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救护体会

时间:2022-04-12 08:28:57

玉树地震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救护体会

【关键词】高原性;肺水肿;救护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80-1

高原性肺水肿是由于进入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机体急剧缺氧而引起的高原地区特发病,如何在这高原低氧环境中对此类患者提高救护水平,挽救患者生命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抢救玉树震后急进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劳动强度高而发生高原性肺水肿的救援人员,我们采用正确卧位、保暖、早期高流量面罩加压吸氧、及早建立人工气道有效人工通气改善机体缺氧、及时脱水、利尿、高压氧等治疗。使他们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0年4月17日-2010年5月10日我科收治该病共计28例,男性27例,女性1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2±2,急进高原3天左右发生本病者占90%以上,意识障碍者10例,呼吸困难25例,咳粉红色泡沫痰23例,胸部X线示肺水肿表现26例,28例均有不同程度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呼吸、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降低、肺部听诊有湿性音。

1.2救护方法

1.2.1严密病情观察

设专人护理,进行床旁心电、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监测,积极保护各脏器功能,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咳嗽,咳痰及痰液的颜色和量。早期症状出现头痛、心慌、气短、乏力、干咳、部分患者出现发冷、发热、恶心、呕吐,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皮肤粘膜呈紫色,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加快。肺部可闻及弥漫性湿音,血压或高或低。

1.2.2与休息

采取半坐卧位,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患者的一切日常生活由家属和护士协助,待病情稳定后一周内可逐步室内行走,自行大小便等日常生活。

1.2.3合理氧疗

急性肺水肿缺氧是最突出的症状,纠正缺氧,减少并发症,是抢救急性肺水肿的关键。急性期可持续高流量面罩加压吸氧,一般吸氧流量6-8L/分,可用30%±酒精湿化,早期适时进行高压氧治疗,同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并观察缺氧症状是否得到改善,如皮肤、颜面、指端皮肤是否由青紫色转红润,待缺氧症状得到改善后将氧流量减少2-4L/分,根据病情可维持1-2周。

1.2.4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多血氧饱和度降低者早期进行气道保护,建立人工气道,必要时呼吸机应用。保持吸入气体和病室内一定温度和湿度,加强人工气道管理,随时吸痰,按时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

1.2.5严格输液管理

开放静脉通路,控制输液速度在20-30滴/分左右,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和用药剂量,尽早遵医嘱给予脱水、利尿、强心、平喘、镇静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可应用输液泵、微量泵准确合理有效输液给药,防止输液求快过多而加重肺水肿。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情况,以提醒医生及时处理。

1.2.6合理饮食

因病人需要卧床休息,活动量少胃肠蠕动减少消化功能低下,应给予高热量,低脂肪,含纤维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不食刺激的食物,禁止烟酒,意识障碍者给予鼻饲。

1.2.7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心理支持,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淡化焦虑、抑郁等情绪,通过与患者交谈,在治疗中耐心倾听患者的述说,对其处境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接受患者的感受和看法,对出现的问题尽量给予及时解决。

2结果

本文28例病例,经我科积极有效的抢救处理,准确合理的护理配合,4-8小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24小时缺氧症状改善,72-120小时胸片肺水肿消失,1-2周28例均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和护理并发症发生,治愈率为100%。

3讨论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是人们在急进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后,出现的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急性高原反应,病情可迅速发展恶化,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死亡率极高。玉树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急进海拔4000米的高原后,劳累、寒冷、生活不规律、上呼吸道感染、机体免疫力急剧低下诱发急性肺水肿,为此早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进入高原前熟悉高原环境特点、生活、高原病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教育,每天多喝水、多休息、避免高强度劳动,让患者了解肺水肿虽然是一种危重急诊,但只要及时救治,是可以很快脱离危险而痊愈的,通过对本科该组病例的回顾分析,笔者认为在高原肺水肿的救治过程中,严密病情观察、正确卧位、合理氧疗、适时高压氧治疗、及时脱水、利尿等药物治疗、以及对用药过程中病情变化的细致及时观察、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杨华民,王玉英.海拔4500m就地抢救急性高原性肺水肿16例体会[J].高原医学杂志,2005,15(3):36.

[2] 朱新香.吸氧及药物综合治疗高原性肺水肿的临床经验[J].高原医学杂志,2007,17(4):42-43.

上一篇:胸外科临床实习的带教体会 下一篇:病案教学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