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三忌”

时间:2022-04-10 09:01:26

小学生课外阅读“三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课外阅读是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的重要形式。但是,怎样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加强组织指导,特别要注意课外阅读中的“三忌”。

一、忌“滥”

小学生对读物的选取,往往只求趣味,不加选择。像这样一味的“滥”读,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要克服“滥”读,教师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书籍来源和需要而定,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

1.贴近学生实际,依据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推荐读物。例如,低年级学生普遍对色彩鲜艳、配有图画的读物感兴趣,教师就向学生推荐配有拼音和汉字的彩图读物。中、高年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随之提高,教师就应向学生推荐多种体裁的读物,像童话、寓言、诗歌、记叙文和科普作品等。

2.以课内带课外,配合阅读教学,推荐读物,充实阅读的内容。如教了《少年闰土》,再去读鲁迅的《故乡》;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使学生了解原著的全貌或同一作者作品的风格,初步培养其鉴赏能力。

二、忌“浮”

“浮”读,就是泛泛而读,浮光掠影,读不得法。针对“浮”读的弊端,采用读、思、讲、写的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读:要学生学会粗读,又要能够细读。粗读,要学生对内容能有基本的理解,还要他们尽量看得快、想得快,初步掌握速读的方法。细读,要求在粗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重点的章节或精彩的段落,反复诵读,领会感情。

思:要学生边读边想,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深度。教师引导学生读一篇文章时,要想故事内容和思蕴含蓄的感情。有些文章还要理清结构,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

讲:通过课外阅读交流会、评议等活动,让学生各自讲阅读所得,介绍好书、好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把阅读中遇到疑难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

写:重在语言积累,巩固阅读成果,培养边读边记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

三、忌“虚”

“虚”,就是无实际效果的课外阅读组织活动。表面上教师似乎也在重视对课外阅读组织指导,其实效果不佳。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多讲滥练,造成语文练习太多。练习册、习题集、单元练、周周测,学生一天到晚忙于应付作业,大量时间和精力束缚在机械、繁琐的练习上,已经苦不堪言,哪能留有时间用于自己读书、自己揣摩呢?教师即使推荐了再好的读物,学生也无暇顾及。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文峰小学

上一篇:创设历史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下一篇:准备活动不受重视的原因分析及方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