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事故报道应“避重就轻”

时间:2022-04-12 06:00:33

煤矿事故报道应“避重就轻”

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煤矿事故是仅次于交通运输事故剥夺人的生命的第二大“杀手”。煤矿事故一旦出现,便是媒体的报道热点。刚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在江苏徐州先后发生了两起特大煤矿事故。

第一起事故是2000年1月11日9时53分,徐州大黄山煤矿一号井负320水平发生的透水事故。此次事故波及巷道总长度为1094米,造成在该区域内作业的63名矿工被困。历经多日的全力抢险,41人生还,22人遇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78.33万元。

第二起事故是2001年7月22日9时13分,徐州贾汪区岗子村五副井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92人死亡(其中女工23人),直接经济损失538.22万元。

这两起事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数百家媒体蜂拥而至,尤其是第二起事故发生后,前来报道的媒体家数、记者人数至今仍为江苏集中采访之最。笔者所供职的媒体既是本地媒体也是行业报,同样派出了精兵强将参与了这两次事故的报道。结合这两次事故报道的直接感受和综观近年来其他媒体的煤矿事故报道,笔者发现有的媒体尤其是行业外的媒体,对煤矿事故的报道孰轻孰重把握不准,甚至“轻”“重”不分,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应引起重视并加以力避。

力避重速度轻“厚度”

在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往往体现在时效性的比拼上。时效性固然是新闻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煤矿事故报道中,如果一味地追求时效性,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记得在上述之一的事故抢险过程中,因地质条件陡变,为营救被困人员,在专家组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抢险指挥部艰难地作出了一项决定:开掘一条“腰巷”接近被困人员,但成效如何很难预料。尽管有关人员一再强调媒体勿报,但仍有行业外的媒体记者匆匆将此消息爆出。几天后,因条件复杂给施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威胁,抢险指挥部不得不决定放弃此项行动,但此事已经有媒体爆出很难保密。在井口期盼亲人上井的被困人员家属此前已得知行动意图,在得知救援方案有所改变后,认为救援人员怕死不救,甚至产生了激烈的情绪波动,也让媒体的普通受众产生了救援不力的错觉和误解。如果不是匆忙地追求时效性,这些由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近年来,煤矿事故报道中,这种“有头无尾”式的新闻并不鲜见。在煤矿事故抢险救灾报道中,对阶段性的工作方案、举措、步骤等不应“一事一报”只求速度,还应综合考量,注重厚度、深度,综合报道抢险救灾的阶段性工作,决不可进行“展望式”报道。

力避重数量轻导向

这一问题在一些媒体的相关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尤其是近年来的煤矿事故大多发生在民营、个体矿井,致使报道中出现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揭“阴暗面”的多,反映和引导正面向上的内容少,给行业外的受众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的煤矿很落后。实质不然,中国的煤矿现代化程度很高,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其实,无论在哪个煤矿事故的抢险救灾过程中,正面的东西都很多,只是缺少发现而已。党和政府为营救被困人员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以及许多单位和人员的无私援助、支持、帮助让人感动,面对灾害大家所体现和反映出的团结友爱的大爱精神让人振奋,但很少有人触及落笔。煤矿征地一直是个影响矿乡关系的老大难问题,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把国企当做“唐僧肉”,想方设法争取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笔者亲历的旗山矿透水事故抢险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先是在村民的麦田里打钻、直至征用土地,涉及到的多家村民都深明大义、积极配合,这样的事情却鲜有人报道。

力避重过程轻结果

笔者发现,一起矿难事故发生后,众多媒体报道的重心几乎都是抢险救援这一段,事故平复后的人员安置、家属抚恤、生态环境修复、政府监管等善后和修正补救工作很少有媒体提及。特别是事故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往往都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通报出来,此时只有很少的几家媒体会简单地报一下,而很多媒体已经不关心了,这就大大削弱了事故处理的警示教育作用,也弱化了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我们不难看到,类似的事故、相同的原因,在不同的地方重复上演着。煤炭是我国当前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能源,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事故虽然是可控的,但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煤矿事故的报道工作还将继续,只有把握“轻重”力避偏差,方能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作者为徐州矿工报经济专刊主编)

上一篇: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创新 下一篇:新材料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