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时间:2022-04-13 03:50:21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推手,也是整体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等背景下探讨农村金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风险;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4)04-0026-03

一、引言

自2004年直至2014年,连续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向“三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进程。在进行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迅速,但期间所积聚的农村金融风险也逐渐显露,甚至成为发展中的“顽疾”,正日益影响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如成立于2010年8月15日的高淳区砖墙镇农民资金合作社于2013年6月20日突然停止营业,约有3200万元资金无法兑付,对当地金融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据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金融风险有关(stiglitz and Weiss,1981)。而简单考察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中国金融年鉴2013》数据显示,在2012年不良贷款机构分布情况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8%)远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1.0%)、股份制商业银行(0.7%)及外资银行(0.5%)。农村金融机构增量改革过程中,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也面临着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据银监会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8月末,其不良贷款率为0.45%,拨备覆盖率480%,拨贷比2.16%。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目前农村金融所积聚的风险较多,需注意防范和治理。

在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中,防范金融风险研究广泛而深刻,而农村金融风险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见。如温涛(2005)将农村金融风险分为农村金融内部的运营风险以及农村金融外部的环境风险。何大安(2009)将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分为内部构成风险和外部冲击风险两大部分。周才云(2013)从外部和内部双重层面探寻当前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生成机理。现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各大商业银行,而对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较少关注。同时现有的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认识较少地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进入2013年以来,金融市场上新的形势层出不穷,农村金融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以期从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3个方面来探讨外部冲击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如何面对。

二、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新型城镇化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

农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依赖于金融信贷。银行信贷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农村资金来源而言,其提供信贷的主体主要为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王蒙,2013),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杨小玲,2010)。在2008年上一轮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尚未消退,银行不良反弹压力仍存的情况下,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着一系列风险。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伴随着项目进行的,银行信贷资金也是跟着项目流动的。而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公益项目,其项目本身盈利能力相对较弱,投资回收期较长,而且现金流入“前低后高”,造成短期收益较低,流动性较差,与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要求存在矛盾(常戈,2013)。从资金逐利的角度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较大的动力为其进行信贷融资。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为其进行融资,这就会产生一定的收益风险。

同时光有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并不足以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资金缺口问题,作为地方政府需要利用相应的地方融资平台,来进一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在融资过程中对地方政府形成的财政压力较大,使地方政府容易负债经营,而负债经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相对应的农村金融机构。这就需要防范由于地方政府过度财政赤字所带来的风险。

(二)利率市场下面临的金融风险

“十二五”期间,央行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2013年贷款利率的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势不可挡。利率市场化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成本增高。利率市场化也就意味着管制下的存款利率会彻底放开,农村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将不得不顺应市场要求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加大融资成本,压缩其利润空间。二是贷款利率降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经放开,而且基本上都是“一浮到顶”,但农村利率市场的彻底放开,贷款定价将由市场说了算,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的加剧将迫使农村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同时,农村信用社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将不得不进入市场,寻找新的客户。这样“一升一降”将严重挤压其利润空间,银行的利差将趋于收窄,对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将形成较大冲击,这就迫使农村金融机构需进行业务调整。

(三)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创新一直是维护金融领域活力的持久源泉,现阶段农村金融也在进行着相应的体制、产品创新(杨小玲,2013)。但在推行农村金融创新时,也需防范相应的金融风险。新型城镇化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融资需求,利率市场化增加了银行净利差收入的压力,这就迫使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创新,主动满足新的金融需求,并注重构建跨越传统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综合经营平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转型。针对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财产品这方面,根据wind金融数据库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47家农村金融机构(不含中国农业银行)共发行2759款理财产品。但也应看到,在理财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所积聚的金融风险,应注意防范。在2013年3月份,银监会就曾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文,要求严格限制向负债过重的地方政府发放贷款,并且规避“影子银行”关联业务风险。

三、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探讨

(一)农业自身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经济决定金融,农村金融中存在的系列风险很大部分原因来源于农业自身。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回报率不稳定的行业,现代农业所面临着来自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风险(刘成玉、黎贤强等,2010),例如:自然风险、生态风险、市场风险等,依靠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无能为力的。农业本身利润率低的事实也致使商业银行相应的资金不愿大规模流入,出现资金外流现象。加之缺乏农业风险保障与预防机制,一旦发生银行挤兑风潮,容易使农村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资金逐利的本质迫使农村金融机构违规发放贷款产生金融风险

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都存在着压力,特别是在上面考核指标的严控下。加之近期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也对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冲击,为了提升业绩及完成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任务,违规发放贷款的现象在农村十分常见,这也容易形成金融风险,需要加以防范。

(三)农村金融脆弱性是其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内部原因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贷款质量监管的风险防范制度,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突出,形成了一大批不良贷款。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加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四)地方政府过度干预下存在的风险

目前农村地方政府对信贷干预的刚性依然较强。长期以来,特别是在近年来农村资金和县域资金严重外流的情况下,县、乡政府部门受政绩的驱使和财政资源的硬约束,在上项目、争速度中只能主要依靠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成了农村地方政府的“钱袋子”,造成信贷资产大量沉淀。同时在现有农村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下,地方政府盲目地推广一些并不适合本地自然条件或经济发展条件的农产品种养殖项目。但在这些农业推广项目出现问题时,农民并没有动力归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而农村信用社对这样的情形也没有得力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的干预。这就容易出现农村金融机构被动贷款,农户被动借款的情况,这种不正当行政干预加剧了农村金融风险,需引起注意。

四、新形势下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相应对策探讨

(一)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应该发生转变。政府必须逐步缩小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范围,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只在调控失效的情况下才对经济实施二次调节,所用手段也主要应以经济手段为主,发挥其对市场调节的补充作用。政府应尽量把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明确分开,把政策性贷款交给政策性银行去完成,不再干预银行和信用社的业务活动和贷款自。

(二)尽快出台相应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监督作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建立,如《农村合作金融法》、《农业保险法》等,确保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共同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为农村金融机构免于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提供法律保护,尽量减少对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限制,健全对农村金融企业的处罚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法律约束,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出现偏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问题,为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提供依据。

(三)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

在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按照国际惯例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创建一套新的适应中国农村经济和政策性银行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信贷管理制度。为此,要制定强有力的措施督促借贷单位专款专用,按时还本付息;对所有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借款主体,都要进行评估,确定其信用等级;在增加政策性信贷投入的同时,必须讲究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加强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严格审查贷款项目,确保各项政策和宏观目标的实现。对于农村金融风险的管理,应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预警与评价体系。

(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注重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创新是伴随着风险产生的,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都会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全新的信贷业务,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变化、判断利率趋势,进而制定金融产品的价格,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品种,以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当然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的同时,应该注重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监管,这就需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Stiglitz.J.F.and Weiss,A.(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93-410.

[2]温涛.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何大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59-67.

[4]周才云.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生成机理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探索,2013(2):115-120.

[5]王蒙.农村金融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J].江淮论坛,2013(5):31-34.

[6]杨小玲.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金融的协调发展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l(2):18-22.

[7]常戈,关于商业银行加强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3(2):53-59.

[8]杨小玲.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海南金融,2013(6):70-73.

[9]刘成玉,黎贤强,等.社会资本与我国农村信贷风险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87-96.

上一篇:Unit 3―3―3―3 下一篇:职场中的“曲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