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早期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时间:2022-04-12 12:50:07

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早期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实施早期系统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比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康复效果。结果 早期护理干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平均得分、并发症发生率、瘫痪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护理干预; 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81-01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70%-8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偏瘫[1],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院对部分缺血性脑卒中行溶栓治疗患者探索实施了早期护理干预,探讨系统化护理措施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我院2008-2010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男72例,女68例,平均60.3±6.7岁。临床表现为偏瘫、语言障碍、共济失调。所有患者经CT证实有明显局灶病变,确诊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89例,腔隙性脑梗死51例。排除严重意识障碍与恶性肿瘤患者。140例患者溶栓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不存在明显差异。干预组在对照组对症护理基础上,待生命体征稳定后,24-48小时内开始施加系统化护理干预。

1.2 护理干预

1.2.1 健康教育 ①加强护患沟通。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强化开展15-20分钟健康教育,内容涵盖栓塞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使患者及家属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②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1.2.2 心理护理 ①环境辅助疗法。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病房内适当播放古典轻音乐,分散患者注意力。②康复训练中鼓励患者增强自信,提高康复信心。③通过暗示疗法由治愈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激发病人的乐观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1.2.3 行为干预 ①饮食与吞咽训练。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轻者给予半流质饮食或软食;中度吞咽困难者可让患者做吸吮、伸舌、鼓腮、吹气等动作,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锻炼喉部肌群;对部分患者给予健侧汤匙进食半流质饮食,对重度吞咽困难者须用无菌纱布包裹舌钳夹住患者舌头,上下左右往复运动锻炼,每次5分钟,行鼻饲推注饮食,视效果逐步增加训练强度。②肢体康复训练。制订偏瘫患者肢体锻炼计划,做好示教演练,逐渐实现由被动锻炼到主动锻炼的过渡,逐步实现患者的坐起与站立。③发音和语言训练。对发音障碍者引导患者控制唇舌,做鼓腮、撅嘴、弹舌等动作,加强对Ka、Pa、Ta音节的发音训练,每日重复数次,循序渐进。出院指导。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动员家属在精神上多给予鼓励和支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的发展。院后随访,安排责任护士不定期电话随访,强调遵医的重要性和康复锻炼的必要性,并辅之心理疏导。

1.3 观察指标

1.3.1 并发症指标 包括褥疮、便秘、吸入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抑郁症等。

1.3.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执行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DS评分)”[2]。

1.3.3 瘫痪程度 用肌力6级评分法评估瘫痪程度[3],完全瘫痪或肌肉收缩而无肢体运动记录为3级以下,肢体能克服引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记录为3级,肢体能抵抗阻力运动记录为大于3级。

1.4 统计方法 均数比较采用u检验,率的对比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不同组别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康复情况见表1。干预组NDS平均得分(6.2)低于对照组(8.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1 不同组别脑卒中患者出院3个月后康复情况一览表(%)

注:p<0.01。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可致患者迅速昏迷和颅内压增高,部分患者可造成局部神经缺失症,出现偏瘫、失语、偏盲等后遗症。该病病理基础多为动脉粥样硬化,阻塞血管引起供血区脑组织缺氧,形成缺血中心坏死区和缺血半暗带,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缺血半暗带与神经功能是临床治疗的主要切入点。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除行早期溶栓治疗外,尚需对患者加强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护理干预便是其中重要措施。

系统化护理干预过程须重点关注以下方面:①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发务实有效的宣传材料。通过有形载体强化患者及家属对缺血性脑卒中及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减少并发症。②注重行为干预。部分患者中枢神经遭破坏,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恢复其原有功能,给予患者系统化行为干预和康复训练,可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提高肌力,降低瘫痪程度。康复计划要根据患者病情与功能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手段,循序渐进。③注重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易发生抑郁症,责任护士首先要获得患者信任,注意倾听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其次要给予鼓励和心理支持,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要及时表扬,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本组资料表明:从心理、生理、行为等多个纬度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施以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对患者的康复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玉华,侯佃臻,潘恩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J].中国实用护理,2006,22(5):5-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王永花,李琪,张福娥.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18):1741-1742.

上一篇: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老年哮喘病的预防及家庭干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