化学方程式都是字母而胆怯,因此有很好的区分度.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用好质量守恒定律是解题的关键.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例4 (2011年枣庄)在一密封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1.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4 1 42 1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0 6 31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为1∶9

(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0∶9

(D) 甲反应后质量为8 g

分析:此题以图表为载体,把化学反应类型、质量比与质量守恒定律融为一体.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反应物、生成物,而是给出各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数据较多,干扰性强,是考查能力的好题型.解题时首先要根据反应前后的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待测物质的质量,进而确定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再根据选项逐一分析、推敲、判断,找出合理的选项.由表格数据可知:丙物质质量减少了42 g-6 g =36g,即丙物质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是36 g;而乙和丁都增加,是生成物,在反应中生成了乙物质20 g-1 g =19 g,生成了丁物质31 g-1 0 g =21 g.由质量守恒定律及36 g<19 g+21 g可知,甲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4 g,所以反应后的质量为0,故(D)不正确;该反应式为甲+丙=乙+丁,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为4 g∶36 g =1∶9,故(B)正确;而在反应甲+丙=乙+丁中,各物质的类别是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没给出,所以无法确定是否是置换反应,故(A)不正确;对于乙和丁的计量数未知,所以相对分子质量也是无法确定的,故(C)也不正确.综上所述选项应选(B).

温馨提示:此类题一般都是选择题或是填空题,易错点是把反应后物质质量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或当成生成的物质质量;解题关键是根据反应前后的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然后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待测物质的质量,进而确定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3.利用信息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5 (2013年德州)我国是燃煤大国,燃煤机组发电在我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煤燃烧产生大量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对人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危害极大.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开发,并进行了一定的工业应用.尿素溶液可同时吸收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总反应为:

2NO+2NO2+2SO2+O2+4CO(NH2)2=4CO2+4N2+2(NH4)2SO4若用1000 g尿素溶液吸收污染物,得到硫酸铵132 g.问所使用尿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此类题以现代科技、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工农业生产等为背景,把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融为一体,利用所给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涉及的方程式是教材中没有的,同学们是陌生的,但就题目所给信息,只要稍加思考就能顺利完成,此类题难度不大.

解:设参加反应的尿素的质量为x

2NO+2NO2+2SO2+O2+4CO(NH2)2=4CO2+4N2+2(NH4)2SO4

240264

x132 g

240 264=x 132 g解得x=120 g

尿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0 g 1000 g

×100%=12%.

4.表格数据处理型计算

例6 (2013年枣庄)我市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因此以石灰石为主要原料的水泥产业成为枣庄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这种石灰石样品6 g,把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表2(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求:

次数 1 2 34

加入盐酸质量/ 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质量/ g 4 m 0.6 0.6

(1)6 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质量为.

(2)m=.

(3)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4)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分析:此类题数据较多干扰性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对比表中所给数据,排除一些无用数据的干扰,找出有用的计算数据.(1)通过表中第3次和第4次的数据比较,可判断此时的石灰石中CaCO3已完全反应,且其中所含杂质的质量为0.6 g,所含CaCO3的质量为:6 g-0.6 g=5.4 g;(2)第一次加入10 g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 g,说明10 g盐酸消耗了2 g CaCO3,因此第二次加入10 g盐酸后所消耗CaCO3的质量共为4 g,m=6 g-4 g=2 g;(3)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4 g/6 g×100%=90%.

(4)设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

则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

2 g 10 g•x

100 73=2 g

10 g•x解得x=14.6%.

温馨提示:分析对比表中所给数据,排除一些无用数据的干扰,找出有用的计算数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由于第三次和第四次这两次盐酸都有剩余,其溶液中溶质没完全参加反应,因此,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不能用第三次或第四次盐酸的质量计算,也不能用40 g稀盐酸进行计算.

5.图象分析型计算

例7 (2013年遂宁)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

验探究,取10 g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反应),并绘制了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坐标图(如图4).

(1)碳酸钙完全反应用去稀盐酸的质量为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分析:此类题把实验数据以图象的形式呈现,把数学的函数图象知识与化学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融为一体.解答图象分析型计算时,应该仔细分析函数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意义,准确把握“三点一图趋势”即起点、转折点、终点和图象变化趋势是解题的关键.由图象可知,碳酸钙完全反应用去稀盐酸的质量为84.32 g,产生3.52 g二氧化碳气体.

解:设产生3.52 g二氧化碳气体需要CaCO3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100 44

x3.52 g

解得 x=8 g

100 44=x

3.52 g,解得x=8 g

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8 g 10 g×100%=80%.

温馨提示:解答此类题时,理解函数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意义,准确把握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和图象变化趋势是解题的关键.

6.实验图示型计算题

例8 (2013年安徽)某石灰厂需要测定产品生石灰中杂质(杂质只含CaCO3)的质量分数.小刚进行了如图5实验.请计算:

(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

(2)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分析:此类题把数据以实验操作图示的形式呈现,把实验与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融为一体.分析对比容器内物质的质量,找出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解题的关键.由于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容器内物质的质量减少,所以反应前后容器内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 g +500 g +100 g -609.78 g =0.22 g.然后根据CaCO3+2HCl=CaCl2+H2O+CO2 利用0.22 g二氧化碳,求出CaCO3的质量,进而求出CaCO3的质量分数.计算过程同例7,(略去)答案是5%.

温馨提示: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在解题中应用,增加的质量往往是参加反应的气体质量;减少的质量往往是生成的气体质量.

7.实验探究型计算

例9(2013年连云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后,提出 问题:“测定水的组成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经过讨论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邀请你一起对此展开探究.

[设计方案]甲同学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图6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操作规范).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为.

[实验探究]当玻璃管中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时,实验测得:①装置C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了1.6 g;②装置D的干燥管和其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了1.82 g,用此数据算得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 ,而由水的化学式算得H、O元素的质量比为.

[分析交流]针对上述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乙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此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你对此改进的方法是 (假设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 收,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小组同学用改进后的装置重新实验得到了正确结果.

[意外发现]丙同学不小心将反应后的少量红色固体a洒落到足量稀硫酸中了,发现除了有红色固体b以外,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提出问题]铜与稀硫酸是不反应的,这里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蓝呢?

[查阅资料]①CuO被还原的过程中会有Cu2O生成,Cu2O也能被还原成Cu;

②Cu2O固体是红色的,它一稀硫酸的反应为: Cu2O+H2SO4=CuSO4+Cu+H2O.

[得出结论]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

[分析交流]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是否会影响水组成的测定结果 (填“影响或“不影响”).

[提出猜想]对红色固体a的成分提出猜想①是:Cu2O和Cu;猜想②是:.

[拓展探究]丁同学利用改进后的装置及药品重新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方法去确定哪种猜想成立,他已称得:①玻璃管的质量;②反应前红色固体a和玻璃管的总质量,完全反应后,你认为他还需要称量 的质量.

[教师点拨]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再称量红色固体b的质量,也可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定量分析]小组同学再次实验,他们开始称取质量为3.6 g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得到红色固体b为2 g.假如3.6 g红色固体a都是Cu2O,请你计算出生成铜的质量(利用Cu2O+H2SO4=CuSO4+Cu+H2O.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然后,通过与实际得到的固体2 g进行比较,判断猜想成立(填①或②).

分析:此类题为实验探究与定量化学计算融合在一起的综合题,通过计算,分析找出误差并判断猜想,利于考查学生综合计算能力、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误差分析能力等,具有很好的开放性,立意新颖,综合性强,很好体现了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答案: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

H2;浓硫酸的作用吸收水蒸气或干燥氢气;C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了1.6 g是氧元素质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为水的质量;用实验数据算得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1.82 g-1.6g )∶1.6 g=11∶8,而根据化学式H2O求的质量比是1∶8;原因是干燥管与外界相连,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 ;,改进方法是在D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进入D装置;猜想②是Cu2O;还要测量出反应后红色固体和玻璃管的总质量;假设红色固体全部是Cu2O,利用3.6 g的Cu2O质量,根据Cu2O + H2SO4=CuSO4+Cu+H2O计算出生成的Cu的质量是1.6 g,然后与2 g对比,由于1.6 g<2 g因此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和 Cu ,故猜想①正确.

化学计算虽然处于压轴题的地位,中考赋予的分值也不低,但是难度并不大,一定不要畏惧.只要我们经过精心备考,细心训练,通过不同类型的计算进行合理的强化训练,不断地总结方法技巧,自然熟能生巧,事半功倍;考场上,沉着冷静,耐心读题,精心审题,细心计算,规范解题过程,一定会让你交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浅谈低年级写话训练的尺度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