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岁时祭仪展演看地方文化的原真性

时间:2022-04-10 09:07:38

从岁时祭仪展演看地方文化的原真性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台湾原住民岁时祭仪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作为文化展演的岁时祭仪虽然不再完全契合传统,但其本身仍然呈现着在文化互动中当地人的主体性选择。这是原住民文化原真性尚存的体现。

关键词:在地化;原真性;主体性;文化展演

一、作为文化互动成果的地方文化

(一)变迁中的q时祭仪

岁时祭仪是部分台湾原住民如噶马兰人所拥有的一套祭祀体系,包括拜海(spaw do razing)、猎首祭/丰年节(qataban)以及兽灵(saliman)等具体仪式。这些祭仪的由来与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关系密切。过去,噶玛兰人借岁时祭仪取得新的社会身份,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想象的联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进程,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改变,岁时祭仪产生断裂和改变,而族群文化复兴运动让岁时祭仪被族群化、去宗教化、去仪式化后重现舞台,甚至转化为文化资产与文化商品展演所谓的传统文化,这是对岁时祭仪的创新,其目的是调节冲突、整合新的社会关系,并对外宣誓自己的族群存在、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

(二)岁时祭仪的主体性

无论是男性主导的拜海、兽灵还是女性主导的成巫治疗仪式,其皆非固定不变的象征结构或行为模式,而是随历史社会情境转变的一种展演。台湾解放前后的噶玛兰人在国家面临政治转型与认同重构的情境中,通过丰年节的当代展演想象自我,进而对内斡旋次群体间的差异与冲突,对外透过政府和媒体的参与,建立与传统断裂的、国家化的族群想象。

对噶玛兰人而言,复兴的岁时祭仪带有展演的特质,巫师及其仪式在展演过程中不再仅有传统功能,而是在时代变迁前提下发生了质性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并非被动,这是噶玛兰人自身主动为祭仪赋以新意,使其成为展演。噶玛兰人的族群认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核心操控的作用。因此在展演中,噶玛兰人的文化仍然可以被认为没有失去其原真性,展演中的变迁是现代化语境下族群作为主体所做出的适调和应对。

二、以“在地化”取代“现代化”

原真性概念广泛存在于民族学界、旅游研究界、哲学界等,对它的定义尚没有统一定论,此处所谓噶玛兰人仪式文化的原真性可以被认为是指其文化的原初特质。而本文中“在地化”指的是他文化在与本土文化互动后发生的动态转化。在动态变迁的情景之下,对文化原真性的讨论才成为必要。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已成主流,多民族互动共处是一大现实,然而生活中乃至学术界仍存有对“汉化”一词的偏好,不少学者就此提出批判,认为应当将传统文化的变迁归咎于“现代化”,以此取代“汉化”概念。“汉化”附有单方面将汉文化强加于人的涵义,然而“现代化”也不免有将现代性强加于人之嫌。虽然当前学界多承认现代化具有双向互动性,但是现代化进程在其原初意义上便是一个线性进程,相较之下在地化更强调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地化看到了主流文化受到各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主流文化自身也发生着变迁,且不同地域点的这一文化互动各有其独特性。如同噶马兰人在面临新的时代危机时重新将岁时祭仪搬上舞台赋予其展演性质,全球各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亦在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外界对话,绝非仅仅是在普同性地走向现代化。因此,以主流文化发生在地化现象对这一变迁进行解释更为适宜,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了交流互动,在地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三、结语:从主体视角看文化原真性

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推演,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增进,各地文化尤其是非主流文化在面对这浪潮冲击时都做出了自己的应对。由此,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在这进程中已然流逝,在中国,对各地传统的所谓保护措施纷纷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内容真实性的质疑也由此产生。中国当下旅游产业火热,古镇四起,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变迁被斥受外界影响而不真实。然而,地方文化在被展演的同时,其舞台性质便已形成,将传统文化放入舞台表演,既面向外地人也面向当地人,这样的表演与其说是失去其文化真实性,不如说是当地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应对,对自身做出的调整。因此,地方文化的成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文化互动的成果,它本身即不断处于变迁之中。文化互动是主体间性的体现,不同文化作为不同主体彼此接触,产生互动,而各个文化又不失其主体性,文化变迁是在互动中作为主体的文化自身发生的应对机制,它是出于文化主体的自主选择,文化主体性的存在便可以保持该地方文化的原真性。

参考文献:

[1]潘英海:在地化与地方文化[C],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二.

[2]胡台丽、刘璧榛:台湾原住民巫师与仪式展演[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0年.

[3]刘璧榛:从部落社会到国家化的族群:噶玛兰人qataban的认同想像与展演[J],台湾人类学刊,2010年.

[4]刘璧榛:噶马兰族的岁时祭仪[C],台湾原住民族岁时祭仪论(上).

上一篇: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下一篇:关于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