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时间:2022-04-12 04:33:25

城镇化背景下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摘 要:社会焦虑感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在城镇化进程中针对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缺少关注。本文在梳理研究文献、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构建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社会焦虑感的影响因素体系,为今后社会焦虑感的研究提出可借鉴性的指标做好前期准备,为国民身心健康及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险社会;城镇化;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化、城镇化的推进,人类社会渐渐发现面临着大量“制造的风险”,我们生活在“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深水区,人们普遍对未来发展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可预知性,使得当今社会面临空前的“社会风险”。大部分人对始料未及的风险束手无策,陷入一种焦虑甚至是恐惧的情绪之中,产生社会焦虑感。截止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城镇快速扩张一味注重规模和数量所带来的畸形城镇化日趋严重,诸多“城市病”开始显现。此外,城镇化直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催生了社会成员的个体意识和财产意识,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人们之间普遍缺乏信任,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全民焦虑”时代。

1 研究回顾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焦虑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和发展而滋生和扩散,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成正比。人们往往在摆脱了身体温饱的担忧后,就会开始寻求“心理的温饱”,现代人为了维持这种“温饱”费尽心机和精力,永无停歇。默顿在1938年提出了“结构紧张理论”,指明若在社会文化所建构的人们渴望成功的期望值与社会结构所能提供获得成功的手段之间存在“结构紧张”状态,人们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学家罗洛认为,焦虑是20世纪社会中存在的普遍而深刻的问题,现代人的焦虑感主要来源于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与破裂。

在国内,近年来社会焦虑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赵鑫认为,所谓社会焦虑,是指当社会紧张心理上升到整个群体的大多数人都已具有时所形成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焦虑虽然是一种心理现象,但并不同于心理学上的焦虑,心理学上的焦虑主要侧重于个体层面的焦虑。邱敏认为,社会焦虑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焦虑阶段,第二阶段是普遍焦虑阶段。当前我国的的社会焦虑现象就已经从个人发展到群体,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之中。

此外,国内学者们还集中提出缓解社会焦虑的途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建立制度化的“安全阀”系统,完善公共服务、健全法制制度;充分发挥中间阶层“缓冲带”的作用,通过社会力量的交汇合作解决社会焦虑。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过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对社会焦虑问题的系统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未有直接涉及社会焦虑感、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城镇化与社会焦虑感等方面的研究。

2006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1]。近10年来,我国社会焦虑感明显具有加重和扩张的趋势,而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却未有涉及“社会焦虑感”的文章,从侧面看以“社会焦虑”为关键词的文献年代分布,2000年后学界对社会焦虑问题的研究文献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2009年后文献数量显著增加,2014年和2015年有减弱的表征,见图1.1。

2 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

焦虑分为个人焦虑和社会焦虑,因此,影响社会焦虑感的因素既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带来的社会焦虑也包括个人因素产生的个人焦虑。

(一)社会焦虑感影响因子

本文用概念来标示关于“社会焦虑感”的文献资料,通过拆解和理解文献资料来确认和发展概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取影响因子。包含3个步骤:(1)概念化,将原始文献中含社会焦虑产生原因的内容提取,打散成独立的句子,进而形成初步概念;(2)概念分类,对概念进行优化、分析和筛选,把同一类属的概念聚集起来,形成概念丛;(3)因子提取,对概念丛进一步抽象并命名。

本次研究共提取18个概念和9个影响因子,这9个初步影响因子分别是:社会不公,正义不张;法律保障制度缺位;心态不正,社会价值观冲突;社会保障体系真空;社会规则秩序真空;焦虑的城市化;沟通不畅;社会认知;社会不满。社会焦虑感影响因子提取的示例见表2.1。

(二)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体系

影响因子的目的是精练和区分影响因素。从已有的影响因子中选择出最能体现文本主题的影响因子,再回到原始Y料中将这些影响因子与相关文献联系起来,检验其提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个过程,合并次要影响因子,构建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体系。本文共挖掘出以下7个影响因素, 由5个社会环境因素和2个个人因素: 社会正义、法律制度、价值观、社会保障、城镇化、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影响因素体系构建过程如表2.2。

3 经验建构的关系结构检验

当社会大多数人都频繁地遇到各种社会风险而生发焦虑情绪时,仅仅关注个体身心因素对焦虑的影响就不够合适,应该探究外部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风险社会下的焦虑感

吉登斯认为,在现代性背景下,人们心中惯常的东西不存在了,人们的信任危机逐渐严重,不管是何种原因,焦虑感都会扑面而来。

(1)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催生了社会焦虑感

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受益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带来各种社会心理上的变化。如今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富者则担心自己的财产得不到保护,贫者担忧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民众对未来都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感,唯恐成为牺牲者,贫富利益分配的不均催生了社会焦虑感。

(2)价值观多元化加剧了社会焦虑感

现代城镇是一个紧绷的社会,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诱惑和风险,在物质经济的冲击下,焦虑者看到的都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社会大众感到一种强烈的价值缺失感,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甚至到大众传媒领域,普遍盛行“实用至上”原则,加之文化自信的缺乏,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精神世界充满了困惑和无助,进而加剧了社会焦虑感。

(3)法律保障不足扩大了社会焦虑感

在城镇化迅猛推进中,法律和制度的作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给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在生活遭受风险时的救济途径。而在现实中,法律法规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广大社会成员应对这种风险,法律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明显缺位不足,大批社会成员在面对风险的时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自然对自身的处境产生了担忧,从而扩大了社会焦虑感。

(4)全球化风险冲击了社会焦虑感

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世界性的、全球化的,因此“风险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世界风险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整个社会系统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由此增加了社会发展运行的不确定性,社会风险也随之增加。全球化可以让我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全球化的发展也加剧了风险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冲击着人们的社会焦虑感。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焦虑感主要是由于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这个特殊环境下,社会生活环境剧烈变化引发的各种问题所致。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焦虑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关系结构

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及个人因素构成。其社会环境构成是: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社会变迁加速,社会整体利益结构急剧调整,而一些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出现真空,国民失去曾习以为常的单位福利和单位保障,缺少基本生活底线“兜底”,加之风险社会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大众对身份、自身处境和未来预期产生担忧和恐慌,法律制度缺位和社会保障体系真空产生的这些担忧和恐慌反过来也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尤其是制约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外一个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客观而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城镇化推动下的快速现代化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市场资源配置不公、收入分配不公、社会流动不顺畅,特别是社会向上流动的困难直接助推了社会不公,正义不张。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也在加快和持续扩大,导致社会大众普遍的信仰缺失,社会文化价值认同出现扭曲,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挑战我们传统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社会成员心态异化,集体社会价值观迷失,社会大众形成普遍的社会焦虑。

如前所述,社会焦虑之所以没有成为“社会焦虑感”,是因为前者强调的是用社会学、社会问题的视角去定义现代社会的焦虑问题,狭义地与心理学进行区分。实际上笔者认为焦虑感最初就是心理学概念,社会焦虑离不开心理学,“社会焦虑感”这个社会心理学的新概念更能说明现今我国的社会焦虑问题的普遍程度和严重性,其个人因素构成是: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人们明确地预期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等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时候是有资金才能参与克服麻烦,面临各种困难,社会和政府暂时还没构建起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以缓解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今的精准扶贫和社区社工服务正在改变这一困境。同时,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焦虑和问题后,由于非理性认知,容易夹杂着不公正的心里感受看待一些原本没有那么严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形成错误的社会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势必加重社会焦虑感,使人们处于焦虑之中。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构成模型如图3.1。

在这些社会的、个人的影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个人焦虑情绪演变成社会焦虑,最终形成社会焦虑感现象,成为当前社会一大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亨特也有同样的观点,在他对社会焦虑的注释中这样写道,“社会焦虑被用来指代个体焦虑的集合以及用来解释某些社会行动的理由”。

4 小结与启示

社会焦虑感这一现象不可忽视。就现实情况来看,要想彻底消除社会焦虑感也是不现实的,而缓解社会焦虑感则是可以做到的,但前提是弄清楚社会焦虑感影响因素都有哪些,是一种怎样体系机制以及明确我国的社会焦虑感水平。城镇化能否找到一个现代的文明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成为当前城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城镇化只会加剧社会分裂,制造和扩大社会焦虑感。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社会焦虑感的影响因素及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与城镇化是双向互动地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而城镇化的发展直接对社会正义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这整个社会环境及社会参与与社会认知构成的个人因素对社会焦虑感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向。

诚然,城镇化有助于改善就业、发展经济和丰富物质生活,但是畸形、无序扩张的城镇化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不断增强居民的社会焦虑感,未来的城镇化应该合理划城市规模,大力争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以缓解人口承载力对居民社会焦虑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应该合理地规划城镇和加强社会参与,并引导人们改善错误的社会认知,完善法律、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公平正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城镇化发展给居民社会焦虑感带来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小亮.相比五年前47.8%的人“更焦虑了”[N].中国青年报,2006-12-04(7).

[2]吴忠民.社会焦虑的成因与缓解之策[J].河北学刊2012,(1):110-114.

[3]郑杭生,杨敏.个人安全的预期与焦虑[J].社会学视野,2007(6).

[4]郭t.社会焦虑问题呼唤社会安全建设[N].中国社会报,2011-09-09(3).

[5]夏学銮.当前社会焦虑N种表现[J].人民论坛,2013,(9):20-21.

[6]乐国安.化解焦虑的密码[J].人民论坛,2010,(3):39.

作者简介

蒋志成(1992-),男,四川成都,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李小文(1966-),男,广西凭祥,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上一篇: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和方法 下一篇:浅析美国铁路的建设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