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中职物理概念教学的四个原则

时间:2022-04-10 07:19:27

搞好中职物理概念教学的四个原则

摘 要: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物理定律、公式和定则的基础,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提高物理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中职物理概念教学的引导性、循序渐进性、连续性、理解巩固性四个原则。

关键词:教学原则 物理概念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64-01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掌握和应用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的基础和纽带。因为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则等,它们都与物理概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中职物理教学来说,如何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概念,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重要一环。但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之初,往往由于种种内在的原因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怎样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引导性原则

学生在未接受正规学习之前就已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之中,往往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理解,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了某种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但这种抽象并未反映出物质的本质和特点,我们通常把这些没有经过科学加工,仅根据个人观察的结果对自然现象从表面上所做的概括和总结,称为学前概念或虚幻概念。

学前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且根深蒂固的。例如,“马拉车的力一定大于车拉马的力、某人长得很健壮力气一定很大”等,就是学生中最典型最多见的学前概念,学前概念可分为两种:一种能对学习物理概念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一种对物理概念的学习起到消极阻碍的作用。物理概念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学前概念进行引导和改造的过程。对错误的学前概念加以纠正和澄清,使之对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所传授的物理知识内容,认真研究学生头脑中可能存在的学前概念,分析它们产生错误的根源,以及其中的合理成份。在教学中设法在物理概念和学前概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把学前概念转变成物理概念。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学前概念中的合理成分和错误之处;另一方面在建立起物理概念之后,把学前概念同物理概念进行对照,使之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促使学生用科学的物理概念取代学前概念。

2 循序渐进性原则

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物理概念的教学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全很透彻,就中职涉及到的物理概念而言,并非一定要达到十分严密的程度。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分寸,无需一下子就把概念讲深、讲全,只需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加深,循序渐进。例如静摩擦力的教学,开始只要求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大小和方向,知道静摩擦力有最大值。如果一开始就对静摩擦力的各种情况一步到位。有可能欲速则不达。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他们对静摩擦力的认识会逐渐加深。学习了参照物的概念后,可以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后,又知道了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解决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学习了“机械能”后,再讨论摩擦力做功和能量转化的问题。只有把静摩擦力这个概念分散到整个力学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静摩擦力这个概念。

3 连续性原则

连续性与阶段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物理概念中有些是物理量,如,力、速度、加速度和电流强度等,有些是经过科学抽象出来但实际上不存在的概念,如,质点、电场线、磁感线等。物理概念的定义方式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物理量,由于学习阶段的不同,所采用的定义方式和描述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把两种定义和描述统一起来,保持其连续性。不然就会给学生造成错觉,认为中职物理学习的概念与初中学的不一致。从而影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例如,某些物理量,在初中阶段多用单位量来定义,而到中职阶段多用比值量来定义。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讲清两者定义在一定范围内和条件下的一致性,把两者的定义方法统一,象速度、功率、电流强度等物理量就属于此类情况。这样做既保持了初中到中职的连续性,也会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4 理解巩固性原则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巩固概念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仅要求学生会背定义是不够的,达不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对于物理概念的复习、巩固,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一是提问法。通过提问理解物理概念所揭示的物理意义。比如在讲解质点这个物理概念时,可举出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只有在所遇到的问题中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情况下,才能把物体视为质点;二是置疑法。通过置疑法,给出几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说法,通过辩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比如,学过“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后,可以提出质疑: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弹力吗?两物体间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吗?两物体间有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通过质疑,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索、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三是通过习题练习巩固概念。学生只有运用物理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这个概念。解答习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所以说习题练习是巩固概念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但习题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吃透教材,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深入研究把握好物理概念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搞好概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郭怀中.物理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 张明明,主编.物理(通用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张国珍.中学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师,2011(22):105.

上一篇:浅析俄语中的拉丁语借词 下一篇:孔子礼学之家世源流