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时间:2022-04-12 06:39:16

探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在四川的新课改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同时还要从多方面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方可达到课改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学习兴趣;课改目的

一、师生角色转换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角色转换。有人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活动”。我们教师的理解是教育使人成为自主的、独立的,具有个性的人。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活动,教学行为的中心是学习行为。教育者在教学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感知提高能力。课堂的重心是学生充满生命活力与个性张扬的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策划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需求的提供者、学习质量的评价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目前,在四川新课改中还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教师因循守旧,大部分还存在“满堂灌”,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常以成人化标准、方式方法去对待学生,给很多学生带来有害刺激和情感的伤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其实,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后就要求语文老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帮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实际,不要把自己当“圣人”或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二、观念更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教育就是服务,不过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会面对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观念,师生才会平等相处,我们教师才不会以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教师才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李白诗句中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就是人才。我们知道学生千人千面,个性迥异,但每个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都会偏爱那些成绩优秀者,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而对那些成绩低下者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熟不知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因此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当重要,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发现“过度的爱只能造成畸形的人才”。让我们牢记“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发现的老师”。

三、加强情感教育

刘勰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倡导将更多的情感因素倾注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激情充沛、激情昂扬,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下,获得美的享受、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作品本身能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的真谛。语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生情,陶冶情操。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里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因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

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法国的卢梭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在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教学中不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应该通过开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就要求课堂应该称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身后的情感积淀中感到愉悦,感到满足,感受语文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四、更新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变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的教学,变单一的信息传递的教学为综合信息交流的教学,变单兵作战的教学为与他人合作的教学,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只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加强美育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课则是与美育关系最密切的课程之一,其美育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特别是这两年来,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文学教育的成分大大加重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厚重和审美情趣的丰富。因此,我们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加强美育,把语文课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发过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看来,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首先是让学生“发现美”,然后“开发美”。比如在歌剧《白毛女》“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这一场中,通过动作、演唱、景物的融合,展现出了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即使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对地主阶级憎恨的同时,还有着对亲人深深的爱;对罪恶抗争的同时,还有着对光明和美的热烈追求。这人情多美,多珍贵啊!

六、借助多媒体辅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应该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多媒体的发展则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促使语文训练趣味化、生活化。因为,多媒体课件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完《观潮》前,就让学生每年收看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钱塘江观潮节目,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在教学中播放中国石拱桥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描绘的情境,从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

同时,多媒体手段的生动性有效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老师可以在讲解的《沁园春・雪》时,在播放视频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这是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在延伸阅读中,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还丰富了知识,自身的语文素养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大刚,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4.(2)。

[2] 朱失望,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新课程,2011.(2)

[3] 李嘉诚,当代语文教学,中国文房四宝,2011.(6)

[4] 杨开碧,语文教学论一则,文科爱好者杂志,2009.(3)

上一篇:对数学课堂“生活热”的几点冷思考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