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印记

时间:2022-04-12 03:19:38

平日里工作很忙。难得找个空闲,来到向往已久的剑川沙溪古镇转悠几天。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在唐宋时期,沙溪因其处在南诏、大理同通往沙登菁、石钟山石窟的必经地,作为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而盛极一时。唐代以后,逐渐建成了以沙溪为中心的四大盐井――弥沙盐井、乔后卤成井、云龙诺邓盐井和兰州啦鸡盐井,作为离四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沙溪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成为了茶马古道上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必然推动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沙溪一时成为佛教文化的集聚地,从而推动沙溪地区成为洱海地区佛教密宗宗教活动主要地区,使沙溪因此成为经贸发达、文化繁荣的古镇。

千年集市寺登街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于一身的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们誉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历史上寺登四方街被称为“南塘”,明朝后期,因兴教寺才叫寺登四方街。寺,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是地方的意思。位于兴教寺旁边呈四方形的街子,这就是寺登四方街的名称由来。

走过黑惠江畔的古石桥――玉津桥,沿着古道行走约100米,一个用土坯做成的寨门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被村民称为“街子门”的东寨门,表示进了此门就是集市。用土坯镶砌而成的寨门,比起其他地方高大、威武的石砌城门而言,虽显得有点土气、狭窄。但却向世人展示了茶马古道集市城门原本的样子――仅容两匹马同时通过的土坯墙门。寺登古街共有三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地区)、南寨门(联结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北寨门(通往地区)。

经过寨门,一条狭窄、深长的古巷道悠然而来,两边残旧的古铺悄然耸立在巷道两边。现在的寺登有三条古巷道仍然被当地人称为“街子巷”,意思是寺登历史上的第一笔生意是在巷道成交的。这三条巷道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下来,置身其中犹如回到茶马古道巷

道的昨天。狭长的巷道的尽头,是寺登的经贸中心――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其中北部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整个街面用红砂石板铺筑,街中心有两棵数百年的古槐树。四方街东面有坐东朝西的古戏台,西面有坐西朝东的兴教寺,两者遥相呼应,将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

古商铺与古戏台

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业气息,体现茶马古道集市的建筑当属密布在街场四周及巷道两旁前铺后马店的商业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临街、临巷的房子开成商铺,主要用来做生意或出租给别人,后面的房子和院落开成马店,供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住宿、存货、存放马匹。整个四方街周围及三条古巷道两旁均是这种商业布局而且基本完整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划定为各类生意经营范围并提供了实物标志。古戏台主体建筑结构是魁星阁,戏台只是其附带功能,是当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其建筑高三层。前戏台,后高阁。建筑结构精巧,出角十二角,翼然若飞。虽经修缮,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风貌。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四方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据说,在沙溪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出过,不能称是沙溪人,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这样的传统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歌手、舞者,使沙溪音乐人才辈出,成为外人眼里的“歌舞之乡”。现在的四方街依稀还能见到当年的影子,但一些铺面正逐渐被酒吧所代替,当里面的居民连同他们日常的生活渐渐消失,这些建筑的躯壳还有意义吗?

上一篇:购物天堂 欢乐海洋 下一篇:THE CLUB HO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