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古韵留丹青

时间:2022-04-13 03:08:32

新年伊始,安徽省博物馆举办的“明清皖籍画家作品展”正在该馆对外免费展出。全部展品60幅,是从以肖云从为首的“姑熟画派”、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和以戴本孝为首的“黄山画派”等画家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中国画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些画,热心的观众本来是很难看到的,由于改革开放文物逢盛世,收藏单位明白这些作品应属全国人民宝贵的艺术遗产,加之展出场所条件的改善才奉献出来,让广大群众观赏并为美术研究者提供珍贵、具体的资料。下面简要介绍明清时期十位皖籍画家及其作品,以供鉴赏。

朱邦《江雪卖鱼图》(图1)

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间,皖南休宁出了一位“独具大家风范”的画家朱邦。他善画山水、人物,喜写仙野云林。如“水墨淋漓,生气流逸”的《江雪卖鱼图》,生动地表现了江南寒冬景色和渔民生活。画面积雪凝寒,冬江之上,三五渔船随意停泊,河水边,道路旁,点缀房屋数间,水榭相连,有人买卖江鱼,有人饮酒观雪,有渔夫弃船登岸,还有谋生者载船携子逆流而上,由于气候寒冷,有人将颈子缩到衣服中。为了突出大雪漫漫,前景几株树叶落尽的老树与远处被积雪压弯了的竹子,上下呼应。画面上留出很多空白,以淡墨渲染烘托积雪的深厚。远处也是以淡墨染出黑沉沉的天空,露出白皑皑的远山。整个画面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意境悠远,人物刻画精细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屋宇界画严谨整饰,设色典雅庄重,是朱邦一幅比较成功的人物故事画。此幅中堂为绢本设色,纵163.5厘米,横105.5厘米,距今约有450余年历史,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朱邦,明代画家,字正之,一作近之,号九龙山樵,丰溪渔叟,酣J道人,新安(今安徽歙县)人,也说休宁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嘉靖年间,当在唐寅之前,似与画家张路(1464-1538年)同时。评论家称其作品“别具一格,独具大家风范,精绝难寻。”

丁云鹏《伏虎尊者图》(图2)

丁云鹏(1547-1628年),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人。善画人物、佛像,以精工见长。评论家称其作品“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现”。《伏虎尊者图》是他细笔人物画的代表作,描写的是佛教传说中伏虎罗汉的故事。前景是坡石杂草,背景为风竹几杆,云烟如幕。身着袈裟的老者,手执羽扇,肃然而立,罗汉的头部用细笔勾绘,清癯的面颜,蓬松的须发及微锁的眉头都刻画得有声有色,简洁细腻、生动传神。他立于虎旁,驯虎翘尾。一蓬头宽袍小童,供捧香茶而来。衣纹用粗硬线条写出,与面部细软之线相互映衬,加强了形象的情趣韵味。该图笔墨的特点是有收有放,工写相间,刚柔相济,于对比中求统一,给观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伏虎尊者图》是作者根据《南阳府志校注》中所载8岁出家的襄阳法聪禅师,只需手按虎头即可令其伏地的内容所作。该图为纸本墨笔,纵135.3厘米,横60.1厘米。从图左款署“丙辰”可知,它是明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画,作者时年70岁。善画道释人物的丁云鹏,白描酷似李公麟,设色学钱选,山水杂画也妙,风格略近文徵明。董其昌极称其艺,曾刻印“毫生馆”相赠,丁云鹏常钤于他得意之作。

方元焕《秋江渔隐图》(图3)

方元焕,字两江,号小山居士,明代书画家,安徽歙县人。《秋江渔隐图》为绢本墨笔,纵147.8厘米,横41.8厘米。图绘远岫缓坡于江天之间,前景堤岸香柯醉枫三两交立,树下杂草丛生,江面扁舟半隐大树之后,一老者坐于船头,独钓秋江,辽阔天空,意态高远。此情此境令人想到晋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佳句“云无心以出岫”与“时矫首而遐观”。很显然,画家的心境与高士陶渊明的心境是息息相通的。从技法上看,山丘的画法简括苍劲,笔墨枯淡清疏,人物虽小,神情活现,表现了画家深湛纯熟的功力与清静超逸的心怀。此图笔简意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极具墨法之趣。

方元焕尤精工书法,特别是行草,书体流逸,丰艳媚丽,堪称有明一代足以左右江湖潮流的大手笔,名重当时,有“家无两江字,不是大人家”之说。

李流芳《山重水复图》(图4)

这是一幅金笺本墨画扇面,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歙县人李流芳所作。描绘的江南春景,山峦连绵,湖水环绕,云岚浮动,林木葱郁。前景山坡林荫里掩着两所柴篱茅屋,屋中一长者安然远望,静中有动,却为画面增添生趣。画山以淡墨多次皴擦渍染,又略用浓墨积加,线条顺折,笔力刚劲。山石间留出道道空白,形象地表现出山石硬峭的质感,层次分明。扇面的构图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黑白关系,采用皴擦渍染,将山峦推高推远,留出大片空白,将水面扩大放宽。近树、平湖、远山,画得自然灵动,韵味饶足,启示非凡。此画作于明崇祯元年,即1628年,作者时年53岁,第二年便去世。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泡庵、檀园、慎娱居士。万历举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也工书法,又精镌印,与何雪渔齐名,其画又与程嘉燧并论。

胡皋《和风烟雨图》(图5)

“和风烟雨主,恍惚失山村”,这是明代徽州画家胡皋在他创作一幅山水画上自题的诗句。此画原名叫《烟雨图》,1987年全国古字画鉴定专家组来安徽省博物馆巡回鉴定时,启功先生改为现名。他说此图真实地描绘了温润多雨的江南山林景色,和风细雨,烟树迷离,刻画出雨中山川的神奇境界,含蓄神秘而富于真实感,其奥妙就在于“和风”二字,这本是作者画中诗句着意表现的意图,所以叫《和风烟雨图》比较贴切。

该图为纸本墨笔,纵81.7厘米,横31厘米。描绘主峰高耸,侧峰迷茫,古刹名寺隐于和风细雨之中。宽阔的湖面上洲渚静卧,野树成林,村居散落。堤岸坡脚,于茂林下围建茅屋,岸边独木架桥。全图一片烟雨霈霖,万物沉酣之象,充分显出作者用墨的本领,水和墨的调和加上宣纸的润染效果,使墨出现复杂的层次,再无需借助太多的色彩,因为墨色已发挥出色彩感,出现了令人迷醉的和风细雨绵连的意境,感到格外有味道。从图上落款“丁亥”可知,它作于公元1647年,作者时年78岁。

胡皋(1570-1649年),安徽婺源(今划归江西)人,尤工书法、诗歌文辞。留居京师三十余年,多有公卿争求墨宝。明天启问从赵佑宣赴朝鲜,朝鲜人得其字画,“皆珍宝之”。

肖云从《闭门拒客图》(图6)

明末清初,在皖南芜湖地区形成了一个艺术上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山水流派――姑熟画派。画家多为明代遗民,他们的作品多描绘异族欺凌下 的河山,幽僻清远的画境,寒荒遗逸的情调,具有强烈的个性,令人耳目一新。肖云从便是“姑熟画派”的开路人。“姑熟”即今安徽芜湖。

《闭门拒客图》为纸本设色,纵23.7厘米,横14.8厘米,系八幅册页中的一幅,描绘的是元人赵孟\访其弟赵孟坚遭到闭门奚落的故事。幽静的大山境中,坐落一座雅致庭院,四周修竹、高柳、丛林、古松环绕,院后奇石怪峰,高山峻岭,飞泉中流,溪水绕庭而过,景物众多,境界深幽。图中作者自题:“赵荣禄仕元,省其弟子固,子固高卧寮檐,闭门拒之。今就子固画法为图,荣禄笔意虽优,余无取焉。”赵荣禄即赵孟\,字子昂,子固即赵孟坚,子昂之弟。二人皆宋宗室,宋亡后,子昂降元做了大官。一日他头顶高冠,身着红袍,走访弟弟子固,子固稳卧高堂,令童子紧闭院门,护犬怒视,子昂遭拒门外,无趣而返。这便是传说中的“闭门拒客”故事。

肖云从(1596-1673年),安徽芜湖人,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善画山水,体备众法。入清不仕,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专意于书画的研究和创作。元明以来,文人作画多用柔曲线条,他却用方直的线条,这是他对传统绘画的一个大胆突破。他的画导致了新安画派渐江绘画的成功,不过渐江的山水画几乎用方直线空勾,显得更加冷峭充实。

渐江《山水松石图》(图7)

同样也是明末清初,以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程邃等为代表的一些遗民画家活跃于皖南地区,他们师承宋元,师法自然,以山川景色为母题,独抒性灵,善于将山河景色升华提炼为理想化境象,语言简约,内涵深邃,诗画一体,画格尤高,形成了美术史上有名的“新安画派”,渐江便是创始人。

《山水松石图》为渐江十一开册页当中的一幅,纸本墨笔,纵22厘米,横14厘米,画幅虽小,意境幽深。取景清新,山石灵动,水面平静,朴素简洁。虬松有舞姿,翠竹显媚丽,茅亭隐现松石之后,一老者抱琴缓步而上,悠然自得,令人思绪无穷。此图构思奇崛,章法很不一般,看似清淡简远,实则精密严谨。画石也多用方直线条,山石平台,多石少土,持重沉着,于精细处见苍劲,于简易处见浑厚,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

作者渐江(1610-1664年)安徽歙县人,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号渐江。自幼孤贫,以砍柴卖钱为生,孝养老母。母亲去世后,终日埋头读书习画,明之后从事抗清复明斗争,遭受失败便上武夷山削发为僧,名弘仁。数年后回到老家隐居,潜心研究绘画创作,写家乡景色,得黄山神韵,取得巨大成就。当时收藏家以无渐江画为“恨事”,“江南人家以有无定雅俗”。

查士标《晴峦晓翠图》(图8)

查士标和渐江、汪之瑞、孙逸并称为“新安四大家”。在新安画派中也是取得巨大成就的。《晴峦暖翠图》,原名《查士标仿黄子久山水中堂》,也是1987年全国古字画鉴定专家组启功、谢稚柳改为现名。黄子久即元代画家黄公望。该图为绢本,设色青绿,纵74.2厘米,横50.7厘米。图绘一老者身着红袍策杖登山。近景平原,树木繁茂,小桥流水;中景山脚,流泉淙淙,曲径通幽。山林中茅屋数间,宁静宜居;高处建亭,环山尽览。远山用淡墨横扫,愈下愈淡,直至于无,碧空如洗,视野开阔。全图构景散而不乱,笔墨疏简而不冷,皴法简小而明洁,运笔转挫而多变,设色青绿温润,放眼满目春晖。画幅左上草书自题:“董华亭称子久画常以晴峦暖翠为第一,余二十年前曾见之,追拟其貌,然自为位置不能有肖也。”款署“乙卯”,钤“士标”等印。乙卯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可知《晴峦暖翠图》为作者61岁时所作,正当老辣生辉。1991年该画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查士标(1615-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安徽休宁人,明末诸生。他的家族比较富足,多有收藏青铜器和宋元人绘画真迹。少年时一面以经学入手,事举子业,准备在仕途奋斗;一面临习古代名画,精心研读,因而又精于字画鉴定。他擅长山水,“专尚疏淡一路”,风度超逸,评论家赞誉他“疏淡有致多逸品”。

戴本孝《烟波杏霭图》(图9)

清初画家戴本孝(1621―1636年),安徽和县人(祖籍体宁),字务旃,号鹰阿山樵,作品多写黄山风景,“黄山画派”先驱者之一。

《烟波杏霭图》,笔墨线条奇特,境界幽邃清静。图绘高山峻险,平湖烟波。疏林石岸,阔水远山,一派清爽疏秀。小桥流泉,石影波纹,颇见设色妍雅。左边石桥有小道直通深山,右边平湖有老者乘船垂钓,静静期待鱼儿上钩。他头戴儒巾,亭中案几散放书册画轴。因此看起来他不像是渔翁,或许是居于山林的贤人隐士。整个画面淡雅清新,笔墨之妙犹如一股浓淡相映的烟波,有仙逸之气,此景此情,令人神往。

戴本孝的山水画,用笔用墨耐人寻味。有评论家说他的笔墨特色是:枯笔焦墨,却于模糊处见分明。他的线条或皴法,是半写半擦而出。有时一笔划过,纸上仅留下似有非有的模糊痕迹,有的反复擦写,无一实笔。所以他的画没有清楚的分界线。但是以意象观之,却又处处分明,而且有很强的空间感,乃“明末清初殊为鲜见的画风”。

罗聘《古柏兰石图》(图10)

在清一代“扬州八怪”中,安徽有两怪,而且同出一个县,这就是歙县的汪士慎和罗聘。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花之寺僧、衣云和尚。擅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所作笔情古逸,思致渊雅,自成风格。尤工画鬼,曾多次作《鬼趣圈》,借以讽刺当世,极得名流称赏。然而此幅《古柏兰石图》并未见怪,而是风格清新,高雅拔俗。

《古柏兰石图》为纸本墨笔,纵163厘米,横50厘米。图中古柏,拔地而起,枝干盘旋,虬枝横空,回臂生风。顽石用润笔散锋写出,湿墨淡染,瘦透自如,富有天真烂漫的气息。古柏下,顽石旁,蕙兰飘香。兰草舒展,风致翩翩,线条流畅而富于弹性,行笔起讫有序,气脉贯通,秀爽潇然。作者以娴熟的技艺,得心应手地将古柏、兰、石三者巧妙地组合在画面之中,聚散相生,表现出物象的“高风雅韵”,收到典雅清逸的艺术效果。

罗聘是金农的入室弟子,也是金农绘画的主要人。他是“扬州八怪”中年辈最晚者,是一个才华早露的多面手。他一生好游历,足迹遍布天下,因此见多识广,落笔不同凡响,是“扬州八怪”中的佼佼者。

以上介绍皖籍画家的十件作品,除《烟波杳霭图》由他馆收藏外,余皆为安徽省博物馆藏品。安徽是徽墨、宣纸、歙砚、宣笔集中生产的地方,是文房四宝的故乡,而皖南又称文物之海。明清之际,许许多多的安徽籍画家和他们创作的大量书画作品,是安徽人民的骄傲。当我们展卷品味这些传承有序,保存完好的精美画卷时,也一定不会忘记收藏家、鉴赏家们作出的特殊贡献。

上一篇:AAC艺术中国年度颁奖盛典聚焦2008艺术影响力 下一篇:甘园瓷话.参透“空白期”瓷艺流清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