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地震灾区重建的长效机制构建

时间:2022-04-13 12:10:53

农村金融服务地震灾区重建的长效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做好灾区金融服务工作,关系到受灾农村地区重建家园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对都江堰等地震灾区的实地走访调研,认为在农村经济落后和遭受地震毁坏的双重困难下,研究农村金融对受灾农村地区的灾后重建的支持作用,构建合理而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金融 灾后重建 长效机制

与灾后重建相配套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为应对灾后小额贷款激增的情况,2008年12月,都江堰市首家村镇银行成立,将居民或企业单位的大量闲置资金转移到农村,进一步支持灾后“三农”发展。发展村镇银行,四川省首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三位一体”应对策略,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运行方式有两种:一是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共同提供大额、中长期信贷资金,解决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无法单独满足农产品收购企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以及个体工商户的大额信贷资金需求;二是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一道,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此外,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还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

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建设。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完善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多元化农村支付服务组织体系,可以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其它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鼓励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提高其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推动农村当地信用体系建设。为有效助力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其重要方面。进行农户信用评级,将农户贷款纳入个人征信系统管理,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此外,加大信用知识宣传力度,促进“三农”信用意识的提高,以积极健康、诚实守信的心态投入灾后重建。

积极探索适合的金融产品

(一)推进小额贷款业务发展

调整农户小额贷款政策。全面拓宽农村小额贷款对象、范围、金额、期限、利率。小额贷款额度在急需灾后重建资金的地区提高到3~5万元;小额贷款期限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等决定,个别贷款期限可延长到3年;小额贷款利率坚持“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

推动业务创新,创新农户小额贷款方式,实现小额信贷业务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等组织在小额信贷业务中推出了若干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创建“呼图壁模式”(呼图壁是乌鲁木齐周边的一个县),由农村社保机构与农村信用社共同创建农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制度;创新还款方式,设计按季还款、分期还款业务和最高额循环产品等。

(二)创新农村信贷产品

本文设想建立符合农村金融实际情况的农户贷款连坐模式――“产业化联保贷款模式”。具体内容可以包括:

因地制宜,促成联保小组的建立。产业化联保贷款模式的核心是建立符合国情的联保小组模式。本质上,联保小组是多个农户组合成的申请贷款的契约法人。更具体地说,联保小组负责人和联系人由成员民主选出;小组内部设立利益联动、违约连坐、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等各项制度。联保小组的组建优先考虑自由组合方式,但应以乡、村、镇等行政区划为基础,参考农户生产的同质性,以及其它特殊的环境条件。

创新推广“银行+企业+联保小组”和“银行+联保小组”抵押担保贷款模式。区位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农户的经济条件,但银行必须坚持与有贷款意愿的联保小组签订抵押担保贷款契约。在此前提下,对于提供抵押担保确有困难的小组,由银行出面协调能够与小组内多数农户形成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帮助联保小组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以促成银行、联保小组和企业三方或多方抵押担保贷款契约的签订。其中,企业可以作为借款人、质押人、抵押人或担保人,银行作为贷款人为小组或企业提供附有优惠条件的贷款;同时,企业与农户之间必须订立收购契约,银行参与该契约的签订过程,以防止发生骗贷行为。对于能够靠自己提供抵押担保的小组,根据联保小组的意愿,双方共同协商是否引入下游企业订立抵押担保贷款契约。

发展涉农企业客户资源。联保贷款业务不应孤立于其它“三农”业务之外,尤其应该配合农村企业贷款业务大力开发客户资源,逐渐改正“挑肥拣瘦”的营销理念;开展业务应该放远眼光,帮助今天的小客户发展成为明天的优质客户,尤其是应该着力把常规业务客户发展为联保贷款业务的合作伙伴。

可持续地提供贷后非金融服务。出于保证贷款质量和贯彻中央金融服务三农部署的考虑,农业银行应该逐渐拓展面向农民、农户和信贷小组的非金融服务工作,如农业科技辅导、农产品产销服务、农民工进城务工咨询等。

争取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三农”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在这个本质问题上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取向是共同的,所以应该在开展各项联保贷款业务工作中协调好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关系,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政策环境。通常情况下,在面向“三农”问题上只要能够找到与政府相契合的合理合法利益点,就能够得到比较有利的支持。这种支持可能是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能够用价值计量的,也可能表现为各种无法用价值计量的形式。

农村金融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灾后发展

完善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切实推动都江堰旅游业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特别在提高对小型龙头企业贷款覆盖面上加大对其资金支持力度。实行农贷个人营销制,要配套建立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和从业人员担保制度,加强对贷款营销主体的监督制约,防范信贷风险。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成立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基金或机构;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探索适合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需求的农业保险模式。借鉴国外经验,一是成立农业灾害风险基金,该基金专门负责龙头企业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所导致的损失,风险基金50%来源于会员缴纳的保险费收入,50%来自于政府的财政预算;二是成立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办理各种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对该机构给予多种形式的经济支持,包括提供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免税优惠;三是建立一种激励机制,给予商业性保险机构税收减免,鼓励它们从事农业保险业务,该保险业务应与其它保险业务分开建账,其发生的损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偿。

设立龙头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农业生产存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而且投资周期长、项目风险性相对集中。因此,成立农业龙头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是非常必要的,可通过公募或私募方式筹资成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民间资金、证券市场资金进入农业投资领域,弥补国家财政投资的不足。

开展农村金融创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笔者认为,实际支持应从其发展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信贷对象和支持方式。对此,本文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当农户存在信贷需求时,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整体授信,也即农民专业合作社集合农户并承担农户和银行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原本信用不够健全的个体农户可以得到银行信贷,同时也分散金融机构进行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不同合作社发展阶段实行三种不同模式:

合作社直贷模式。当金融机构直接向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时,合作社取得贷款资金后向种子、化肥、饲料等生产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并通过合作社内部交易提供给社员农户,待农户收获后,合作社再将劳动成果统一收购并出售,并用货款归还银行贷款。

农户贷“物”模式。此种模式下,银行需先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农户签订三方贷款协议和合作社提供担保协议,约定由银行向农户发放指定用途的贷款,同时农户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代为使用贷款资金,采购指定生产资料并提供给农户使用,待农户收获后,合作社再将劳动成果统一收购并出售,并用货款代农户归还银行贷款。

“合作社+ 农户”模式。银行通过合作社对社员农户办理小额贷款,然后社员农户在需要时使用贷款并通过合作社集中购买生产资料,待农户生产结束后,将劳动成果通过合作社统一出售,在得到销售收入后,由农户分别归还银行贷款。

参考文献:

1.宋宏谋,陈鸿泉,刘勇.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程度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8)

2.焦兵.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1)

3.姜林.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政策制度设计―以四川绵阳地震灾区为例[J]. 西南金融,2008(8)

上一篇:关于跨国技术转移的理论梳理 下一篇: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差异的经济后果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